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海子神话

海子神话

    11-14 22:56:20    浏览次数: 414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海子神话,
     3.触目可见的断肢残臂和支离破碎。以分裂作为源泉产生出来的“自我”不可能是完整的,而且仿佛受一种虚无主义的力量的催动,从那些尚未来得及站稳脚跟、取得自己的身份位置的“自我”身上又要裂解出“新的‘我自己’”(《太阳?诗剧》),如此不停的推演,最终形成的是一个巨大的“自我”实验室,这个实验常年所呈现的面貌是“血肉横飞、尸陈遍野”。它的主要的工作是解剖学的:“头”、“头颅”、“断头”、“头骨”、“头盖”、“鸟骨”、“腿骨”、“骨髓”、“爪子”、“人皮”、“内脏”、“肝脏”、“胃”、“尸体”等等。如果说海子的诗中挟带着一种暴力(他反复使用“斧子”、“刀”、“砍杀”、“刽子手”、“凶手”这样一类意象),那么、这种暴力不是针对他人的,而是针对他自身的:自我分裂也是一种自我撕裂,他在这种给予自身的暴力中——自我撕裂——成长着。“我越长越繁荣”(《太阳?诗剧》)。只有在这种自我分裂的意义上,我们才能理解海子的矛盾:天空和大地、天堂和地狱、黑暗与光明,彼此对立的两极在他身上同时存在,并各自沿着自己的方向无限延伸开去。这种生长是断裂;

          在黎明/在蜂乌时光/在众神的沉默中/我像草原断裂(《土地》);

       那时候我已被时间错开/两端流着血/锯成了碎片(《太阳?诗剧》);

       荒凉大地承受分荒凉天空的雷霆/圣书上卷是我的翅膀,无比明亮/有时像一个阴沉沉的今天/圣书下卷肮脏而欢乐/当然也是我受伤的翅膀……我空荡荡的大地和天空/是上卷和下卷合成一木/的圣书,是我重又劈开的肢体(《黎明》之一)。

           在脱离了观实的约以和羁绊之后,个人如何在一个主观的想像的情境中发展,如何自我分离、分裂直到断裂,这就是海子给予人们所提供的另一原型。从某个角度来 ,他诗歌中支离破碎的人和世界的图景,乃到支离破碎的文法、句法,的确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现代神话。

三、狂欢的庆典——《土地》

        长诗《土地》的出现,对海子和中国现代诗歌来说,都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尤其是对于海子,找到土地作为自己想像力和痛苦的承载,实在是幸运的。对于中国现代诗歌,《土地》所提供的狂欢文体,的确是空无前人的。

     《土地》十二章与年历上十二个月份相对应,井由此联结成一个整体,然而具体地对照起来,其中每一章的内容与月份、季节的关联却是十分微弱的,并没有出现预期中的与四季相适应的景色。包括它们各章之间——“老人拦劫少女”、“神秘的合唱队”、“土地固有的欲望和死亡”、“饥饿仪式在本世纪”、“原始力”、“王”、“巨石”等等,也缺少明显的前后逻辑联系。那么,为什么还要采取这样一种按一年四季依次更替的外部形式?它仅仅是外部的还是具有更深刻的寓意?在对 诗反复阅读和理解之后将会发现,正是这看似外在甚至脆弱的结构形式本身即蕴含着该长诗的全部主题:关于生长的、周而复始或死而复生的命运和节奏。十二月份是一个循环并且是封闭的循环。而土地恰恰提供了这种循环的节奏得以展示的最好舞台;一方面是无穷的生长,年复一年的涌出、涌现,另一方面又是接踵而来的死亡,不断地归于旋落,归于沉寂。徒劳、毫无出路却一直循环往复下去,永远只是冲突和斗争,没有结局也没有终止。可以说,土地正是海子本人。土地的命运、节奏、四季之间的冲突、分裂和转换正是海子自己的命运、生长的节奏、他内心的剧烈冲突及由此带来的痛苦。将古老的神话主题与现代人的分裂结合起来,将自身的经历和外在世界的舞台结合起来,海子是无比幸福的。他的创造力于其间得到空前的释放。

          这些尸体忽然在大海波涛滚滚中坐起(第三章);

       在水中发亮的种子/合唱队中一灰色的狮子/领着一豹一少女/坐在水中放出光芒的种子(第五章);

       大地那不能愈合的伤口/名为女人的马/突然在太阳的子宫里生下另一个女人/这匹马望着麦粒里的白雪/ 心境充满神圣与宁静/马突然在太阳的子宫里生下一个女人/那就是神奇的月亮(第八章)。

        这些句子像被施了魔法似的,突如其来地出现,有一种石破天惊的效果,继而又突如其来的消失,魔鬼的花束一般。它们所围绕的中心是有关生殖的。然而是这样一种生殖:它站立在尸体身上,于死亡中打开,这预示着它仍旧要回到死亡中去。像“种子”,它是尸体,在它紧闭的内部又蕴含着光明,然而升起的闪电很快将要消失,种子的打开也是它的再度死亡;在这样的一种“自然辩证法”的支配下,所谓生生死死只是一度出现的幻觉,方们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区分和规定。于是狂欢出现了。狂欢意味着自相矛盾,当自相矛盾无法解决时便必然走向狂欢。这种狂欢意味着一切秩序的颠倒,《土地》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一个颠倒了的世界,其中人与兽、动物与植物、诸神与草木、天空与大地、上升与下降、沉睡与打开、飞往与返回、灭绝与生长、照亮与熄灭,全都以一种“暴力的循环的”(第十二章)方式结合在一起,它们随时可能转向对方,成为自己新的对立面。种种古怪行径;闹剧;剧烈的变化更迭;真理与粗俗恐怖的结合;有悖常理的矛盾语、反语、魔语、咒语、各式对话,模拟的审判场面,全是那些离奇的、闻所未闻的东西构成了该诗长达二千多行“如画的焰火”(尼采语)。土地的狂欢是海子式的、自相矛盾和毫无出路的狂欢,反过来,狂欢又将自我矛盾和分裂提升到一个眩目的高度。在某种意义上,狂欢是为那些仍然处于自相矛盾自我分裂状态的人们提供的唯一出路。

四、天启情绪

        天启情绪包括预感、预言、先知口吻、末日审判及拯救等。这是海子神话中最突出、冲击力最大的成分。围绕着海子的造神运动,在很大程度上即是围绕着这种情绪而展开的。

     天启情绪是对黑暗的认识,是黑暗中的知觉。然而,对于海子要问的是:他身上的天启冲动,是产生于外部黑暗还是产生于内心黑暗?是对于外在黑暗世界的知觉和响应还是对于自身内部黑暗的知觉和响应?

     回答在于后者。他过分发展的、高度紧张的内心已经将世界退居于它之下,他的舞台即是他自己,并且,也是更重要的,在他身上因过度生长带来的混乱、盲目、惨痛比起世界的混乱,盲目、惨痛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目击自身的黑暗更甚。“我/一具太阳中的尸体”(《土地》),“黑夜是什么/所谓黑夜就是让自己尸体遮住了太阳”(《太阳?诗剧》)。由那种自我的不断产生和不断埋葬的活动,实际上筑成了自己身上的一座活地狱,一个令自己也感到陌生和望而生畏的深渊。由这个深渊所产生的天启情绪,或者说从这个自我的深渊中升起的一道亮光,从根本上说仍然是他自我实验自我裂解的一部分:“我背负一片不可测量的废墟/四周是深渊/看不见底/我多么期望/我的内部有人呼应”(《弥赛亚》)。他是他内心的“圣徒”。所谓“圣徒”在这里的含义是:他知道他端坐在他自己的内心里,端坐在自己内心的黑暗当中。这是一个“内圣”的王,内心分裂永远不能上升到地面的“王”。

     这里用得上海德格尔的那句名言:“哪里有危难,哪里便出现拯救。”此地的“危难”是“自我”,所要拯救的对象必然是有关自身的。在海子的天启冲动中涌现的、在表面上看来最有意义的表达是“史诗”、“大诗”、“诗歌行动”,它们着实吸引了不少人的敬仰,而实际上,这些首先应该读作处于片面的分裂中的他对于自身的表述(或曰“抒情”),是在种种分裂包括语言分裂(这多半是由像他们这样的诗人引起的)中所产生的关于统一和完整的想像,是丧失了任何行动的人对于行动世界的向往之情。在这一点上,海子本身的认识是有些混乱的;所谓“全人类的伟大诗篇”(见《诗学、一份提纲》中《伟大的诗歌》篇),其中包括了对于全人类共同的想像、共同的语言和幻觉,并暗含着通过统一的诗歌世界来弥补分裂的现实世界的企图。而他的一些阐释者在这个问题上则误解得更深。实际上他从来也未能够返回地面,返回历史上的行动,因此,完全不能够算一个“史诗诗人”(见骆一禾为《土地》所写的代序“我考虑真正的史诗”,显然是出于同一种浪漫主义冲动及情谊);朱大可在他的奇文《先知之门》中,将海子看作“世界的午夜”中的“先知”;如果说是什么先知的话,那么,他是他自己的先知,是他自己那一类人的先知,是那一类由自我的无节制发展导致内心无限分裂的诗人、艺术家的先知,他意识到了问题所在并想去挽救它。

     将“史诗”、“大诗”、“诗歌行动”再翻译一遍,所转述出来的语言抑或是这样的,比起世界需要诗人来,诗人更需要这个世界,因此最终不是诗人去完成对于世界的拯救,而是将由世界来完成对于诗人的拯救。这是海子给予我们的另一种启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海子神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