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北大精神的断想

北大精神的断想

    11-14 22:56:46    浏览次数: 200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北大精神的断想,

“湖光塔影”“高楼深院”,这在中学时代变得耳熟能详的词语,在那时已经成为我心目中关于大学的全部意象。后来,我终于知道、认定,这“湖光塔影”所象征的存在,只能属于北大。又多年之后,我自己成了这一存在的一分子。到今天,同这湖光塔影的存在已经共历了二十个春秋。然而,她的光和影,那光、影中所寓存着的她的魂灵,我真的已然熟悉了么?燕南园的幽静,未名湖的明澈,博雅塔的挺秀,图书馆里斑驳陆离的藏书,三角地前匆匆往来的黑发学子、白发教授,这一切经过有机结合而成的“具体”,对我究竟意味着什么?叠加在这眼前画面上的,是查尔斯河畔的典雅的哈佛园,是宗教式楼墙的耶鲁,是围绕着乡间秀色的普林斯顿,是有着同样古典式赤门的东京大学……所有这一切交织在一起,模糊迷离,又渐渐变得清晰。

一位友人曾这样说,她一直觉得北大校园充溢着一种神秘的气息,在这种气息中生活几年以后,浑身的“气”像被洗过一遍,变得清通、清高、清雅……是啊,北大的气息,北大的韵味,张开我们全部感性的触角,也难以完全捕捉。而北大的精神,北大的传统,将我们的理性光照一次次的聚集,也还是不能全息呈现。也许还是那句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然而,一代代北大人不尽的捕捉、呈现,正是北大日新的生命节奏的体现;对北大进行的不断的诠释,本身就是北大生命存在的一部分。在百年校庆来临的时候,我所能贡献的,仍然是,也只是一个“身在此园中”的个人对北大精神的一点思考。

每一代北大人常会问自己这样的问题:“什么是北大精神?”“什么是北大的传统?”在北大生活的时代不同,角色不同,体会和判语自然纷纭各异。30年代的北大学生与60年代的北大学生,其感受必然不同。而只在北大本科学习,和在北大念完研究生,以及和在北大多年任教的人,其体验和视点又不可能一样。

有关北大精神的说法虽多,但对我而言,从方法学上看,不过是两种基本的取径。一种是从“实然”出发,一种是从“应然”着眼。在近代哲学中,特别注重“实然”与“应然”的区分。实然是指实际是怎样的,应然则是指应当是怎样的。从实然的角度看北大精神,是看在实际历史中所展现的北大精神,从应然的角度看北大精神,则更着重北大的精神应当怎样发扬。

比如,认为北大的传统中既有好的传统,也有不好的传统,要一分为二,这种看法就是从实然出发的看法。实然的角度注重历史的实在,看北大自上个世纪末以来的百年历史中真正呈现在每一历史时期的精神、传统是什么,可以说,它所面对的是一个历史性的事实问题。实然的把握并不容易,首先历史是非常丰富的,从清末的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的北京大学校、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北京大学到30年代的北大、抗战后的北大、解放后的北大、“文革”的北大、改革以来的北大,充满了变化,要周全地顾及现象的丰富性,又不能脱离对历史过程和现象的抽象,确实很难。其次,按照西方人文学的定义,一个事物经过三代传承才可以称为传统,按照这个标准看,并不能把北大历史上存在过的东西都看作是北大的传统。再其次,传统之成为传统,必然还意味着它还存在于今天,还作用于今天的生活中。一个过去长期存在而现在已经无影无踪的东西,就只是北大传统文化的一个成分,不是北大的活着的文化传统。

“应然”的角度不是作历史研究,它所注重的是北大精神应当是什么,我们应当强调什么。当然,既然称作北大精神、北大传统,这个应然的提法就也不能脱离北大的历史实际,总是北大历史上所内涵的,而现在和未来所需要的。像鲁迅1925年说北大“校格”是:“第一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第二北大是常与黑暗势力抗战的”。其实,若就事实层面说,北大建校后早期的二十年,保守的、封建的东西很多,所以鲁迅的提法显然就是一种应然的提法。同样明显的是,当长久以来人们把北大精神、北大传统归结为“科学与民主”的时候,当今天人们讨论、争辩时说“北大精神是……”“北大传统是……”的时候,所要表达的往往并不只是一个对历史事实的判断,而更多的是一个应然的判断,一种价值的企求。

在北大精神、北大传统的问题上,比较起来,我们似乎可以说,实然的提法更注重过去的事实,而应然的提法更关注现实和未来的发展。在我看来,当我们在百年校庆来临之时思考北大精神、北大传统,并不是要追踪历史的细部,而是以历史为基础,在新的世界性的视野中,面对北大未来的发展,提倡、张扬一种精神、一种传统。所以,我也更倾向于注重未来,即北大精神是什么,应当在21世纪“把北大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视野中来加以把握。

在这样一个视野中来检视已有的关于北大精神和传统的说法,我觉得还可以敞开一些思路。比如有的看法认为“爱国、进步”是北大的传统,有的看法认为“民主、科学”是北大的传统,更全面的提法是把北大的传统概括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其实,在事实的层面,都有根据。就以“五四”运动来说,北大是“五四”当之无愧的发源地,“五四”运动所体现的,既是坚持爱国、进步,又是呼唤民主、科学。不是吗?也正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诉求,使北大在20世纪每每成为中国思想活动的中心、政治运动的焦点。然而,仔细想想,北大之为北大,不更是因为北大是中国综合大学的“最高学府”吗?而爱国、进步也好,民主、科学也好,这些当然是北大传统,可这些也是北大之所以为最高学府、北大之所以代表中国最高教育学术水平的内在原因吗?也是把北大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内在根据吗?我犹豫了。

由此,我觉得,百年来的北大,历史地扮演了两个角色:一个是推进中国历史进步的思想的政治的中心,一个是代表中国现代教育和学术最高水平的中心。对应于这两个角色,北大精神或北大传统,有交织着的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社会、政治的,一个方面是学术、教育的。前者即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后者则是学术自由、学问至上等。而由于百年来中国历史进程的特殊性,人们往往更突出的,是北大在社会、政治方面体现的精神和传统。鲁迅的“校格”的提法是这样,突出爱国、进步是这样,强调民主、科学也是这样。(现在有的同志在理解北大的民主、科学的传统时,把民主诠释为民主办学,把科学诠释为治学态度,用心虽好,但是众所周知,在北大的字典里,民主、科学就是反对专制和迷信,就是启蒙,其意涵是思想性的和政治性的。)这种突出北大体现在社会、政治的方面的精神传统的做法,在20世纪是有着充分的历史合理性的。

为什么这样说呢?百年来的中华民族史不是风平浪静的大江流泻,而是惊涛骇浪,九折八回,是在史无前例的苦难、曲折、坎坷中奋斗前进的历史。而北大,在这样一个历史过程中,往往成了中华民族的心灵,中华民族精神的缩影。在政治经济不上轨道的条件下,在政府腐败、社会混乱的状态下,在民族危机落到生死存亡的情况下,在社会改革遭遇倒退危险的情势下,北大历史地、无可选择地承担起了许多教育学术之外的社会责任,呐喊、抗争,慷慨激昂,像鲁迅所说的那样。在这一方面,20世纪北大的声音,反映着中华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摆脱困境的焦虑。所幸的是,20世纪的北大没有辜负养育她的民族,在中华民族的百年的苦难历程中处处都有北大的身影,北大的参与、奋争、呼唤为中华民族的改革进步作出了贡献。也因为此,北大爱国、进步、科学、民主的社会性精神与传统便格外凸显。

而今天,当我们迎接北大百年,迎接21世纪的到来之时,我们看到,历史的境遇终于改变了,90年代以来的政治、经济的发展表明,中国已经稳定地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道。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改革的全面深入和展开,那种民族性的焦虑已逐渐减弱,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成了亿万人民的共同目标。虽然,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还大有待于深入,但我想可以这么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北大终于可以卸去她曾不得不客串的政治中心的角色,而回到她最本质的角色上来,把北大学者、学生主要的注意力集中到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方面来。不用说,北大的学者、学生当然要继续坚持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也就使我在思考北大精神传统时,更希望去注意、去突出北大精神传统的另一面,即学术、教育的一面,这才是北大之所以为最高学府的精神和传统。今天,在精神和传统的问题上,我们更应注意的是:面向未来,为了把北大建成世界一流大学,“北大精神”的资源是什么,“北大传统”的资源是什么。

[1] [2]  下一页

北大精神的断想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