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考复习资料大全,http://www.deyou8.com
高考作文之十二,
蓬街私立中学2007年高三作文全程指导
第三课时:
第一讲 议论文的构思
第一节 议论文的结构模式
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一般有总分式、递进式、对照式、启感式。
(一)、 总分式结构
【方法诠释】
是先总说后分说,总说提出中心论点,分说部分则横向开拓,分解论点,论证中心。
递进式结构是纵向开拓,步步推进,深化议论。
纵向开拓的思路,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也就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模式。
“是什么”可理解为提出问题:或指明问题的实质,或申述论述的范围,或直接提出中心论点等;也可以是对论述对象作必要的解释、说明等,不一定是下定义,可以举例说明,也可以对比说明。
从“为什么”与“怎么样”的角度论述,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这两部分可以并重也可以有所侧重,不一定平均用力。侧重点的不同,那么文章的构思和立意也就有所不同,侧重点的选择,要选择需要我们着重讲清的是观点成立的理由,还是根据某个道理应该怎么做。一般说来,如果道理简单,显而易见,无须详加论证,因而这一类的文章则可以在“怎么样”上多做文章;如果“怎么样”的问题众所周知,不言而喻,则可在“为什么”上多做文章,“怎么样”可一笔带过或干脆不予涉及。
一般亮明观点之后展开的思路有两种走向:如果观点是肯定判断,那么就要从重要性、必要性角度论述,如观点是“我们要培养节俭的美德”,那么就谈“节俭”的重要性、必要性。如果观点是否定判断,就谈不能这么做的危害性。如观点是“这种赶时髦的做法并不好”,“那么就要讲”不好的理由,或“赶时髦”的危害性。
由上可见,“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是最有助于拓开思路的论证结构模式。至于怎么用好这种模式,则关键在于变通,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各自的论述侧重点。递进式结构可以和总分式结构综合运用。比如,可以从“是什么”,或“为什么”,或“怎么样”的角度分别高立分论点,进行阐述。
【范文示例】
拷问心灵(2002年高考满分作文)
河南省考生
是人,总要面对良知与丑恶,诚信与虚伪,奉献与自私,并且作出艰难与痛苦的选择,这无异于对心灵的拷问。
一
记得有一首小诗这样写道:当勃兰特在华沙双膝跪下/全世界看到一个反差?跪着的德国总理比站着的日本首相/高大。诗很小,却给人以巨大的震撼:同样面对历史的道义,心灵的良知,勃兰特,以及像勃兰特一样的德国人接受了痛苦的拷问,然而他们仍坚定地选择了良知,选择了道义!
而日本首相呢?
特别是当他们走入供有战争狂魔的靖国神神社时,他们的心灵的罗盘又指向何方?
这或许是全体大和民族应该接受的,而且是必须接受的一次心灵拷问:
你们的良知在哪里?
二
素以大米而闻名的原阳县,大米生意一蹶不振,百年老店冠生园戏剧般地破产了……
一幕幕又冷落收场。人们在惊叹之余不禁要问:“现在的商人还能信吗?”
这无疑是对广大商人的一次痛苦的心灵选择!利润和诚信孰轻孰重?
还是黄宏那句台词说得好:“守住自己的道!”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利润是极具诱惑力的,但痛苦的心灵拷问后我们仍得选择诚信,选择人性的这最根本的一点。
三
把自己当作珍珠/便有被埋没的危险/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路。
这是鲁藜《泥土》语言朴实无华,但其歌颂的泥土——以及泥土所代表的奉献精神让我们的心头为之一震:选择泥土,便是选择被踩,选择置身于脚下——这无疑是对心灵的又一次无情的拷问!
周恩来总理说:“吾貌虽瘦,必肥天下!”是啊,当联合国降半旗为其致哀时,当时联合国秘书长说的原因很简单:他的私人账户里没有一分钱!
选择奉献是痛苦的,却是值得的,因为在我们逝去时心灵是充实的。拷问心灵,让心灵合乎人性、合乎道义的选择,惟其如此,心灵方得以充实,得以升华!
【范文点评】
这是一篇中规中距的议论文佳作。标题“拷问心灵”暗含了“心灵的选择”这一话题,扣题恰切。结构上采用“总——分——总”的方式,引语开门见山,切中要害,可谓要言不烦;(一)从历史反思的角度,把德国总理勃兰特对二战的忏悔与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形成鲜明对比,最后是对大和民族振聋发聩的拷问:你们的良知在哪里?作者以高屋建瓴的气势评判历史,做到了立意的深刻和材料的典型;(二)从现实的角度列举事例对广大的商人发出掷地有声的拷问:利润和诚信孰轻孰重?并以黄宏的那句台词作为响亮的回答。所列事例做到了材料丰富;(三)以鲁藜的《泥土》诗句引出周总理的事例既有事例的典型性,也不乏语言的文采;最后的结语,作者高举人性道义大旗,使心灵的选择有了可皈依的道德标准,把论点升华到了一个理性的高度。
整篇作文,见解新颖、深刻,材料丰富,引用诗句恰切,布局谋篇合理,语言也不乏一种成熟美,被判为满分作文也不足为奇。(王琳琨、王占学 选自《语文报•高中版》)
例二、某班开辩论会,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黑”,一方的观点是“近墨者未必黑”。请你选定一方,写一篇发言稿参加辩论。
要求:①写成议论文 。②不少于500字。
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
(把不选的题目划去)
例文
近墨者未必黑
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千百年来被奉为真言,时至今日,信仰者云集。远的不说,几岁的孩子上学不也要找个好学校。对于孩子有个好的成长环境,是天下父母的苦心,无可非议,不过,近墨者必黑吗?我想这话还要推敲!
前不久,电视台放映了一部题名为《宋庆龄和她的姊妹们》的电视剧。宋氏姐妹同出身于一种家庭,大姐、小妹都成了官僚资产阶级大家庭的夫人,唯宋二小姐不同,用蔼龄的话来说,“我们姐弟六个,谁和你合得来?!”人们说宋家姐妹“蔼龄爱钱,美龄爱权”,而宋庆龄呢?她曾对周总理这样讲:“我把麦穗放在屋中,是要告诉自己,永远不忘养育我的人民。”最终宋庆龄走上了一条光辉的人生道路,成为“国之瑰宝”。近墨者未必黑。
小的时候背过一首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诗的作者夏明翰原出生在一个封建大家庭,家中的老太爷、他的祖父曾希望夏明翰能为这个大家庭带来富贵昌盛。正是这个受祖父深爱的孙子一天夜里砍倒了象征封建富贵的桂树,离开 家门,头也不回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直至倒在反动派的屠刀下。
其实,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决定一个人“朱”与“黑”的根本原因不在客观的环境,而在于主观的向上意识。决定宋庆龄与她的姐妹人生道路不同的根源在于各自的追求不同,人生观的不同,近墨者只要有一颗对祖国、对人民的赤胆忠心,一样显露出来朱红的本色。
[短评]
本文开头就提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条古训,又举出了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小孩子入学,父母必为其择校。可见相信这条古训的人是很多的。话锋一转,提出了自己的论点。
他的论据有两个,一个是刚刚放映过的电视剧《宋庆龄和她的姊妹们》,宋庆龄姐妹六人出身于同一个家庭,一个官僚资产阶级家庭,可以说够“黑”的了,然而宋庆龄毅然选择了革命的道路。另一个论据是出身于封建家庭的夏明翰,夏明翰脱离家庭,义无反顾地走上了革命道路,留下了“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不朽诗篇。这两个论据都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