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高考复习资料大全,http://www.deyou8.com
诗歌鉴赏特别复习教案,
学生(分组练习):
教师(点评总结):分析2003全国高考题王维《过香积寺》。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森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孤静幽寂的景象(意境)。
紧扣题目要求,不可泛泛而谈;
怎么问怎么答,切忌答非所问。
—— 规范
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第二句中的“冷”字描写了露珠的清冷,表现了诗人何种心境?
答: 。
(2)末句的“落”字用得好,请简要分析。
答:
。
(参考答案)
(1)独在异乡孤寂、怅然的心境。(2)“落”字把秋思化抽象为形象,十分新颖贴切,仿佛“秋思”随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学生(分组练习):
教师(点评总结):首先,通过“明月”“栖鸦”“秋露”等意象,明白作品内容有一种“悲凉、孤寂”的气氛;其次,找出主旨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作者抒发是一种独在异乡的秋思之情;然后辨析表现手法,明确表达作用,“落”字不像“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也不像“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是“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落”通常来指有形的事物,但是在诗作中却形容“秋思”,所以说是“化抽象为形象”,“秋思”仿佛随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立足诗作,反复品味;
斟酌用语,力求准确。
—— 准确
3.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复习回顾 (一轮资料P136)
道中喜雨
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枫叶更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问:此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分析:(1)诗眼:“道中喜雨”的“喜”,久旱逢甘霖的喜悦;(2)“一切景语皆情语”,同时还反映出诗人关心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
谒金门
冯延巳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
手 (ruo)红杏蕊。
斗鸭栏杆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
不至,举头闻鹊喜。
问:“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句,历来为人赞叹,大都认为“皱”字用得好,请问好在何处?
答:
&
www.deyou8.com
nbsp;
。
学生(点评试卷):
教师(点评总结):从写景的角度看,“皱”字形容水的波纹十分贴切,化静景为动景,新颖别致,不落俗套,韵味无穷。从抒情角度看,用一个“皱”字也暗示了那种诗作中女主人公的细微感情的波澜起伏。
多角度思考,要点需齐全;
分层来表述,清晰又全面
—— 全面
4.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暮过山村
贾岛
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岁,边烽不过秦。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1)诗的首联重在表现什么?请简要说明。(不得超过50个字)
答:
。
(2)“边烽不过秦”上什么意思?表现了作者什么思想?(不得超过35个字)
答:
。
(3)尾联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不超过60个字)
答:
。
(参考答案)
(1)重在描绘山村的宁静。前句从听觉上用数里外就听到水声以动衬静,后句从视觉上直写人烟稀少的静。
(2)表明山村没有遭受战火,表达出对和平宁静生活的热爱。
(3)写出了由惧转喜的心境变化,“亲”字更表现出内心亲近温暖的感受。此联与首联、颈联相配合,描绘出一幅和平安宁的山村图景。
学生(点评试卷):
教师(点评总结):
★★★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