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考复习资料现代文阅读课时复习计划(1—1)(人教版九年级)

现代文阅读课时复习计划(1—1)(人教版九年级)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407次    栏目:高考复习资料

标签:高考复习资料大全,http://www.deyou8.com 现代文阅读课时复习计划(1—1)(人教版九年级),

  
一、整体感知
第一课时
一.设计构想:本课时通过对《语文课程标准》相关内容的学习,达到对现代文阅读教学要求和考查要求的全面把握。同时,我们还将通过对整体感知的一般方法和常见考点的学习,切实掌握解题技巧和考查的常见角度。如果说“课标”是一位向导的话,那么“方法和考点”就是一张蓝图。紧紧跟随着向导,我们将会欣赏到许多我们不曾领略过的优美风景;牢牢把握住蓝图,我们将会设计出许多我们不曾设计过的精彩方案。
二.教学目标:1.《语文课程标准》对现代文的教学要求。2.《语文课程标准》对现代文的考查要求。3.掌握整体感知的一般方法。4.掌握整体感知的常见考点。
三.教学重点难点:1.《语文课程标准》对现代文的教学要求。2.《语文课程标准》对现代文的考查要求。3. 掌握整体感知的一般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语文课程标准》对现代文阅读的教学要求。
1.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2.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
4.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
5.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6.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
7.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8.了解常用的修辞手法,体会它们在课文中的表达效果。
9.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
(二)《语文课程标准》对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要求。
1. 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察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2.精读的评价。重点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重视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根据各学段的目标,具体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
3.略读、浏览的评价。评价略读,重在考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
4.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根据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强的特点,可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在7~9年级,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三)整体感知的一般方法
所谓整体感知,就是从文章的整体上着眼,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文章主要部分的大意,能找出表达全文主要内容的中心句,理解文章的寓意,概括文章所表现的对象的主要特征,理解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文章的感情倾向,理解文章的基本写法和表达技巧。
1.要遵循整体感知的顺序。
无论哪一种文体,作者在行文的过程中总会遵循一定的顺序,这种顺序也可以说是作者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作为读者,要把握作者的这种对事物的认识,也要遵循一定的顺序。从思维的过程来看,主要有两种顺序:
(1)由前到后的顺序。任何一位读者,无论阅读什么文章,几乎都是按照由先到后,依次推进的读书方法,由句到段,由段到篇。然后以段为落脚点,把相同意思的段落又组成一个整体,这样就把一篇文章的基本脉络弄清了。以下文例1《小议“慎独”》为例:全文由10个自然段组成,第1自然段摆出生活中的几种现象,第2自然段据此概括出一般性的结论,第3、4、5三个自然段从三个角度(自我完善、辨别人品、净化社会)论述“慎独”的重要意义,第6、7、8、9四个自然段按总分顺序,从两个角度(严格要求、自我反省)论述怎样才能做到“慎独”,第10段是全文的总结。经过这样一番由前到后的梳理,全文的基本脉络就深入于我们的大脑了。
(2)由浅入深的顺序。很多时候,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还会碰到这种情况,首先感知到的是表面的、肤浅的、零乱的东西,这时就要求我们深入思考,挖掘内在的内容,才会得到深层的实质的内容。尤其是那些比较含蓄、隐晦、曲折的作品,如运用象征手法的作品,更需要用这种办法来把握其真意。以下文例2《江南陶公柳》为例,我们粗浅的阅读也许会是一篇纯粹写景的文章。其实,当我们再深入一层思考的时候,我们发现,这篇文章所写的不仅仅是江南陶公柳,更重要的是抒发作者的一种情怀——对陶公柳的赞颂和热爱。只有经过这样一番由浅入深的感知过程,我们才可以说,文章的深意我懂了。
2.要认识整体感知的内容。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的,当我们连感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都还不知道的时候,却要我们去做整体感知的题目,岂不是痴人说梦?一篇文章要感知的内容虽然很多,但概括起来却只包含两大方面:一是思想内容(文化背景,写作意图、词句含义,中心意旨,感情基调……)方面,一是表现手法(词语锤炼、句式选择、结构特征、人物描写、思路线索、象征对比……)方面。因此,掌握下文考试指要要中的8个常见考点显得十分重要。
3.要掌握整体感知的技巧。
    1.揣摩文章标题,感知文章全貌。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而“眼睛”是文章向读者展示“心灵”的窗户。读者透过这扇“窗户”可以窥探到“心灵”中的很多秘密。记叙文的标题,有的揭示了全文的重点内容;有的暗示了全文的中心意旨;有的是全文的行文线索;有的形象展示人物的性格;有的揭示人物的遭遇。议论文的标题,有的展示全文的论述话题;有的直接显示全文的中心论点。说明文的标题,有的直接表明全文的说明对象;有的不仅表明说明对象,而且显示对象特征。
2.寻找关键语句,把握重点内容。
文章的关键语句大多有寓意深邃、意在言外的特点,它常常在文章的关键处出现,给读者一个打开认识其“心灵”的窗口,使读者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之时,顿生“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这种关键句,或者直接表明中心意思,或者曲折表明感情倾向,或者显示行文思路,或者形象展示人物性格。因此,把握了文中关键性的语句,也就把握了全文的重点内容。
3.关注过渡照应,理清文章结构。
过渡和照应是使文章脉络顺畅、线索贯通的一个重要手段。过渡的作用是使文章上下文之间的衔接与转换和谐自然,一般用过渡性词语、过渡性句子或过渡性段落来表示。在阅读中,找到了这些词语、句子、或段落,也就弄清了文章的结构。照应是文章前后内容的呼应,主要有三种方式:(1)首尾照应,它不是同一层次的简单重复,而是进一步的拓展与深化。(2)前后呼应。前文将有关内容一一交待,后文则与前文的交待一一呼应。(3)行文与文题照应。行文中多处扣住题目,照应题目,突出主题。因此,关注文章的过渡与照应,就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文章的结构。
4.留心开头结尾,把握文章主旨。
    开头和结尾都是文章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开头是文章的起始,我们常用“开门见山”、“开宗明义”等词语来形容文章的开头,也就是说,它往往揭示文章的中心意思、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显示文章的整体风格、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领起或铺垫下文。结尾则是文章的收束,我们常用“卒章显志”、“画龙点睛”等词语来形容文章的结尾,也就是说,它往往揭示或深化文章的中心,引发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因此,留心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大意,进而把握文章的主旨。
(四)考点指要
整体感知能力是阅读的最基本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江西中考说明中的有关论述和《语文课程标准》保持着高度的一致。
整体感知能力的考点主要有以下8项:
1.理解文题含义;
2.简述内容要点;
3.把握关键语句;
4.理清文章结构;
5.分析人物性格;
6.领会文章主旨;
7.领悟作者情感;
8.表达阅读感受。
第二课时
一.设计构想:本课时通过对3道例题的详细讲解,教师要在给学生分析命题意图,介绍解题思路,点拨解题技巧的过程中,总结出一般的解题规律。学生学会运用解题规律,不断解决今后学习过程中碰到的各种问题,并且在实践中也能总结出一些适合自己的解题技巧。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