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三

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三

    11-14 22:56:46    浏览次数: 469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三,

华中师范大学 雷实

当前正在酝酿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是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整体性课程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随着时代的前进,社会对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知识结构、实践能力、身心健康、创新意识、审美情趣等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课程改革应根据这些要求,从中小学课程的整体性改革目标出发,全面认识其学科性质,调整其价值取向,重新确定它的目标体系,更新知识内容,变革教学方式。为此,应就语文课程改革的基本观念继续深入讨论。前段时期国内就语文教学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笔者从中受益良多,现结合近年来的调查、讨论、教材分析以及国内外课程标准的比较,提出若干个人看法,以就教于方家。

一、工具性与思想性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尽管不宜以此推演出“语文学科就是工具性学科”,而忽略了它的其他特性,但任何时候也不能否定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征。20多年前,在语文的工具性上进一步取得共识,这是拨乱反正的重大成果,是20年来我国语文教学取得重大成绩的重要保证。但是随着时代的前进,我们对工具性的内涵、具体目标等又有了新的认识,对语文教学实践中为体现这一特性要求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偏失作出了反思,甚至是尖锐的批评。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语文学科工具性是不应该也不可能否定的。时代在发展,体现语文教学的“基础工具性”的目标内容更为丰富,原有的目标结构也需要调整。例如,中小学语文是突出“言语交际”的实用工具性目标,突出认知发展目标,还是突出“应付考试”的工具性目标?如果是突出“言语交际”的实用工具性目标,教学就要保证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具备良好的语文素质,为他们进一步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读、写、听、说的训练要为这一目标服务,要与现代生活的实际需要相联系。训练内容、方法、评估目标、评价方法均要与之适应。如果语文教学只是或主要是对付考试,而考试的频繁、考分排队、考试方法的僵化,则使近些年中小学语文课的“工具性”产生了某些“畸变”,变成了应付怪题、偏题、似是而非题的“应试工具”。这里不妨将90年代初与80年代初的语文教材作些比较。应该说,90年代初的语文教材在许多方面比80年代语文教材有着多方面的进步。但90年代初语文教材里显然多了不少莫名其妙的“判断题”“选择题”,这是考试方法探索中所走的弯路。由于我国中小学各级考试特别频繁,不少教研员、教导主任、教师经常要出试题。他们往往无时间,也无力去认真推敲这类试题,于是,有关这类客观题的笑话百出,媒体揭示出来之后,以致引起社会的哗然,语文教学界也感到脸上无光。其实,最苦的还是中小学生,他们要费力去背所谓有关“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之类的晦涩标准答案,要记住只能用哪个字、哪个词。学生觉得背这些东西负担重又没有用,很苦恼。广大教师对此也很苦恼,束手无策。我们理解这种苦衷,但必须改变这种现象。不能将语文的工具性变为应付考试的“敲门砖”。还应看到众多的优秀教师,一些有特色的教材,在“工具性”要求上坚持正确目标,创造性地发展了语文教学,他们的成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学标准的制定提供了宝贵经验。

工具性问题的偏失还有一些是要求过高,过于繁杂,需删繁就简,如小学启蒙阶段的拼音要求、写字要求,中学的语法修辞要求等。这涉及专门领域的研究,要有相关学科的研究为佐证,要对20年来此方面的改革实验作出科学分析。

20世纪20年代,鲁迅先生认为方块汉字“不但劳苦大众没有学习和学会的可能,就是有钱有势的特权阶级,费时一、二年,终于学不会的也多得很”。[1]70年代末,吕叔湘先生说:“十年的时间2700多课时,用来学习本国语文,却又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90年代,著名作家、教授批评语文教学,其中有一个原因却是:他们自己也做不好中学生的语文试卷。这是在批评要求不当,过深过难过偏。相信21世纪仍然会有著名学者激烈批评语文教学质量不高,目标不对。在虚心接受这些批评时,也要考虑一下,这个“学会”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算“过关”?哪些要求是合理的?哪些要求苛刻而无用?还应提出哪些新的要求?

许多专家指出中小学生读写内容陈旧,面临知识的更新。为此,必须从21世纪的中华民族的振兴出发,让学生完整地了解中华文化,热爱中华文化,还要让他们了解人类文化,促进世界理解。语文教学涉及的知识内容,要跟上时代的步伐。

通过听说读写训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的语文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为此,必须反思我们的能力目标。第三次全教会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我们应以这一指导思想重新确立中小学语文能力目标。

综合我国语文教学的优秀成果和国外母语学科最新标准内容,试列举一些语文能力要求,作课程标准研究之参考。

1.为某一特定目的,主动地选择阅读材料的能力;

2.能从多种文化角度和不同历史背景来阅读作品;

3.阅读时能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4.能从阅读材料中找出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法,井受到启示,进而找到别的方法;

5.能对阅读材料作出独立判断,分辨可靠信息与非可靠信息、有益材料与有害材料;

6.能分清虚构与真实,写虚构作品大胆想象,写实作品务必核清事实与数字;

7.交谈有信心,能通过交谈获取信息,取得支持,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8.能认真地听取各种意见,既不屈从也不固执;

9.有为自己所写所说负责的责任感。

我们曾将上述能力要求设计成问卷。向初中生做调查。其中有一题是:“上语文课时,你是否有机会针对课文、课文的提示、说明、老师的讲解说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回答“很少有、完全没有、讲了会挨批评”的占58%。从教材比较分析和问卷调查中,都可以看到许多重要能力,在实践中并未给以应有的重视。今后的语文教学确实要在培养创新精神,培养搜集、整理信息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方面多做研究。

关于语文学科的思想性问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作出研究。

(一)语文学科的思想性是指通过请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是语文课程重要而又必然的目标不论建国以来的语文教学发展史上出现过多么严重的偏差,今后任何时候也不能否认或削弱这方面的目标要求。有关课程的国际比较告诉我们,任何国家,不论其制度如何,必然是以其社会的主流思想,以其民族的文化传统来决定课程的价值取向。好多国家的母语课程标准虽都有重视文化熏陶,加强思想道德教育的要求。如美国加州最新制订(1997年11月14日通过)的《英语课程标准·序言》里说:“良好的交际能力——读、写、听、说——是人类经验的核心。语言技能是基础工具。不仅是进一步学习和事业发展的基础,而且能丰富人的心灵,培养负责的公民,形成国家是一个集体的观念,”一些西方国家母语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语言学习与文化的关系,从其提供的文化背景、学习及研究内容看,“西方中心”倾向十分明显。德、英、法等文化历史悠久的国家特别重视本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当然,有的国家课程标准对该国社会上有争议的价值观问题,则尽量避免,或让学生自作判断。

(二)新时期的语文教学要强调什么样的道德价值观;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是课程设计中的重要目标。当今世界各国都注重把道德价值观念结合进“课程设计”之中。关键是强调什么样的价值观念,确立哪些思想教育内容。1980年在16个国家代表参加的道德教育会议上,“各国的道德教育计划所强调的道德教育价值观念可分为如下几类。

1.价值标准:合作、正直、和蔼、孝敬长辈、社会正义、尊重他人、公民精神、负责任、尊重人类尊严、人权、劳动尊严等。

2.有关个人的价值标准:忠厚、诚实、守纪律、宽容、有条理、襟怀坦荡、上进心强。

3.有关国家和世界的标准:爱国主义、民族意识、和平的公民责任、国际理解、人类友爱、民族间相互依存的意识等。

4.认识过程的价值标准: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辨别真伪、追求真理、慎于判断等。[2]当然,我们在讨论母语教学的价值取向和思想教育内容时,不能离开本民族伦理道德标准。当今中国,弘扬优良的传统道德(包括革命传统),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改善社会风气,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形成新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都具有重要意义。怎样认识这些传统呢?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伦理道德的优良传统主要有四点:(1)爱国主义思想;(2)人格价值观念;(3)人际和谐思想;(4)社会责任观念。”

[1] [2] [3]  下一页

中小学语文课程改革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