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高中文言虚词能力考点例解(二),
7.夫十月一月之中,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徒,其疾病而死,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五人墓碑记》)
[例解] 表程度很高或过分,常放在形容词之前,相当于“太”。
8.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隆中对》)
9.五代时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活版》)
[例解] 用作连词,“已”同“以”,和“来”“后”“东”“西”“上”“下”等结合,表示对时间、范围等的限定。
10.是善恶之分也已。(《荀子.恶性》)
11.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亦不能为五百人立传,滋可痛已。(《〈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例解] 用作助词。“已”放在句末表示动作行为的既成状态,表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语气,相当于“了”;有时“也已”连用,加强语气。有时也表感叹,相当于“啊”。
以yi
1.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2.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3.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4.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5.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例解] 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6.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解] 用作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7.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8.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例解] 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9.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10.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例解] 用作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11.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12.(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例解] 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13.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例解] 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14.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例解] 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15.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16.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17.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例解] 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
18.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19.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例解] 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20.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例解] 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2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22.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23.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例解] “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矣yi
1.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赤壁之战》)
2.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传序》)
3.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4.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
[例解] 语气助词,用于陈述句尾。或助肯定语气,有的可译为“了”,有的可不译;或助已然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可译为“了”;或助将然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可译为“了”。
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6.呜呼,烈矣!(《谭嗣同》)
[例解] 语气助词,用于感叹句。助感慨、讽刺、赞颂语气,可译为“了”“啊”。
7.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毛遂自荐》)
8.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
[例解] 语气助词,用于祈使句,助请求、劝勉、禁止语气,可译为“吧”。
9.年几何矣?(《触龙说赵太后》)
[例解] 用于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
因yin
1.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张衡传》)
2.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解] 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
3.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4.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解] 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
于yu
1.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2.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4.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5.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6.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元。(《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7.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8.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9.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例解]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10.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11.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12.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13.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例解]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14.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15.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16.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例解] 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17.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18.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例解] 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19.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例解] 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