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阅读解题“三步曲”
11-14 22:56:46 浏览次数:
175次 栏目:
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高考散文阅读解题“三步曲”,
高考散文阅读解题“三步曲”
高考散文阅读题一向是高三复习的难点,加上高三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因而探讨一种既简便又实用的常规解思路,显得尤为重要。为此,笔者不揣浅陋,拟就《一日春光》(全国I卷)为例,演示一下笔者归纳的解题思路。笔者认为《一日春光》选文精致、考点较全、命题也极为流畅,比较适合常规解题思路的讲析。笔者先以简图的形式,简析一下这“三步曲”:
命题人设题的文本范围:局部与整体
第一步:确定范围
作者的行文思路:关键词、关键句、层次
【注释】此处关键词指表转折、表递进、表总分的词语;关键句指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层次指段落的组合关系,分为相并(并列与对比)、相承(承接与递进)与相属(总分与分总)三大类,尤其要注意的是作者行文角度的微调(个别到一般、具象与抽象)。
因果转换:题干之“问”与考生之“答”存在着因果关系。
第二步:明确转换 显隐转换:题干之“问”与考生之“答”具有具体与抽象的关系。
总分转换:题干之“问”与考生之“答”存在着相属关系
【注释】显隐转换,一般针对词与句子的由隐到显的转换,具体指把比喻义、双关义、象征义、暗示义等抽象义转换成具体义;也指由显到隐的转换,即从一系列具体义中概括出抽象义。
命题人设题的能力要求
第三步:定向作答 术语
常规答题格式
【注释】命题人设题的能力要求简分为理解能力、筛选能力、归纳能力、鉴赏能力。术语主要指鉴赏作品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时的规范用语,术语应该由教师分类整理好。目前,报刊上对表达技巧的分类比较混乱,笔者以为可分为表现手法、修辞方法、结构技巧与抒情手法四大类,这样易于学生辨别使用。
下面笔者结合《一日的春光》的解题,演示一下这“三步曲”,为节省篇幅不录选文材料。
【原题】 14.“我要尽力地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这里的“吞咽”的含义是什么?作者说这句话,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4分)
【思路】1、确定范围。此题命题人从局部设题,但从作者行文思路来看,因第一段与最后一段通常具有总领与总结全文的作用,因而涉及第一段与最后一段的命题虽为局部设题却应从整体考虑。
2、明确转换。此题涉及显隐转换,“吞咽春天”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需将比喻义转换出来。
3、定向作答。此题考查理解能力。“吞咽”意即“吞食”,通常指饿极之人得到美食时尽情进食的动作,用在此处结合全文应为对春天的尽情享受或欣赏。由此,也可以推出作者对春天的强烈期盼之情(饿极之人对美食的期盼)。
【答案】“吞咽”的含义:尽情地享受。表达了在寒冬中对春天强烈的期盼之情。
【原题】 15.“我不信了春天”,作者为什么反复这样说?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6分)
【思路】1、确定范围。第一问,从命题人及作者的角度可推知当在(2)—(8)段,“我不信了春天”正是这一小层的总结句。第二问,问写法的好处或作用,如针对某一段(非开头结尾段)或某一段的某一处则属局部设题,其余则是整体设题,此题为整体设题,需结合全文作答。
2、明确转换。第一问,由“果”寻“因”,也涉及显隐转换,“我不信了春天”为抽象情感,当从(2)—(8)段中找出具体原因。第二问,只需调动做题经验,确认术语(针对全文的术语)即可。
3、定向作答。第一问,考查筛选、归纳能力。从第(2)、(5)、(7)段中可筛选归纳出要点。第二问,考查鉴赏能力,凡主观鉴赏题应确认运用了何种术语,并运用术语作答。本题隐含了一种答题格式,凡问好处或作用的,为保险起见,考生一般应从内容与结构两个角度展开作答。
【答案】苦苦等待春天,春天却迟迟不来;许多次春天刚一露面,就被寒风冷雨驱散;到处寻找春天,却发现春天已经远引。欲扬先抑,突出了下文“一日的春光”。
【原题】 16.“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请简要概括作者深爱海棠的原因。(4分)
【思路】1、确定范围。此题范围极易扩大,会错定在(9)—(16)段。从命题人角度看,属局部设题,但此题确定范围需知晓作者行文角度的微调,否则极易定错范围。范围在(9)—(12)段,因为(9)—(12)段写“海棠花”——具象,(13)—(17)段写“春”——抽象,可据第(13)段“春在眼前了”判断出作者的行文角度已由“海棠花”转到“春”。
2、明确转换。因果转换、显隐转换。
3、定向作答。考查筛选、归纳能力。从(10)—(11)段内容可得出答案。其中“像一个……作品”属比喻句,需转换成具体义作答。
【答案】作者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 ,海棠虽然无香,但浅红淡白,绿叶掩映,色彩宜人,秾纤适中,充满生机。
【原题】17.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
⑴作者长时间地盼春寻春,为什么最后却对“只有一日的春光”深感满意?
【思路】1、确定范围。此题命题从局部设题,但从作者行文角度看,最后一段属总结段,需明确此段总结的范围。全文层次应为(1)/(2)—(8)/(9)—(18)/(19),即(19)段是对全文的总结。
2、明确范围。因果转换、总分转换,明确(19)为总结全文段,需从全文中找出两个原因,即两个分点(全文意思分为两大块)。当年很多教师认为第②点答案多余,11月出版的《启东中学高考模拟卷》选用此题时也武断地将第②点删除。可能读把(19)段同(9)—(18)段划在一起,可据文意可知第(18)段才是(9)—(17)段的小层总结段。
3、定向作答。考查筛选、归纳能力。依据两大块内容及此段不难得出要点。其中第一点隐含了一个答题格式:由表(物或景的特点)及里(心的感受)。
【答案】①“一日的春光”烂漫、骄奢、娇艳,使作者感受到了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②这“一日的春光”酬报了作者九十日的苦苦期待,作者也不再怨恨春天。
⑵作者在“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这里的“遗憾”指的是什么?
【思路】略,同第14题,结合全文将类比义转换出即可。
【答案】春天来得太晚,让作者等待得太苦。
附【高考选文】 一日的春光
冰心
⑴去年冬末,我给一位远方的朋友写信,曾说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
⑵今年北平的春天来的特别的晚,而且在还不知春在哪里的时候,抬头忽见黄尘中绿叶成阴,柳絮乱飞,才晓得在厚厚的尘沙黄幕之后,春还未曾露面,已悄悄地远引了。
⑶天下事都是如此——
⑷去年冬天是特别地冷,也显得特别地长。每天夜里,灯下孤坐,听着扑窗怒号的朔风,小楼震动,觉得身上心里都没有一丝暖气。一冬来,一切的快乐、活泼、力量和生命,似乎都冻得蜷伏在每一个细胞的深处。我无聊地安慰自己说:“等着罢,冬天来了,春天还能很远么?”
⑸然而这狂风、大雪,冬天的行列,排得意外地长,似乎没有完尽的时候。有一天看见湖上冰软了,我的心顿然欢喜,说:“春天来了!”当天夜里,北风又卷起漫天匝地的黄沙,忿怒的扑着我的窗户,把我心中的春意又吹得四散。有一天看见柳梢嫩黄了,那天的下午,又不住地下着不成雪的冷雨,黄昏时节,严冬的衣服,又披上了身。
⑹九十天看看过尽——我不信了春天!
⑺几位朋友说:“到大觉寺看杏花去罢。”虽然我的心中始终未曾得到春的消息,却也跟着大家去了。到了管家岭,扑面的风尘里,几百棵杏树枝头,一望已尽是残花败蕊;转到了大工,向阳的山谷之中,还有几株盛开的红杏,然而盛开中气力已尽,不是那满树浓红、花蕊相间的情态了。
⑻我想,“春去了就去了罢!”归途中心里倒也坦然,这坦然中是三分悼惜,七分憎嫌,总之,我不信了春天。
⑼ 四月三十日的下午,有位朋友约我到挂甲屯吴家花园看海棠,“且喜天气晴明”——现在回想起来,那天是九十春光中惟一的春天——海棠花又是我所深爱的,就欣然地答应了。
⑽东坡恨海棠无香,我却以为若是香得不妙,宁可无香。我的院里栽了几棵丁香和珍珠梅,夏天还有玉簪,秋天还有菊花,栽后都很后悔。因为这些花香,都使我头痛,不能折来养在屋里。所以有香的花中,我只爱兰花、桂花、香豆花和玫瑰,无香的花中,海棠要算我最喜欢的了。
⑾海棠是浅浅的红,红得“乐而不yin”,淡淡的白,白得“哀而不伤”,又有满树的绿叶掩映着,秾纤适中,像一个天真、健美、欢悦的少女,同是造物者最得意的作品。
⑿斜阳里,我正对着那几树繁花坐下。
⒀春在眼前了!
⒁这四棵海棠在怀馨堂前,北边的那两棵较大,高出堂檐约五六尺。花后是响晴蔚蓝的天,淡淡的半圆的月,遥俯树梢。这四棵树上,有千千万万玲珑娇艳的花朵,乱哄哄的在繁枝上挤着开……
⒂看见过幼稚园放学没有?从小小的门里,挤着的跳出涌出使人眼花缭乱的一大群的快乐、活泼、力量、生命;这一大群跳着涌着的分散在极大的周围,在生的季候里做成了永远的春天!
⒃那在海棠枝上卖力的春,使我当时有同样的感觉。
⒄一春来对于春的憎嫌,这时都消失了。喜悦地仰首,眼前是烂漫的春,骄奢的春,光艳的春——似乎春在九十日来无数的徘徊瞻顾,百就千拦,只为的是今日在此树枝头,快意恣情的一放!
⒅看得恰到好处,便辞谢了主人回来。这春天吞咽得口有余香!过了三四天,又有友人来约同去,我却回绝了。今年到处寻春,总是太晚,我知道那时若去,已是“落红万点愁如海”,春来萧索如斯,大不必去惹那如海的愁绪。
⒆虽然九十天中,只有一日的春光,而对于春天,似乎已得了酬报,不再怨恨憎嫌了。只是满意之余,还觉得有些遗憾,如同小孩子打架后相寻,大家忍不住回嗔作喜,却又不肯即时言归于好,只背着脸,低着头,撅着嘴说:“早知道你又来哄我找我,当初又何必把我冰在那里呢?”
原载《新语文学习》(具体哪一期不记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