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赏析(4篇)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赏析(4篇)

    11-14 22:56:46    浏览次数: 406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赏析(4篇),

赏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由大文豪鲁迅先生写的千古名篇就犹如众星中的一轮皎洁的明月,分外灿烂夺目,它,流传了几个世纪,如今,依然被人们所赞颂,岁月丝毫没有抹去它身上的光辉。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大部分描写了鲁迅先生在百草园的生活,第二大部分描写了他在三味书屋的生活。鲁迅先生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鲁迅先生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还有就是鲁迅先生通过对自己在私塾的学习生活的描写,也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下面,我就先谈一谈百草园。百草园这段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二自然段,也就是鲁迅先生描写百草园优美景色与有趣的动植物这段。

 当我读起这段描写时,我就禁不住陷入了一片憧憬当中,鲁迅先生把美丽的百草园描写得有声有色,他把整个百草园的美丽景色都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读起这段文字时,我就像是亲身迈进了百草园,欣赏了百草园的一花一木,一草一树,还与众多昆虫一起快乐地玩耍嬉戏。我觉得这段文字描写得非常成功,描写得非常细致,其中还充分地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就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而这句“何首乌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就是一句写得相当好的比喻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就把拟人恰到好处地运用到了这里,是很值得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回读,细读,品味,也很值得我们去学习,我从中也学到了许多,知道了怎样去写好文章。

 这一大段中鲁迅先生还描写了雪地捕鸟,讲述了美女蛇的故事,同样,都非常成功,都描写得淋漓尽致,都让我崇拜不已。

 在这描写百草园的一大段里,字里行间都流露出鲁迅先生对百草园的热爱与不舍之情。

 而鲁迅先生的另一种生活,就是在三味书屋了: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鲁迅先生以一种与众不同,卓尔不群的写法描写了他在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还批判了封建社会腐败的制度。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在这段里,鲁迅先生更是直接揭示了私塾老师对学生兴趣的阻止与扼杀,还有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腐败。鲁迅先生这段精彩的描写更是与前面百草园的快乐生活进行了鲜明的对比。

 这篇文章鲁迅先生先从百草园生活写起,点出哪里曾经是他的乐园。长大之后,他离开了他的乐园,被家人送到了三味书屋,开始了他另一种生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写得很成功,鲁迅先生以他精彩的文笔为我们留下了一大笔巨大的财富。

赏析一:

    一九二七年,40多岁的鲁迅把《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更名为《朝花夕拾》,在其上发表了此前他的10篇散文,把自己记忆中最美好的情景事物呈现给了他人。相比于他杂文的严峻凛然、锋芒毕露、泼辣犀利、意味深长等特点,这些散文却透露着玲珑剔透、情趣盎然、细腻生动、鲜美可口(鲁迅自语,见《朝花夕拾》小引)的感觉。而我最为欣赏的则是其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其中表现出的少年儿童对大自然的热爱,是迄今为止我所读过的文章里最为清晰和强烈的。

    这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优美散文。如果让我仅从文笔角度欣赏它的话,我想,最为重要的就是作者从字里行间体现出的真性情。文章非常清晰地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具体、生动、真切地描写了自己所见的东西,即使在我们(当然,我指的是成人)看来,情趣了了,但在作者的生花妙笔下,却显得趣味盎然。这也充分体现了鲁迅从小热爱大自然、热爱自由生活、热爱探求知识的品性。
    文章里,非常分明地表现了两个情绪,一是百草园的景物,童年无限的生活情趣;二是三味书屋里教条、枯燥、乏味的读书经历。我喜欢对百草远的描写。
     “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这一句是理论界争论比较多的,而我恰恰非常喜欢它。 “似乎”和“确凿”两个词用在一起,好象是矛盾,而且也手到一些人的指摘。但我认为这恰恰体现出了鲁迅的语言功底非常好,运用得心应手、传神入化。这两个词精确地体现了鲁迅现时的特殊心境。这种心境无疑就是他对百草园的怀恋。百草园确实只有一些野草,所以说“确凿”,但这个百草园只是童年的印象,还不能十分肯定它的现在,所以又用了“似乎”,只有一些野草可能还不精准,但那的确是我的乐园,这是十分确凿的。
    文章的开始部分,就十分引人入胜:在百草园里,我们清晰地看到了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黄蜂、菜花、叫天子、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木莲、覆盆子这么多景物,而且不是象流水帐一样毫无生气地罗列,是生动、细腻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点缀在前面的词汇使得这些景物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油蛉在低唱,蟋蟀们弹琴……这让我想起自己在去年游览鲁迅故居时的感受,一个这么普通的园子,何以被鲁迅写得那么具有魅力和情趣呢?反思后顿悟,是我以成人的平常眼光去看,它才如此平淡,而作者却以儿童的眼光,看出了它美好的景色和无穷的趣味。这更我对这位民族斗士投以敬佩的目光,原来,鲁迅才是真的性情中人。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对于儿时的作者来说,百草园都有无穷的乐趣。冬天捕鸟的描写更始让人历历在目、蠢蠢欲动我当年初读此文时,一直想学着按文中的描写去尝试一下,这实在是被鲁迅的文笔煽动的,呵呵。
    至于三味书屋的描写,当然有它的动人之处。许多人说它批判了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封建教育体制。我倒宁肯相信,那仍然是作者对儿时的一种记忆,虽然,它不够美好。
    常常想,这样一位“横眉冷对千夫指,伏首甘为孺子牛”、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充满大无畏精神的斗士,能够写出如此充满情调、洋溢着诗情画意的美文,是我们的幸运,也是鲁迅本人的幸运。因为,这才是真正的——人。

    赏析二:

    (一)自然·社会·人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关于百草园的描写,不论是教师和学生,都能感到是一段极其美丽的景物描写,但这里的百草园是不是一个我们平时所认为的“真实的”“客观的”百草园呢?鲁迅在开头一段就动摇了我们的这种想法。在成年的“我”看来,“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

   自然“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为什么“那时却是我的乐园”呢?

    因为对于儿时的“我”,那是一个自由的世界,是一个自由嬉戏的场所。

    在自由的心灵中,世界是美丽的,是魅力无穷的。

   “自由”是什么?“自由”就是自己的心灵不受任何的约束、任何的限制,就是自己所有的感觉器官都不受任何约束、任何限制地自由活动着,外部的世界和心灵的世界进行着畅通无阻的交流,没有外和内的差别,没有天和人的界限,外部世界就在自己的感觉中,自己的心灵就在外部的世界中:“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一个个不同的事物,不同的形象,迅速地、不间断地呈现在“我”的视觉里,形象鲜明而突出,色彩各异,形状各异。外部世界的形象是跳动着进入“我”的眼帘的,“我”的心灵也就跳动在外部世界的不同事物上;“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听觉、视觉一起活动着,声音、形象一起呈现着,动态的和静态的几乎同时被“我”所感知。我们感到了外部世界的丰富多彩和生动活泼,同时也感到了“我”的心灵世界的丰富多彩和生动活泼。这不是两个世界,而是一个世界,是心灵世界和外部世界融为一体的美的世界。“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在这里,“我”只能听到声音,但却看不到发出声音的“油蛉”和“蟋蟀们”的形体,这就招引“我”去寻找藏在草丛里、断砖下的这些昆虫,但翻开断砖,找到的却不一定是原来要找的“油蛉”和“蟋蟀”,反而可能是也在那些地方藏匿着的蜈蚣。这是一种意外的发现,一种在意外的发现中的意外的乐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多么奇异!多么有趣!“我”玩得多么专注,多么舒畅!没有父母的指导,没有教师的教诲,他对外部世界的兴趣自然地吸引着他去观察各种事物,认识各种事物,手脑并用,在不经意间,就获得了在教科书中根本无法获得的具体、细致的知识。“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他对不同事物的不同特征的把握是多么准确、多么细致呵!但这不是在教科书里学到的,不是由别人教会的,而是他自己的观察,自己的“发现”。在这种观察和“发现”里,他不会产生被动接受时的自卑和自馁,而是自然地增长着他感受世界、观察世界、认识世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是别人让他知道,而是他自己愿意知道。他要自己去看,去听,去触摸,去“探索”,去实验。“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一个多么忙忙碌碌的小家伙呀!但他忙得惬意,忙得愉快。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