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高考诗歌鉴赏讲座

高考诗歌鉴赏讲座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120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高考诗歌鉴赏讲座,
咏物诗在写作上常用拟人,比喻,衬托,对比等手法,除正面描写外,也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如白居易《夜雪》:“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首句从人的感觉写夜雪,一个“冷”字,写雪大,写空气中的严寒。一个“讶”字,于“寒”之外写出夜雪无声无息的又一特点。次句,夜深却见窗户明,从视觉角度写雪下得很大,积得很深。后两句从听觉角度写不时传来的“折竹声”,表现雪势的有增无减。全诗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句句写人,却处处写雪,诗境平易自然,浑成熨贴,却又韵味悠长。
(3)山水诗的鉴赏 
一切景语皆情语。读山水诗,要体味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领会诗人写景中传达出的思想感情。李白的《望天门山》,流露出一种新鲜喜悦的情致,焕发着一股豪迈奔放的朝气,或者说是一种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王维的《鸟鸣涧》,折射出来的是诗人那种闲适恬淡的心境。一般的山水诗,“情”仅仅是因山水而触发的感情,诗人的自我形象并不在“情”与“山水”之中,鉴赏时切忌牵强附会,拔高主旨。而有些山水诗,却能从山水中读出诗人鲜明的形象来。请看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运用了衬托的手法。前两句以夸张手法极写大雪中茫茫天地的沉寂,创造辽阔空寂的大背景,为后两句“孤舟”和“独钓”的主体形象作了很好的画面陪衬。在这大雪弥漫的瑟瑟寒江之上,一位披蓑戴笠的渔翁,不畏严寒,无视一切而孤舟独钓,表现出一种超然物外,清高自傲的性格。孤翁的形象,曲折反映出作者自己在政治革新失败后不屈而又孤独的精神面貌。
读山水诗,要注意其表现技巧,这往往是山水诗设题所在,其常见表现技巧有:寓情于景,用词精妙,拟人,比喻,联想,夸张,衬托以及动与静,声与静,明与暗的对立统一等等。如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这两句诗中,一“断”一“开”,以山衬水,极写江水锐不可当的气势;再一“回”字,写东逝的江水,因两山夹峙而受阻,至此回旋激荡的壮观场面,也烘托出天门山的险峻。再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前两句是静与响的对照:黄昏的山林,看不到一个人影,显得这般寂寥,这般空阔。偶尔听到几句人说话的声音,非但没有打破山之空,反而更显得山之静。后两句是明与暗的对比:一缕夕阳射进蔚然深秀的树林,落日余晖打在一块青青的苔藓上。这一道光线,一块青苔,是画面的一个亮点,深深的密林是画面上的一片阴影。一线光更突出了树林的一片深邃。诗中万籁俱寂的空山,转瞬即逝的夕照,孤寒清空的气氛,融入了王维这位参禅悟道的居士的一种凝神虚静的哲思。 
(4)咏史诗的鉴赏 
古人写咏史诗,往往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如我们学过的苏轼的《赤壁怀古》和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有的咏史诗,只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评价,或仅是客观的叙述,诗人自身的遭遇不在其中,诗人的感慨只是画外音而已。如我们熟悉的李清照《夏日绝句》和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便是如此,鉴赏后类诗时,我们不可穿凿附会。
读咏史诗,首先要弄清史实,典故,其次要体会意图,感情,再次要评析技巧,手法。在写法上,咏史诗常常运用典故,或写景,或对比,或衬托,或抑扬,或讽刺,或含蓄等等。如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两句,写的是南京城内乌衣巷的一些景色,却留下了一段空白,有一种蕴藉含蓄之美。当年乌衣巷,朱雀桥繁盛热闹的景象不见了,只剩下桥边的野花荒草,巷口的夕阳残照。诗人以野草,夕阳这些物象来象征人世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人们从中可领悟到豪门权贵的炙手可热,无非是历史上一瞬的现象。
下面我们来读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首先,我们得弄清楚明妃即王昭君,了解王昭君北嫁匈奴这一史实。知道荆门是王昭君的故乡,”紫台“指汉宫,”画图“出自《西京杂记》:”元帝后宫既多,使画工图形,按图如幸。宫人皆赂画工,昭君不与,乃恶图之。后匈奴求美人为阏氏,以昭君行。及见,貌第一。帝按其事,画工毛延寿弃市。“没有语言方面障碍后,我们再看首联,起笔以动写静,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雄奇生动,犹若巨龙奔驰。一个”尚“字,表明还有昭君生长的村在,而昭君却早已不在了。首联以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衬托昭君生长地的气势非凡。颔联,颈联写昭君一生的悲剧。她生前诀别汉宫,离乡背井,远赴漠北,死后只留得青冢一座在暮色中南向而望。”一“,”独“二字及画图省识句,极写昭君身世的凄凉,心中的怨恨。”连“,”向“二字及月夜魂归句,亦把昭君远嫁异邦的愁情和虽死不忘故土的深情,表现得真切感人。尾联用千载只能作胡语的琵琶曲调,点明全诗”怨恨“的主题。此怨此恨,既是”恨帝始不见遇“之怨,也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心系故土却终生不能归的绵绵之恨。 
(5)边塞诗的鉴赏
 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这类诗歌的内容异彩纷呈:有建功立业的渴望和保家卫国的豪情,如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有将士久戍的乡愁和闺中妻子的离恨,如李益”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有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惨烈,如岑参”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有对帝王黩武开边和对边将恃宠贪功的讽刺,如高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有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归家无望的哀痛,如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尽管边塞诗内容各异,但大都体现着爱国主义精神,分析时要注意语言的分寸,不要顾此失彼,或以偏概全。
读边塞诗,还应对诗歌创作的时代有所了解。盛唐时期,边塞诗大都豪迈,爽朗,昂扬向上;中晚唐时期,国势渐衰,诗中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到了南宋,统治者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类诗歌大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
以陈陶《陇西行》为例:”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首诗思想内容有显著特征:既以昂扬的爱国热忱,歌颂了戍边将士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的精神,又毫不讳言战争的另一面,以沉痛的心情表现了战争所造成的家破人亡的惨痛悲剧。诗的前两句写战事的惨烈,将士奋勇。”誓扫“句从士气以见战争的性质,”五千“句从牺牲之大来表现战争的壮烈和将士义无反顾的奋斗精神。后两句宕开一笔:远方戍人已成为无定河边的尸骨,家乡的妻子却不知,梦见的仍然是音容栩栩的良人,仍然朝思暮想,守着,盼着他回来团聚的这一天,而他却永远也不能重回她的身边。这两句通过现实与梦境的对比,将悲剧意味表现得浓烈深长。 
(6)哲理诗的鉴赏 
古代哲理诗,意境深远,启迪心扉,为人们所传诵,称引。这类诗有两种情况:
一是诗人在创作时,便赋予了哲理的内涵。
如朱熹《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以水为喻,意在说明知识能使人心澄如镜,心胸开阔,充满力量的道理。
二是有不少诗,其哲理内涵是读者赋予的,是人们在欣赏诗歌过程中领悟到的。如杨万里的《小池》,原意只写春末夏初的池塘小景,而现在人们常借”小荷才露尖尖角“来说明青少年的才华初露。
有些诗有多层含义。如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就有两层理解:首先,落在一个”楼“字上,一个人能力是有限的,必须借助外部条件,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第二,落在一个”登“字上,世界是无限的,天外有天,要达到更高的目标,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努力登上险峰才有无限风光。又如王安石《元日》”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二句,其诗意是说,元日初升的太阳照耀着千家万户,为了吉祥如意,人们总是用新桃符(新春联)换下旧桃符(旧春联)。这两句诗,揭示了新事物终究要代替旧事物的客观规律,给人以哲理的启示。但从全诗来看,更主要的是反映了初登相位的作者,对革除旧制,实行新政的坚定信念和愉快的心情。
(三)认知精妙词语体会意境
1, 认知精妙词语:生动,富有表现力词语(动词,形容词,虚词等)
例:明月别枝惊鹊 惊:使……鹊惊
日出江花红胜火 胜:超过
山寺月中寻桂子 寻:找
体会意境:明月别枝惊鹊(依恋美好情);”寻“,”看“(清闲,幽静)
2, 领会意境创作的方法
①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抒情,描写,说明
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述,议论, 抒情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同;抒情方式有(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种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景相生 情因景生 以景衬情 融情入景 一切景语皆情语等。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