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高考诗歌鉴赏讲座

高考诗歌鉴赏讲座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120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高考诗歌鉴赏讲座,
参考答案:
  诗中作者写了这样一个细节:家书将要发出时,又觉得有话要说,故“又开封”。作者客居洛阳见秋风起,从而引起对家乡亲人无限的深切思念,所以又打开信封补写。
6、(2004年全国卷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
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
惊梦觉,弄晴时。声声只道不如归。
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这道题的第一问是对诗歌形象(意象意境)的鉴赏,考生需要知道一点有关杜鹃的典故,杜鹃在中国象征着什么?比如课内学习的“杜鹃啼血猿哀鸣”、“杜鹃声里斜阳暮”,当然如果能回忆起周瘦鹃的《杜鹃枝上杜鹃啼》就更好,那就很容易理解杜鹃的啼叫声类似于“不如归去”。 第二问是考查对诗歌词句的理解,等于是把诗歌译成现代汉语。 第三问是紧承第二问而来,考查对诗歌表现出的作者思想感情的分析。当然不能只从最后两句出发,断章取义地理解,而是要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极易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这首词的主题是写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形象生动,委婉含蓄。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也不知道回家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四、课堂小结
  通过历代高考的诗歌鉴赏题型研究,可以看出高考诗歌考查范围很广,包括古诗、唐诗、宋诗、宋词、元曲、清诗等。题型自2002年由客观试题改为主观试题后,2005年又从6分提到8分,可见命题者对古代诗歌的重视,这也是现代语文教学观——重视古诗文教学,在考试中的反映。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是中学语文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一个层级,培养古代诗歌的阅读能力,需要长期不懈地提高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能力,还需要文学、文体以及其他知识和能力的积极参与,那种企图读几首古诗就能奏效的想法,是极端错误的。因此,需要考生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在长期的诗歌阅读与揣摩中,仔细感悟作者的思想情感,自觉接受诗歌文学的熏陶,积极培养自己的文学素养,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学素质。
诗 歌 鉴 赏 方 法 指 导

一、明确鉴赏的三个层面:
1、理解:词义,句义
2、鉴赏:
①了解诗人(生平、风格等)
②掌握常识(典故、修辞、表现手法等)
③把握意境(景、事、情、物)
3、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鉴赏方法:
(一)整体感知主旨
例: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析:忌先扣某些字眼,如”苦““愁““寂寞“等字眼,以免扰乱全局理解,以为是概叹梅之不幸,生怜惜之情。应当先整体把握作者用先抑后扬手法,赞美梅花高格劲节美好品质意境。
(二)组合意象,探究内涵
1、 语言--意象--意境。—情感—思想
(意象意境模式)
语言鉴赏重点分析以下几个方面:
动词 注意动词的”多重含义”
例: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意境是作者主观情感与自然客观物象融合的整体(“神以象通,物以貌求”《文心雕龙》)。品味意境感知意象,就要借助意象。
例: 江月人去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鸟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析: 明月,风灯,宿鹭,跳鱼等意象有机地组合成一幅清幽,静谧的意境。
2、借助意象,体味情感。
例: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析:从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
3、“虚”与”实”
虚实结合这一创造意境的艺术手法,可以收到以少见多,以小见大,化虚为实,化实为虚的意境美的效果。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抽象的情感附丽于具体的形象画面上,令读者驰骋想象于虚实之间。化虚为实,化情思为物事。托物即兴,以物象征,化抽象的情思为具体的形象。诗歌艺术的意境往往与”虚实”关系紧密。唐代刘禹锡说”境生上象外”,指出艺术意境所具有的”象”(实)与”境”(虚)的两个不同层次,通过”象”这一直接呈现在欣赏者面前的外部形象去传达”境”这一象外之旨,从而充分调动欣赏者的想象力,由实人虚,由虚悟实,从而形成一个具有意中之境,”飞动之趣”的艺术空间。
例:杜甫的《月夜》
今夜副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何日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析:此诗妙就妙在诗人不写战乱中自己如何思乡,而说家人怎样想念自己。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抽象的情感附丽于具体的形象画面上,令读者驰骋想象于虚实之间。
例:李商隐的《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4、“物”与”志”
中国文学本有托物言志的传统《论语。子罕》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借松柏表现坚贞的人格。《离骚》里的美人香草,寄托了诗人高尚的情操。有些作家不敢或不愿把自己的政治见解直接说出,也常常隐去真意,而用托物言志的方法。在那些题为”咏怀”, “咏史””感遇””感怀”的作品中,不少是这样的。因此,鉴赏中国文学,必须注意有无寄托,如果有寄托,就要进一步弄清是什么寄托,透过表层的意象,体察作者真正的思想感情。
例:于谦的《石灰吟》
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析:千锤万凿出深山(写从山中采取石灰石要千锤万凿,暗喻〔人要经过磨炼才能出来作一番事业〕。)
烈火焚烧若等闲(石灰石须经过煅烧才能成为石灰,暗喻〔人在完成事业过程中要经受严峻考验〕。”若等闲”是人格化写法,表现出〔无所畏惧的气魄〕。)
粉骨碎身浑不怕(石灰石煅烧后就会粉碎,暗喻〔要做重大牺牲〕。”浑不怕”也是人格化写法,表现出〔不惜做出任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可用来抹墙涂壁,给人留下洁白的颜色,这里暗喻〔保持正直纯洁人格,为民造福〕。此句道出中心题旨,”出深山””若等闲””浑不怕”都是为了”要留清白在人间”。)
总评:这首诗借咏物来咏人,表面上句句写石灰,骨子里句句写为人,语意双关,发人深省。在短短四句诗里,通过对石灰的赞美,表现了青年时代的于谦立志艰苦磨炼,准备为国为民做出一番事业,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的理想和报负。
例:戎昱《咏史》
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
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
析: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政治诗,以”汉家”直指唐朝。说和亲是唐有史以来最为拙劣的政策。二三联揭露和亲是以美色乞取国家安全。尾联以责问结束,使诗意更为严峻深广。
艺术风格:
① 雄浑:雄浑指力的至大至刚,气的浑厚磅礴。其特点是:骨力挺健,气壮山河,气呑宇宙,气度豁达,气慨恢宏,气宇轩昂,气势浩瀚,气魄雄伟。它如奔腾咆哮,汹涌澎湃的大海,而不像碧波荡漾,涟漪粼粼的西湖;它若横空出世,千嶂连云的昆仑山,而不是一丘一壑,小巧宜人的苏州园林。在具体作品中,有的壮志凌云,刚毅雄健,如刘邦《大风歌》;有的慷慨悲歌,视死如归,如项羽《垓下歌》;有的胸襟豁达,豪情横溢,如曹操的《观沧海》。雄浑是盛唐诗歌的时代风格,它反映了盛唐欣欣向荣的景象和朝气蓬勃的活力。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气势浩瀚,雄伟壮丽;王之涣的《出塞》(黄河远上白云间)想象丰富,境界辽阔;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临洞庭》)气魄宏大,气势壮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何其高远,多么壮丽!而真正能够称为”雄浑“的是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在他们的笔下,有狼山,有大漠,有绝域,有孤城,有奇寒,有酷热,有同仇敌忾的愤慨,有誓死戍边的决心。
②豪放:豪迈奔放,谓之豪放。其特点既表现了作为主体的诗人的特点,又表现了作为客体的描绘对象的特点。就主体而言,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气呑宇宙,力拔山河;傲骨嶙峋,狂荡不羁。就客体而言,往往拥有巨大的体积,伟大的力量而显示出特有的壮美,崇高,或显示出浑茫,浩淼的无限阔大的景象,因而气势峥嵘,场面壮阔,境界缥缈,极目无垠。李白是豪放风格之集大成者,情感激荡,格调昂扬,想象奇特,夸张出格,是李白豪放诗风的特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气势浩荡,一泻千里;“草绿霜已白,日西月复东。”(《古风》)描绘光阴流逝之快,人事变迁之速,一气呵成,天衣无缝;“燕山雪花大如席”(《北风行》)“白发三千丈,缘愁是个长。”(《秋浦歌》)夸张虽不合理却合情。宋词中的豪放派,以苏,辛为最杰出代表,苏词注重将慷慨激昂,悲壮苍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善于在写人,咏景,状物时,以奔放豪迈的形象,飞动峥嵘的气势,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代表作。“大江东去”二句,将在广阔悠久的空间与时间中活动的人物一笔收尽,气魄恢宏,“故垒西边”至“灰飞烟灭”是咏古,感情高昂而浓挚,而“乱石穿空”数句,将峥嵘的态势,鲜明的色彩,巨大的音响,融于一体,气势磅礴,给人以“挟海上风涛之气的感觉”。“故国神游”数句转到自己,感情也由高昂跌入沉郁,全词的音调豪壮,“须关西大汉,执铁板”而唱。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