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陈村备课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必修)

陈村备课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必修)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674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陈村备课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必修),
    长妈妈出现了(长,以前的书中念zhǎng,后来有识之士争论了一番后改过来了)。如果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老奶奶,给我们讲这样的民间故事,按许多作家的回忆,这往往是写作的启蒙。(鲁迅的祖母蒋老太太给他讲过《猫是老虎的师傅》、“白蛇传”中的《水漫金山》的故事。)长妈妈的这个故事很精彩,如果没它,百草园就太像一个电脑游戏了,这里摸摸,那里按按,快活得没有心事。现在精彩的故事来了,出场的有美女,还有老和尚。美女与老和尚放在一起是不是有奇异的感觉?还有“妖气”,“机关”,怪物,宝盒,金光,飞蜈蚣。(写到这里,我真的听到书房门外传来一声怪叫,像电影《简•爱》中的夜半叫声。打一寒颤,忙开门去看,厅里黑黑的什么都没有。问睡了的女儿,她说没听到。奇怪!)这样的故事是孩子爱听又最怕听的。长妈妈看来很会讲故事,紧要关头处理得很聪明,比如“向他一笑,隐去了”,很有诱惑,又神秘兮兮的。再比如,“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这“沙沙沙”三个像声词多好,情境如在眼前。童话大王安徒生最早时候写过一篇《打火匣》:“公路上有一个兵在开步走——一,二!一,二!”有人没把“一二、一二”翻译出来了,就少了许多好味道。(很抱歉我没找到译者的名字;那个对两种译文的比较也是别人说过的,我忘了哪位作者的文章,只能在此对着天空向两君致谢。)金光是“豁的一声”飞出去的,你要让一个孩子舍弃声音就把金光飞出去,那非常不合“孩情”。那个老和尚是老谋深算的样子,人家已经“抖作一团”,他“却道无妨”。亏得有他,否则真要被吓死。
    鲁迅在长大之后,不要靠法宝来壮胆,说到类似的故事,态度不一样。比如流传非常广的民间故事“白蛇传”,他同情蛇精白娘娘,很怪法海和尚多事。此刻,他还是孩子,所以只觉得做人之险,为自己的小命担忧,看老和尚像看救星。如果他把日后的感想提前到儿童时期就发布出来,文章就被损坏了。不可信的文章是最要不得的。鲁迅是大师,不用我们为他担这个心。他做得很有分寸。
    文章到这里,有个小地方值得说一下。作者写了“直到现在”四个字。这四个字使得叙述中断了一下,让我们想起这是一个人的回忆。从文章结构上说,这个停顿和文章开头有个照应。但也不能走得太远,一个劲地停顿下去。那种陌生声音叫他,他仅仅指出“然而都不是美女蛇”而已。“文革”的时候,有人从鲁迅这句话中读出很多战斗的意思。其实他并没有借题发挥,像我这样东拉西扯。讲解是比较理性的分析过程,而故事要一气呵成。像在电影院一样,如果中间插进一个“跑片未到,稍等片刻”,把大家硬是拖出来,再进入故事又要好一阵酝酿。本来可能哭一哭的,这一下哭不出来了。鲁迅不做“跑片未到”的事情。
    上面的“直到现在”四个字也是转折的需要。要换话题了。前面是用了“长的草里是不去的”来转,像电影中的“渐隐渐显”,这里用较明确的切换。
    冬天来了。前面没提到过季节,但一望而知是春夏,作者省去一点笔墨。不知作者是不是那么想的,反正这般处理的实际好处是使文章多些变化,而不必春夏秋冬地排着队说。还有,这是孩子的故事,丢三拉四也没关系,做得太周到反而不像了。
    我们注意到,作者总是挑选最有意思的事情在说。记忆本来就有个特点,它会过滤许多东西,点亮一些东西。这里,作者点亮的是下雪的冬日,不下雪的日子被他一笔带过。他还把大家最容易想到的做雪人也两笔带过,让各位不再问他为什么不去做雪人。没什么可问了,就能专心看他捉鸟。
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爱护动物、保护生态的意识还没在绍兴萌生。(全球的环保意识,是从那本由非凡的美国女性R•卡逊所写的《寂静的春天》开始的,那是1962年。实在太迟了!)如果说鲁迅作品也有缺憾、有时代局限的话,这里是一点。大家读了课文千万不要学他也去抓鸟。
我家没有园子,所以平生只抓过一次鸟。那是一次笔会(笔会就是作家们在一起,见面、谈谈、玩玩、有时也写点东西的聚会。通常选在风景较好的地方,这样你再不进步只能怪自己笨了),在大连住临海的旅馆。有天来了台风,一只不知姓名的小鸟闯进我们房间,我和同伴七手八脚地把它抓住,见它头顶受了伤,出血,便养在茶缸下想让它疗养几天。它宁死不吃我们给的食物,脾气很像鲁迅说的那种张飞鸟,一直在顶撞着要求自由。我们和鸟虽非同类,也深知自由的可贵,更怕它一头撞死,就放了生。阳台上,刚一脱手,小鸟振翅而去,被风箭一般吹向茫茫大海,一会儿就没了影子。一连几天,我们都为那鸟儿担心,好像是自己害了它。鸟对人的不信任已经太久了,鸟有太多的理由不相信人。我曾写过,现在,这个城市常常照面的动物只有蟑螂了。我书房的窗台偶尔会飞来一只在1958年被认为是“四害”的麻雀,它叽叽喳喳的欢叫像是仙乐。我老实坐着,一动不敢动,唯恐惊了它的歌唱。将心比心,我唱歌的时候也不喜欢别人打搅。
    我们再讲下去。人捉鸟的本事大概在原始社会之前就学会了。那时候食物较少,为了活命,见什么必须吃什么,所以不能怪我们的祖宗嘴馋。后来稍微有吃了,但老天无常,要闹饥荒,这捉鸟的本领还是忘记不得。杜甫怀李白说:“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梦李白二首之一》)可见唐朝的罗网也很厉害。闰土家是穷人,因此他父亲比鲁迅的家人更懂寻找可吃的东西。作者打听来许多操作规程,一步一步做,成绩还是很差,只好再向那位捉鸟高手讨教,“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就是那么简单。世界上的事情,高手和低手之间往往只差这薄薄的一层。
    那鸟也真是可怜,天在下雪,它们没有房子没有寒衣,饿得受不了,挨着冻出来找东西吃。各位不妨设想,“久已无处觅食”那是什么日子!好容易看到一块白地,一点食料,不料却是人设的陷阱,要拿性命去换。它惹了谁了?人在鸟的面前是强者,仗着脑袋大,爱耍小计谋。鸟拿他们当然没办法了;但愿他们自己不要掉入别人的陷阱才好。各位以后长大成人,看到这种雪地里的免费食料,也请多留个心眼,别慌慌张张就跑到中间去。
    作者的好日子到头了。他不能常来园中,被送去上学了。对家人为什么送他去上学,他一连用了三个“也许”,表示情绪的懊恼。为什么上学,这会儿他是想不出来了。他明白无可逃脱,所以也不再想下去了,用一个“总而言之”来概括自己的无奈。他比较新式地用了“Ade”来和园子里的各位哥们再见,犹如今天各位对“死党”说的“bye-bye”。我知道作者日后在日本仙台学过德语,至于他为什么在此用德语而不用英语告别,我不清楚。也许是以为它们听得懂德语吧,也许那时流行“Ade”吧,也许这个词的发音听上去更多“别了”的感情吧……总而言之,百草园的故事到此结束了。
    有个小地方,不知各位注意到没有,我在“总而言之”后面用的是逗号,而课文里是用冒号。两者都可,但按照今天的标点习惯,这样的地方通常用逗号。
留给大家想一想的问题是:
    作者在文章里为什么不说“真可爱”、“太有趣了”、“我兴奋极了”、“我永远不能忘记”这样的话?
    百草园本是一个菜园,据知情人回忆,里面种有黄瓜、萝卜、南瓜、茄子、扁豆、辣椒、白菜、油菜、芥菜、罗汉豆(蚕豆),那些植物色彩纷呈,模样也算可爱,作者为什么一点都不写它们?

    三味书屋离百草园约三百步,中间要过一座桥。那时机动车还没传到中国(用汽油的汽车是1886年在德国诞生的,时速18公里,被当时人惊叹为“令人窒息的速度”。上海1901年才引进第一辆汽车),路上比较清静,所以上学的路上不惊险。鲁迅去三味书屋读书是1892年,已十二岁。(之前的七岁时,他在本宅的私塾由叔祖周玉田开蒙,已经识些字了,到处找书看。)那时的中国还是清朝皇帝当家,所以他的脑后应该梳一根辫子。多亏头发长,学生们上课时,拔下它来接长,系在梁上,在头发上挂了纸片“发电报”玩儿。后被老师发觉,相互抵赖,大家怀疑这玩法是鲁迅发明的。
中国的私人办学是有传统的,始于孔子。一个老师,十余个学生,就是一间像样的学堂了。三味书屋里,鲁迅的老师寿镜吾老先生一人教学,后来次子寿洙邻来帮他,父子俩像是现在大学的教授和助教。寿老先生近视,有天闭目养神,眼镜上叮着个蚊子,等睁开眼睛,他竟举头大嚷:“屋里有只鸟,屋里有只鸟!”学生大笑,老先生也笑了。老师近视,按鲁迅的说法,“于我们是很相宜的”,可以做点小动作。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陈村备课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七年级必修)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