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教学行为初探,
东莞中学语文科 吕晓珍
[摘 要] 以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行为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师生互动行为三个方面进行个案教学分析研究,同时采用学生访谈等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分析研究,基本描述新课程语文教育课堂教学行为的特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改革方向和具体改革措施。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教师教学行为 学生学习行为 师生互动行为
绪论
(一)研究背景
1.新课程语文教学对实施课堂教学行为改革的历史要求
新课程基础教育改革是对原有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一次深层次的冲击。在教育第一线,对新的课程理念和教育理念的正确理解、适应、积极调整的过程正是改革的外在表现,其中课堂教学行为的改革则是教育领域改革最具有行动意义的改革。从语文学科角度来说,语文课堂教学行为的有效改革是改善当前学生语文学习低迷状态的直接途径。课堂教学行为改革是具有历史必然性的客观要求。
2.国内外课堂教学行为专题的研究现状
20世纪中期,课堂教学行为才成为研究者和实践者关注的对象。国外的研究中最早见于克瑞兹(kratz)1986年的研究。从探讨教师人格与特征的间接研究逐渐发展到课堂教学行为与教学效果之间的研究,进一步进行课堂教学行为的因素分析,形成比较成熟的教学效能研究。目前,国内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套与课堂教学行为研究显著的方法,已经有研究者(傅道春)开始采用类似人类学的方法对课堂实录进行研究。但是国内课堂教学行为的研究主要不足是把课堂教学行为等同于教师行为,或者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对学生行为进行心理现象的研究。国内外的研究都未能把学生的学习行为作为研究的一个方面,也未能把教师行为和师生互动行为有效结合来作整体性的研究。 因此,现代的课堂教学行为研究应该把教师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师生的互动行为作为一个整体对象来开展研究。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以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行为为研究对象,分别从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师生互动行为三个方面进行个案教学分析研究,同时采用学生访谈质性研究方法。教学个案主要选自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和选修系列课程。试图通过对课堂教学行为的分析研究,基本描述新课程语文教育课堂教学行为的特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能的改革方向和具体改革措施。
具体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访谈、观察法、整体分析和个案分析相结合。
2.核心概念的界定和研究意义
课堂教学行为,是一个在一定的教学情景中富有变化性特征和整体性特征的研究对象。对它的研究既要重视因为各种客观原因要产生的多变性,又要重视在一定的范围、在一定的情景中所形成的一些规律性特征。这规律性存在正是研究的意义所在,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以便发现一些合理有效的措施和方法,从而通过干预和控制更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能。课堂教学行为本该是一个整体性、综合性的复杂对象,本研究从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师生交互行为三个层面切入是为了更清晰的找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三个角度的研究不是研究目的而是研究方式。
质性研究方法。在教育教学观上,质的研究主张教育者和学习者都具有主动的“意向性”,教学内容不是事先安排的固定经验和材料,而是师生在沟通和相互影响中的意义交流 。与定量研究不同,质性研究更重视研究对象的个体性,通过倾听的方式,采集最原生态、最个性化的资料,注重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特征。本研究中通过学生访谈深入了解学生学习行为及表现,进一步分析潜在的学习理念和存在问题。
一、教师教学行为
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一直以来成为研究者重视的一个方面,在“传授知识”的课程功能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知识传授功能被过度的夸大,具体表现在教学行为特征是“一言堂”、“话语霸权”、“强制灌输型”教育。在现代课程理念中,建构主义强调认识主体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主动性、独特性和社会性。因此,“获得知识”代替了过去“传授知识”的课程功能理念,同时对课堂教师行为提出了改革要求。目前较为典型、成熟的关注学生知识建构的教学模式有:情景教学,随机访问教学和支架式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中,语文教师究竟应该如何关注自己教学行为,致力于营造一种关注学生知识获得的愉悦的课堂教学。下面我们具体分析教师的教学行为的类型、内容以及目前存在的若干问题。
图1:教师行为分析
图1可见,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分为导入、讲授、小组讨论、发现学习、合作学习几个环节。较之传统教学,过去讲授行为的主导性和核心性地位彻底改变了,这是新课程以来改革的鲜明表现;从这几个教学环节的开展流程来看,改变了过去一问一答的简单交互或者答案呈现,而是通过提炼、深入、再次引导、重新概括等环节开展深入的学习和建构意义的学习。在新课程新教育理念的指导下,语文课堂上教师的教育行为不仅积极开拓进取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新的问题,下面从几个典型角度来分析教师在课堂教学行为上的得失。
第一,提问行为。当整个课堂被大大小小各个层面的问题笼罩的时候,我们质疑问题的真正价值;当每个学生都能毫无困难地回答每个问题的时候,该问题的质量值得质疑;当每个学生都毫无能力回答大部分提问的时候,这些问题的设计同样遭到质疑。提问的意义在于能促进学生对该问题进行有价值有意义的思考,或者思维训练或者情感体验或者分享体会等等。因此,我们反思:教师的提问是不是越多越好?教师的提问是不是越难越好?那么,什么才是有价值的提问?
表1:标题角度的问题设计案例比较表
篇目 问题设计 参考答案
现代散文《碗花糕》(王充闾) 问:为什么用“碗花糕”作题目,而不用“我敬重的人”或者“我的嫂子”? 睹物思人,更增悲感;线索作用。
古文《伶官传序》
(欧阳修) 问:这篇文章虽然从标题上可以看出这是一篇序文,但从内容上它却和前面刚学过的《过秦论》《六国论》的体裁一样,都是史论。那么如果站在史论的角度给本文换一个标题,而且也要有一个“论”,大家看要怎样改好呢? 《庄宗论》
《后唐论》
《兴亡论》
《盛衰论》
见表1问题设计案例。这两个问题设计的共同点是标题角度,然而却起到不同的教学效果。《碗花糕》的问题设计使学生更明白文章线索的意义和作家情感上的深沉;《伶官传序》标题的替换则直接考察了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并概括主旨的能力,其中不同的回答还可以体现出学生不同的思维能力。《庄宗论》和《后唐论》的回答是仿照《六国论》,达到基本水平但缺乏在此基础上的自我理解和创造;《兴亡论》和《盛衰论》的回答则无论是文章主题还是文眼扣题的角度都是相当恰当。学生,在思考这两个问题的时候都展开了知识探索和意义建构的思维过程,这样才是有价值的问题。值得注意的问题设计选择的角度。另外读写结合角度来看,标题的意义在于文眼价值,一个好的标题和一篇文章的生命息息相。在每次作文教学中我们都不厌其烦地告诉学生为自己的作文拟一个好题目是多么重要,然而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和问题思考较之命题方法指导具有更强的说服力。
第二,拓展引导行为。现在的语文课堂流行在原来阅读文本的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拓展学习。课堂拓展引导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横向拓展、纵向深入、不同于专题性的“片段式”拓展延伸。比如,同一个作家的其他作品赏析;同一个主题其他选文的比较阅读;或者补充课外资料来研究某一个社会现象;古典诗词的翻译现代诗文等等。贾平凹的《秦腔》入选粤教办现代散文选修系列。广东的学生对这类北方文化特色的内容是陌生而又好奇的,同时也要意识到广东拥有的地方特色文化。因此,设计《秦腔》拓展学习为“粤剧是广东地方戏,请同学们透过粤剧研究广东这块土地上的民情风俗。”这类拓展学习对学生的民族意识以及文化认同都具有情感认同价值和生命体验价值。比如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要突现“景”与“情”的融合。《春江花月夜》里“皎皎空中孤月轮”中的“孤”字便是诗人从写景转为思考宇宙和人生的标志,而“不知江月待何人”中的“待”便自然地将话题转为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通过综合感知,让学生明确这些过渡性词语使得诗歌的过渡不着痕迹、天衣无缝,其中的原因就是这些词语具有集“景语”与“情语”于一身的特殊功能。如果我们在语文课堂中经常运用这种“片断式”的拓展学习,对学生语言文字的感悟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拓展性学习有利于学生提取原来的知识储备,融入新的学习内容,并形成专题性的知识归纳。这也正是建构主义理论说积极倡导的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有意义的实践探索。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