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新课程高中语文教学课堂教学行为初探,
语文教学中教学和活动设计有鲜明的学科特点,比如口头表达类:演讲、辩论、诗歌朗诵等;书面表达类:电脑小报、墙报、读书交流角、班刊、优秀作文评比等等。这些活动根据授课主题单元的不同可以灵活处理。值得思考的是,语文课堂上合作学习、小组讨论、探索研究等等热热闹闹一番以后,学生的真正参与内容和程度一样值得反思。在课堂上,从学生参与投入的内容来看,分为举手、发言、讨论等行动上的投入;逆向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力的投入;乐观、愉快等情绪上的投入。从访谈的情况分析得出,老师主要是行动上的关注,而缺乏思维力和情绪投入的关注。比如,学生的思考是否有深度(访谈摘要:太难的就不愿意想了!),学生的讨论是不是有的放矢,是不是充分有力(访谈摘要:长的时候,就几个人一起吹水,点到发言,轮到谁就是谁。);学生的情感投入是否积极乐观;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是否学到了知识,是否有建构起并完善的自己的知识框架;学生在参与合作过程中,是否表现出良好的合作态度、包容和尊重他人等良好的情感态度。
从学生学习行为的分析可以看到,教师必须重视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内容和参与程度。老师根据消极参与、被动参与和主动参与等不同类型的学生特点来调动教学设计,同时大量地减少消极参与和被动参与的学生数量。另一个方面,除了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行动起来,还要致力于研究如何让学生在思维力和情感体验方面得到更大的收获。
三、 师生互动行为
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互动行为很难简单地分为教师的一方或学生的一方,除了个别主导倾向,大多数情况两者都是密切相关、不可分割的。因此,“互动”成为课堂教学改革中热点话题。然而,改“教师讲学生听”为“教师问学生答”,以为这就是互动。实际上,形式上的问答根本没有真正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合作。“真正的互动和合作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多种视界的沟通、汇聚、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各自的认识偏见得以纠正,并产生新的视界,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 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较之其他学科教师更多地触及到人、人性、道德、伦理、情感、性格,正如于漪所说:语文老师“站在课堂上就是生命在闪光”。 因此,对学生在生活中采取什么样的态度综合影响最大的是语文老师。
然而,这种师生间精神的接纳和人格的对话在语文课堂上却是很难得见到。问题在于师生之间没有真正意义的互动行为。比如语文学科的合作学习,因其没有物理、生物等学科实验合作的有效外在性表现,故而经常听说语文课合作学习成了“花架子”。细究起来,问题之一就在于老师没有关注到微观的合作学习过程。课堂上提出要开展合作学习的活动,分了小组和内容,就在一旁巡堂。教师的关注行为具体表现为及时调整小组内不合理的分工;及时扭转单一同学话语霸权局面;及时发现处理突发事件;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然而,老师始终是高高在上,学生的合作学习究竟什么样子老师也不知道,难怪合作学习成为了“花架子”,除了学生的原因(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问题已专章论述不再赘言),教师的原因也是很大的一个。
师生互动从宏观层面来看,是师生共同努力营造的课堂学习氛围。下面不是从接触时间、接触频率等微观角度来考察,而是从师生互动呈现的关系状态的宏观角度来具体分析当前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几种类型。
第一,亲密朋友型。学生和老师的对话建立在一种亲密朋友的关系气氛中,学生非常乐意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非常踊跃地提出自己的不同意见和独特感受。无论内容上是知识的还是情感的,学生都能非常自由地表达自己的一切,这就是亲密朋友型的师生互动。在课堂上即使师生、生生之间各持己见,但却争论得酣畅淋漓、获益匪浅。师生在这种自由、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共同分享和学习。
第二,依赖依附型。学生高度依赖老师,缺乏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一旦遇到难题,首先想到的就是求助老师,而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探索来解决问题。老师如果不留心观察和处理,老师的热心和热情可能会纵容学生养成这种依赖的思维和行为习惯。师生之间的互动成为单一的行动,课堂上学生表现为不愿意思考问题。老师提出稍难的题目都不去努力思考而是消极地等待老师出示正确的答案。课堂气氛因而死气沉沉,学生也昏昏欲睡,激发不起丝毫学习的斗志。
第三,冷漠相处型。老师和学生之间各自为政,没有处于同一个平台同一个问题情境。教师的冷漠相处的表现是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渴求的漠视。第一,不管学生是否有兴趣,是否在倾听,教师只是滔滔不绝地讲所谓的道理或知识,教学中直接或很快地给出结果,学生缺乏感受、消化与理解的过程,没有讨论和思维的碰撞。换句话说,这个课堂是“冷”的,没有激烈的讨论也没有学生精神世界的兴奋。第二,教师对学生反应的冷漠。对学生的个性化提问没有及时反应和回答;非预设内的回答没有做出正面的评价,只允许保留意见等表态;缺乏针对某个兴奋点或疑惑进一步追问和探究;往往以失去课堂中良好的教学契机而告终。学生的冷漠相处的表现是对老师的教学启发和课堂活动安排等视而不见。老师和学生之间冷漠相处,无法就同一个主题或者话题情景展开有效的对话和交流。
第四,冲突对立型。所谓“冲突对立型”,就是指师生之间形成一种对立排斥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学生总是和老师唱对台戏,把老师看成敌对的一面;或者在下面起哄、故意制造意外事故,在老师背后做鬼脸等严重影响课堂的学习气氛。老师对学生的冲突,往往表现为给学生贴上一个不容更改的标签。这是一个差学生、笨学生、不长进的学生等等,导致在课堂上对他的歧视性对待,甚至对他上课睡觉、发呆走神、做其它科目作业等等不良表现视而不见,任之为之,采取放弃性教育态度。
师生互动的关系状态和师生互动行为分析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传统的师生关系的根本改变。老师和学生的概念不是单一、孤立地存在。我们提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和发展着一种良好、平等的对话互动关系。而且,在对话过程中,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的概念不存在了,而是由作为老师的学生或者作为学
www.deyou8.com
生的老师来代替。如此,对依赖依附型、冷漠相处型、冲突对立型师生关系状态有着直接的根本意义上的改变。在对话过程中,老师的身份(比如聆听者、学习者、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支持者等)保持持续变化的状态中,学生也一样,师生共同为课堂教学过程负责。师生正是在这样持续地自我反思中悄无声息地建构着自我,并使自我不断走向完善、走向深刻。无论是教师行为、师生行为,都是在师生互动中你总有我,我中有你的,密切联系,共同构成复杂的课堂教学。
现在存在的问题是,师生虽然有这些新的身份意识但是缺乏行动的自觉性,仍然可以发现大量的老师上了讲台就习惯性地自己讲自己的,大量的学生一上课就开始做自己的事情。因而,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一定要对自己提出一些行动要求,对展开自我对话。比如我是否营造了一个愉悦的课堂氛围;是否激发了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是否恰当地处理学生的提问;是否尊重了学生?我的教学方法是否合适?我是否很好阐释了课程内容?是否评价了学生的课堂表现?学生能否在我的阐释中走向敞亮?等等。学生也常与自我对话:我真正理解课程内容呢吗?在这个问题上为什么我和他们的看法不同?我的观点有哪些需要进一步修正?我该用何种方法去探究?小组合作活动中,如何与同学相处?等等。如此,互动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结语
本文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教与学的行为表现进行了专题研究,但是大家都知道无论教师还是学生,还是师生的互动过程都具有生成性特征。也就是说,课堂上会根据实际情况而生成的应对性的教和学的行为,因此,其中一些规律的总结和方法措施,需要结合一定的课堂生成性特征来灵活处理。课堂教学效能的研究还具有教师个体性特征,在以后的研究中建议开展定期的过程性研究专题。一个学期、一个学年,记录教师的教师行为改革过程和学生学习行为调整完善过程,师生互动的良好循环,研究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努力让我们的教学艺术不会留有遗憾。
[参考文献]
1.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和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2月。
2.林小英等编,陈向明指导:《聆听与倾诉——质的研究方法应用论文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
3.黄济:《教学哲学》,山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10月。
4.(苏)巴班斯基著、张定璋译:《教学过程最优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年。
5.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
6.张增田、靳玉乐:《马丁布伯的对话哲学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高等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
7.钟启泉:《对话与文本:教学规范的转型》,《教育研究》,2001年第3期。
8.于漪:《谈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7期。
9.陈杰:《人格对话:语文教学的时代诠释》,《学科教育》,2003年第8期。
10.邢秀凤:《实现语文课堂对话的策略》,《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第12期。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