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高中文科教学改革探索——辩论式教学的构建和操作

高中文科教学改革探索——辩论式教学的构建和操作

    12-26 04:16:33    浏览次数: 166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高中文科教学改革探索——辩论式教学的构建和操作,

总耗时 36

5月17号历史老师张玲玲采用这一模式在高一(3)班开课。辩题:正方《一边倒政策利大于弊》,反方《一边倒政策弊大于利》。课后教师反思:

张玲玲:俄勒冈模式所规定的某些程序不够合理,关键是时间的分配不合理:比如,结构性发言后,盘问的时间过短。其实可以将结构性发言后,各方辩手和其成员对对方的盘问合在一起并延长发言时间。辩驳性发言时,可以从正反方各出2人减到各出1人,从而将各自的发言时间延长,让发言更有内容,更有深度。

周妙芬:这一模式除了同牛津模式一样让更多的学生参加进来外,由于教师更多的参与,引导着学生围绕着讨论的问题、正反两方面的观点,从不同侧面、角度深入思考,各抒己见,探新求异,使学生的思维呈发散型,为创造性思维开拓了广阔的活动空间。

3、新加坡式(四对四模式)教学模式

序号 环节 用时(分钟)

1 正方一辩立论 3

2 反方一辩立论 3

3 正方二辩论证 3

4 反方二辩论证 3

5 正方三辩反驳 3

6 反方三辩反驳 3

7 自由辩论阶段 8

8 正方四辩总结陈词 4

9 反方四辩总结陈词 4

总耗时 34

这种模式可直接运用于教学,在全校性活动中多用。学生的合作学习更多的体现在资料的收集整理阶段,课堂上全体学生的直接参与较难体现,主要为八位辩手的个人才情展示与四人间的协作。相对于前两种模式,这种模式总体上对辩手临场的随机应变能力要求相对低一些(主要在自由辩论阶段),事先的准备工作可以做的更充分些,可以做到“有背而来”。但它便于完整地构建理论框架,通过四个人起承转合的论辩,全面地阐述论证本方的立场观点,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很有好处,自由辩论又很能体现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附录中的两个案例可以说明这一点)

以上三种是竞技式辩论,还有一种辩论是自由辩论。

  4、AB剧式的辩论模式

正方         反方

 

A男1



A女1



A女2 



           

A男2

 

B男1

  •

              

B女2



    

B女1





这种模式借鉴日本教师开发的一种表决式讨论方式。它的做法是,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磁性姓名牌可以吸在黑板上。小黑板上划分了两个代表不同立场或观点的区域。学生们在讨论之前,先将姓名牌贴在某个位置上以表明自己的立场,并出示事实依据来解释自己选择这一立场的理由,通过讨论或辩论,学生如果改变了自己的想法和立场,可以随时移动姓名牌,移动时也要说明理由。

即使是站在同一立场上的学生,姓名牌的位置也是不一样的,有的靠近中心线,有的贴在黑板边缘,也有的贴在中心线上表示自己的立场难以确定,或觉得两种意见各有其理。中间派的姓名牌虽然都压在中心线上,但是,有的可能偏向左,右的偏向右。有些同学可能从中间派变为立场明确的人,有的可能从否定派或肯定派变成中间派。任何一种移动都必须说明理由。这种模式对学生的思维要求更高,而且不允许任何一人做看客,而且学生所获得的知识的正确性更易得到保障。

课题研究到一定程度,大家对竞技式辩论的不足感受越来越明显,很希望有一种模式能调动尽量多的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而且这种动能够在课堂上外显出来。因此我们想借鉴贴姓名牌的辩论模式。但在构思过程中,发现这一模式比较适合小班教育,20人左右的班级比较容易开展,而我们的班级一般都近50人,恐怕有困难。于是我们又进行适合本校校情的改造,有一档电视节目叫“人生AB剧”,成员分A方B方,随着讨论的深入可以走动改换阵营,并说明理由。这一模式可以鼓励学生走出自己的框框,及时修正自己的想法,促使他们开阔视野,深化认识,确立自己的思想。

孙碧云老师执教的“走近大师系列之一•走进余秋雨”一课,就基本采用“AB剧式辩论模式”。余秋雨本身就是一个有争议的作家,最初的学生调查看有1/3同学看过他的作品,而且是明显的两大阵营,同学们有兴趣对余秋雨作品进行探讨。为了促使未接触过余秋雨作品的学生去阅读,粗读他的作品的同学能进一步阅读,老师给同学列了一张书单,给了同学一个月的时间阅读。一个月后同学自己确定的讨论的题目是“我喜欢(不喜欢)余秋雨的作品”,学生在课堂上分AB两大阵营,当时未分中间立场,通过一节课的讨论,不断吸纳、修正、提升对余秋雨作品的认识,或喜欢或不喜欢,都找到了更充分的理由。

(三)辩论式教学中教师指导策略研究

1、辩论式教学中教师指导原则

(1)将辩论环节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辩论式教学,不应视为辩论与教学简单的叠加。作为每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各有其鲜明的教学目标,辩论应该是服务于教学,促成教学目标完美实现的一种手段、方式。作为一种课堂教学模式的辩论不同于比赛性质的辩论,课堂中的辩论指向于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要适时地根据学生在辩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

在辩论式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辩论与教学往往未能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初期,往往出现教学让位于辩论的现象。以政治课中“‘负翁’是幸福多于辛苦”“‘负翁’是辛苦多于幸福”这一组辩题为例。这一节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适度消费”只是众多消费原则之一。那么对于一节只有45分钟的授课而言,是否有必要用去15到20分钟,来讨论这个问题就值得商榷了。而且在辩论中,涉及的生产力水平与消费的关系,消费对于生产力发展的反作用等许多关键性的知识点,在辩论前没有扎实讲解,辩论中一带而过,辩论后也没有反思巩固,基础知识被忽略。

基于以上现象,我们着重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将辩论分为引入发现式辩论、深入探讨式辩论、综合运用式辩论三种类型。穿插于不同阶段的教学活动中,真正发挥辩论对教学的辅助作用。

引入发现式辩论一般出现在课前或课程进行中,它以讨论的形式为主,论辩双方未必要旗鼓相当、人数相等,形成交锋,能出现不同观点、发现问题即可。以政治课中“‘负翁’是幸福多于辛苦”“‘负翁’是辛苦多于幸福”这一组辩题为例。如前所述,课堂上辩论双方并未形成交锋,一方说超过承受能力的超前消费会给人带来的种种不利因素;另一方却大谈在承受能力范围内的超前消费于国于人的种种益处。如把它放在课前,引导学生分析双方未能形成交锋的原因,就能自然引出消费、、消费与生产力水平的关系、消费原则等知识点,促成学生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思考深入。

深入探讨式辩论一般出现在某一知识环节传授结束后,此时知识的体系尚未构建完成,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有待深入和迁移。而形式上也可以十分自由,或者是有准备的人数相等的辩论赛,或者是相同观点立场的自由组合、临场发挥。陈依老师的语文课《<宽容>序言》课后,教师以对日赔偿问题,设置辩题,让学生辩论,通过辩论,帮助学生明确“宽容”的适用范围,“原谅”是否一定代表宽容(涉及国家时,不可掩饰的是,国家间力量的对比,利益的交换)。学生各抒己见,阵营也不断变化。问题不再仅仅局限于自然科学的范围内,动态地辨正地看问题的观念被强化,知识得到了巩固、扩展与深入,思维更加开阔。

综合运用式辩论一般出现在一个单元或某一知识体系完成后。他形式比较完整,讲究辩论程序,有一定的比赛规则。它不局限于单个学科,具有极高的综合性,是实现学科知识交叉的有效方式。在辩论过程中,它涉及的知识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地理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是否并行”的辩题中,学生不仅要了解地理课本中相关的环境保护知识,还需要了解政治经济学、人类发展史等相关知识,更涉及对人类智慧,人类与自然关系等命题的探讨。一场辩论下来,学生运用的知识相当丰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2)将“指导”与“守望”有机结合

一般教师在组织辩论时,都认为自己扮演着重要角色。他承担着知识传递、学法指导、思维启迪、组织管理、监督评价等多项职能。因此为提高课堂论辩的质量,教师所有的精力都放辩论前的指导上;在辩论过程中,教师也容易干涉过多,带有倾向性,左右影响学生思维。

还有一种现象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的是粗杂而单调的讨论或辩论,其原因在于他们缺乏有关如何在阐述中进行论争的指导。教师会认为受到辩论组织形式的制约,自己不便介入到辩论过程中,因此对于一些问题不能及时加以指正,无法训练学生动态的、辨正的分析问题。教师的指导作用缺失。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高中文科教学改革探索——辩论式教学的构建和操作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