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从诗歌语言的三维合一性来看待高中诗歌教学方式,
马豫星
人是符号的动物,人是语言的动物,人自身创造的语言文字已经融入人自身。人有不同层面的活动,求真,求善,求美,人的语言也具有三个维度:真理性、审美性和工具性。诗歌,人类语言百花园里的一枝奇葩异卉,人类语言的最高境界,同样也可以从语言的三维性来阅读。从教学角度来说,诗歌语言存有的三维合一性,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对学生生命精神的滋养,具有其他语体教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一)语言的三维性
最贴近的事物,往往最难认识清楚,“语言”也这样。有人搜集了近160多年里的一些权威大师、权威工具书和部分语言学家的有代表性的观点就达68条之多,关涉了语言的功能、语言的范围、语言的系统性、语言的属性和语言的动态和静态等诸多方面,并且把这些定义归纳为四类:索绪尔为代表的“自足系统”说,强调语言的自然属性;斯大林为代表的交际工具说,强调语言的社会属性;乔姆斯基为代表的“本能说”,强调人类自身的自然属性;洪堡特的“世界观说”,强调人类的历史文化属性。此种考据功夫不可不谓深厚。但最后把语言只着落于“人类认知世界及进行表述的方式和过程”【1】就有些不尽如人意了。根据这个定义,语言是从属于人类的,单具有方法论和过程论的意义,人抛开语言换取另种方式或途径,也可以认知和表述了。其实,当人类进化到一定阶段之后,尤其发展到已经储存了难以计量的文化宝藏的时候,承载着文化宝藏的语言已经具备了某种程度的本体论或者说存在论意义:“人”已经是文化的动物、语言的动物了,“人”已经是文化、语言的存在物了,——每个人是在语言中运用语言的。
“语言”是简单而又复杂的,有没有一个终极性的大全定义,我无法回答。但根据以上的列举和分析,有点可以肯定:语言是一个多维度的存在物。因为现实生活中,语言是一个非常具体鲜活的对象,无所关涉、无所依附的语言难以想象它的状态究竟如何,无论是理论范畴之内还是在日常生活域场。既然黑格尔说“一个对象愈是具体,它所具有的方面就愈多”【2】,既然人有不同维度的活动,求真,求善,求美,那么,和人不可分离的语言同样具有这些维度:真理性、审美性和工具性。
真理性、审美性和工具性:语言三维的敞开,指示着人类理解和把握语言的三条路径,澄明了语言和它的创造者——人之间的三种关系,同时在语言角度开启了人生存的三种境域。
1、“语言的真理性”
语言绵延于人类历史的长河,悠悠不绝。对有限的生命个体而言,活动于人类社会,呼吸着人类文化的气息。经常是先面对着人类创造的文化,然后才走入大自然;经常是先理解和掌握了人类的语言,然后才能拥有内在自我和外在世界。语言的真理性,意味着语言承载了世间的万般景况,将自然图景转化为语言样态的运转,而且将通向存在的路径来标注。 “语言是人的内在精神”,“语言是存在的家”:这就是对语言具有真理性的诉说。——人的精神就是人的语言,世界就是人的语言,或者说,人的语言就是人的精神,人的语言就是整个世界整个宇宙真正的存在。理解和掌握了语言,也就意味着拥有了真理,认识了自我和世界的真实样态。
中国有句俗话,“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秀才之所以知晓天下大事,就是因为掌握了能够承载和传递世界图景的语言,一旦世界图景转化为语言样态,语言本身就成世界图景了,就能够通过语言来把握不在眼前的世界景况,对世界作出符合事物原貌和演化趋势的判断。这句俗语正是语言具有真理性的表述,而不仅仅是说明语言的媒介工具性。
2、“语言的审美性”
无论是口头语言还是书面语言,都会带来美好的感受。口头语言,或如原野狂风,或如山间竹叶沙沙,或如幽泉丁冬,或如三万里江河奔腾,或急或缓,或清脆或雄浑,千音万响,余音绕梁,回味哪有尽?书面语言,同样可以造成美的感染力冲击力,看看中国的书法艺术,或龙飞凤舞,飘逸曼妙,或古朴遒劲,厚实深沉,将书写者的个性美或显或隐地展现。
真正理解和掌握了语言,对语言的表达者和接受者来说,语言的美自自然然沁入心脾,语言的美自自然然令生活超出世风俗尘的沾染,脱升于精神自由的空间,无遮无碍。
3、“语言的工具性”
语言的工具性最显著,在日常生活中最容易被感觉到。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的思维工具。人与人的交往,无论是直接的口头交往还是间接的书面交往,主要且最重要的媒介,就是语言。人类的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更是以语言来进行的。即使是人的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的运行,也需凭靠简约、跳脱的内部语言来实现的。
(二)诗歌语言的三维合一性
不同于科技语言、日常语言,诗歌的语言集真理性、审美性和工具性于一身,水乳jiao融,密不可分。
1、诗歌语言具有真理性
谈及语言和存在的关系,诗歌语言最靠近存在,最能够存有真实的面容和心灵。诗歌的语言,凭借着强烈的隐喻和象征而将真理性内藏于自身之中,也就是把在场与不在场、显现与隐蔽融合在一起,并且总是超越在场的、显现的、当下的事物,通达于被遮蔽的不在场,通向最广阔无垠的世界和最绵长久远的过去与未来,通达世界的本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哪里单单是对血脉相连的故乡的思念啊?极其平白的诗句,之所以流转千古而声气不绝,其实,更是隐喻着追寻心灵家园而未得的一种孤寂渴望,更是揭开了镌刻于人类意识底处的无所依靠而探求着落之点的普遍意绪和普遍情怀,——这一层面,只是不被诵读者有意识知觉罢了。
2、诗歌语言是最美的语言
所有语体中,诗歌语言是最讲究韵律节奏的,最讲究指涉的广阔无垠。诗歌语言具有的结构美、音韵美、意蕴美,没有其他的语体能够匹敌。音律的抑扬顿挫,结构的匀称错落,意韵的含蓄隽永,诗歌的语言一印入眼帘,一幅画图就悄然印入脑海。
3、诗歌语言具有工具性
诗歌的语言,是人类语言的极至,简洁、精粹、优美,同样也可以出现在日常生活交往中。人们可以从诗歌的语言中汲取丰富的养料增强日常语言的诗性,甚至直接让诗歌的语言进入世俗的生活,使得凡俗的日常生活著着美的情调,显示着说话者丰厚的文化底蕴。搜寻日常交往,诗歌语言的身影无处不在。譬如,网名“云淡风轻”就来自程颢的《春日偶成》中的“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句,以此传达取名者自己渴望追求宁静平和、无所羁绊的生活。“一品黄山,天高云淡”的广告语,和毛泽东诗词的《清平乐 六盘山》之起句“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阔大辽远、囊括包举的意境不无关联。
(三)三维合一的高中诗歌教学
新课程标准的推行,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大工程,彰显我们的教育全面和谐发展的性质。它以生命教育包容知识教育,超越单一知识教育远离“人”多向度展开的困境。我们的语文教育,因其教育资料——语言——关涉和渗透于“人”的方方面面,在“人”的世界中无处不在,所以,在新课程标准的施行过程中,天然地具有生命教育的责任,以此归返教育的本真境域。而诗歌语言真理性、审美性和工具性的三维合一的特征,更是语文教育发挥自身职责不可或缺的最佳路途。
同时,作为教育对象的高中学生,开始进入青年初期,具备了初步的人生体验,独立性日愈增强。他们已经开始用自己的眼睛来打量身边的世界,用自己的大脑应对周围的人事,用青春经受着内心波澜。而诗歌内在的情感丰富性,非常契合此时学生的内心境况,有灵犀一通之感。可以说,高中是真正开始接受诗歌的时段,虽然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已经有诗歌学习的经历和体验了。如果省略或简化诗歌教学,课程标准之“语文素养”目标就实现乏力了,语文教育也就不是完整的语文教育了。
1、高中诗歌教学必须三维合一
基于真理性的活动,意味着进入教学领地的诗歌是将学生引向追寻无尽时间无穷空间无限心灵的域场。诗歌教学,如果能够从文字符号式的语言中呈现出的当前的人、事、物、情,从当前的人、事、物、情走向另外的不在场的人、事、物、情,体验感悟了生命的律动奔涌、宇宙的演化永恒、人情的千肠百转、社会的风云聚会,就是一种探寻真理的活动,一种求索生命本真的活动。
高中诗歌教学是美的教学,它引领着学生走进美的领地:领略诗歌语言美,明悟诗歌语言生发的意象美和意境美。以诗歌的美陶冶学生心灵,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仅以意境的阳刚之美来说,“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岭,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镏(音)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姚鼐)。教学这“阳与刚”的诗歌,学生能不受到些许精神感染吗?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