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安庆、陶志峰
真题呈现——
根据以下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袁隆平说,我的工作让我常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使我有了个好身体……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一篇典型的“供料作文”!
“供料作文”的说法源自福建师大潘新和教授。在潘老师看来,“供料作文”既能考查学生从材料中选择角度的能力,也能考查形成观点、概括立意的能力,这是“命题作文”和“话题作文”所不具备的优点。诚哉斯言!所供之料,不论来自古代经典,还是取自当下生活,都属于“公共知识”或“公共话题”的范畴,且具备“感性化”“肉身化”的特征,很容易成为学生想象、情感、思维等心理机能活跃的触媒,从而使他们的言语表达与创造成为可能。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供料作文,无论是供“料”之人,还是“料”中之人,都带有极强的生命气息、情感温度,很容易在尺幅之间营造出一种温和、亲切的“气场”,拉近彼此的距离,使心灵的真诚对话,甚至是深度对话成为可能。
譬如本次的供料作文,“将困难酿造成快乐的琼浆”,“青春因梦想而常驻”,“有梦想(也可衍生为热爱、执着、勇敢……)就会有创造”,“诗意栖居的秘诀”等不计其数的话题,都可以在这段言语的“肉身”中找到。深刻也罢,单纯也罢;求实也罢,务虚也罢,都可以调动自我的生命体验,参与言说。较之其他省貌似公允,实际独断;貌似蕴藏丰富,实际命题人自己都可能一头雾水的命题或话题作文,福建的供料作文,提供的不仅仅是思想、情感驰骋的巨大空间,还有言说的莫大自由。
用声望极高的科学家朴素而生动的生命体验,激活学生的言语表达欲望,也体现了润物无声的生命化教育题旨。说它润物无声,主要是指言说的平等性,亲切性,而非冷若冰霜的说教,或者霸气逼人的言语征服。在工具理性日益泛滥,物质欲望甚嚣尘上的今天,用著名科学家对精神家园守望的鲜活例证,引领学生参与思索和对话,实际上也体现了命题专家强烈的时代感和使命感。也许这种力量仅是沧海一粟,但谁又能否认不会就此播下理想、诗意、责任、幸福的心灵之种呢?
自2003年拥有单独命题权以来,福建省除了在2007年直接命题《季节》,2009年半命题:《这也是一种 》,其余皆为供料作文,比例高达78%。尽管“料”在形式上有的多,如2003年以《韩非子》中的寓言“智子疑邻”(被翻译成现代汉语)为料,要求考生就“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这个话题写一篇文章,字符数为232;有的少,如2004年要求从孔子、苏轼、曾国藩、鲁迅、霍金、曹操、宋江、薛宝钗、冬妮娅、桑提亚哥等人物或文学形象中选一个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字符数仅79,但是以精选的感性而丰富的材料为言说的切入点,调动学生或提炼生命感悟“照着说”,或动用精神的能量,独具匠心地“接着说”,已经成为命题的惯性。
结合2010年福建省另类艺考中即兴演讲题,如“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常青”“请谈谈中美大片的差别”,还有潘新和老师注重的“素素养本位”“存在本位”,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断言:从古今中外的精神营养中寻觅资源,作为写作的突破口,引领学生立足现实,关注体验,注重学生言语个性的张扬和言语智慧的表达,将会一如既往地成为命题的价值取向,或者说“闽派语文”的恒久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