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短篇小说百年精华》
反映一战后的平民生活
辽宁卷
洗澡
王安忆
小说
《王安忆短篇小说编年》1982—1989
反映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和心理需求
这些作品全都堪称经典,笔者相信,高考阅读的文学类文本对经典作品的选取是不会改变的。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精读细品,是可以适当弥补阅读不足的缺陷的,也会获得那些快餐低质阅读无法给予的更深远的积极影响。
以2010年浙江卷《静流》为例。
(一) 感受情感之美
在阅读完文本后,笔者不是急于让学生做阅读理解题,而是先让学生谈谈他们的阅读感
受。
(生谈)“我心中流淌的不是一条静流,而是一种波澜激荡、跌宕多姿的流动,是一条劲流在涌动。”“静,是生命的完满,流,是生命的体现。父爱如山,他总是坚硬而沉默。”“文中的父与子,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和母亲,想起他们日渐苍老的身形,想起他们对我莽撞不羁的包容,想起他们对我顺利迈入大学校门的期盼。”“成长是什么?当我们明白了父母对于我们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他们自己的脸面,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我们的要求,这时我们或许就长大了。所以少些抱怨,少些憎恨,不要憎恶你最尊敬的人无心的伤害。”
因为《静流》讲述的是一个父子从冲突到和解,从和解到互相扶持的亲情故事,借此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和独到理解,内容和主题跟学生的生活几乎是“零距离”,没有时空和文化的阻隔,所以极易引起学生内心的共鸣。于此,对2010年浙江卷《静流》第16题“结合文中弟弟的经历,写出你的两点成长感悟。”(4分)学生自然就有了答题的欲求和发挥的空间,“爱父母,体谅父母,理解责任,学会成长”都是学生答案的中心。参考答案是:①成长就是学会承担责任、懂得关心、体谅父母;②成长是一个不断认识自我、他人和社会的过程。
同样,第13题“品味文中加点的动词,简析它们分别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理。三个词分别是‘拍拍’、‘喝令’、‘挺直’。”第14题“联系全文,指出弟弟与父亲由对立冲突到矛盾化解,直至理解信任的几个主观原因。”学生在充分把握文本情感和理解文意的前提下,都是能够进行有效回答的。
另外,笔者还认为,《静流》这篇文章的主题与2010年浙江卷高考作文“角色转换之间”所导向的主旨是相通的,不知是巧合还是命题者对此主题情有独钟。
(二)把握行文之脉
请学生理出行文脉络:弟弟迷恋音乐,被父亲严厉禁止——弟弟心怀怨怼,破罐破摔,父子隔膜——生活波折让彼此开始软化——弟弟开车结婚,尘埃落定——孙子孤独症——父子相互扶持。这条脉络在原文中是清晰的,以下是笔者在原文中的标识(波浪线表示):
静流
弟弟迷恋音乐,不仅迷恋流行音乐,也迷恋中国古典乐器。他常常在夜里吹奏笛子,声音清越,吹出月光。竹林、沙滩、仙鹤……升 入高中以后,弟与另两个男孩一起组成了一个“红晴蜓”歌唱组合,我喜欢那些在晚霞中飞舞的小精灵,弟也喜欢。我们都记得捉放蜻蜓是儿时最喜欢的游戏。红蜻蜓组合在春日夕阳中翻唱着一些小虎队的歌曲。唱得投入而动情。虽然只有我一个观众。弟说,他要考艺术院校。这当然没有成功,父亲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严厉禁止。弟在那年高考中落榜了。为了实现理想,弟又转向别的途径,准备去当文艺
兵,这最后也没实现。弟心灰意冷,对音乐的追求就此止步。他常常迷茫地望向远方——人世浩瀚,哪条才是他要走的路?
对于父亲的横加干涉,弟是心怀怨愤的。他整日整日地不回家,在外面游荡,抽烟,喝酒,看录像,甚至赌博。父亲对于弟的不成器是彻底失望的。竟日摆着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看也不看弟一眼。他们犹如宿敌,冷战,僵持,中间横着着大片大片的沉默,黑夜般深不可测,没有光亮。
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是什么时候开始消融,最后随风化为流水的,我不得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