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2017届高考命题作文指导

2017届高考命题作文指导

    06-07 02:21:46    浏览次数: 443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2017届高考命题作文指导,
【审题指导】化虚为实。题目中的“隐形”和“翅膀”的理解和阐释,是文章立意的关键。 “翅膀”是比喻,是象征,它要受 “隐形”的限制,也就是说“翅膀”并不是真正的翅膀,而是一种抽象的概念,要把“翅膀”的一般比喻义、象征义考虑进来,这就意味着这里的“一双隐形的翅膀”,可以是一种永不放弃的信念,一种执著不移的理想(梦想),一种指导自己人生的精神或文化,一种支撑自己战胜困难的情感力量,把这样的内涵结合实例阐释好了,就应该是一篇不错的作文。注意感情的真挚,道理的深刻。
化实为虚/联想引申法

【拓展训练】2009年高考语文湖南卷
请以“踮起脚尖”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60分)
【审题指导】 “踮起脚尖”是一个动词短语,勾勒出一个富于弹性和张力的喻义性动态意象,意蕴丰厚,耐人寻味。/化实为虚,由实到虚,联想引申。
文题以“踮起”为标志性词语和思维核心。
踮(diǎn)起:动词。即提起脚跟,用脚尖着地。/联想引申法
    踮起脚尖,即是一个引体向上提升的动作。大凡踮起脚尖,都是有目的性的动作,比如扒墙头看热闹,比如树下摘果子,比如学习跳舞种种。这些都是一个引体向上努力的动作,是为了提升自身的高度,而做出的费工费力的动作。是啊,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谁愿意天天“踮起脚尖”来呢?
我们必须踮起脚尖。 ——/化实为虚/联想引申法/可引发思想、文化、学习、实践等方面的多极联想和思考,从不同角度提炼中心和观点。
踮起脚尖,才能心想事成。
踮起脚尖——可引申提炼“不满现状,争取更高”、“努力进取,追求卓越”、“提升自我,超越自我”等观点;客观上,可引申提炼“升高而致远”、“更高才能更阔”、“挖掘潜力得发展”、“目标要有可行性”等观点。
                     
(四)追问法
   “追问法”就是通过对题目进行不同角度的提问来打开思路的方法。一般可针对题目提“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并自问自答。“追问法”可使考生多角度地审视题目,发散思维,最终使中心论点周密而深入。

【原题回放】 2008年高考作文(重庆卷)
  《现代汉语词典》对“自然”的释义有:(1)自然界。(2)自由发展;不经人力干预。(3)不勉强;不局促;不呆板。……
  请以“在自然中生活”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对于这个题目,可以运用“追问法”:
① “自然”指什么?自问自答:“在自然中生活”是指“在自由发展、不勉强、不呆板”中生活,选择的是释义(2)(3)。如果从这个角度立意,可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说,我们要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发展,成长中不能勉强自己,要顺其自然。/
②在自然中生活,是指在自然界中生活,选择的是释义(1)。我们为什么要“在自然中生活”呢?因为我们离不开自然,我们要关心自然,回归自然,享受自然,自然不仅是我们的生存环境,也是我们的精神依托。 /
③我们还可接着自问自答: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在“在自然中生活”?在自然中生活,必须不雕饰,不矫揉,不虚伪,不做作;在自然中生活,必须始终保持一颗闲适淡泊的自然的心。这样立意就明显了。

【拓展训练】
  题目:请以“走出这个圈子”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此题可通过“追问法”来打开思维的闸门。
○自问:①这个圈子是一个怎样的圈子?自答:题目中的圈子,指的是一个现实的环境、一种生活的状态。
○自问:②为什么要走出这个圈子?自答:因为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个圈子于人们而言,更多时候是一种困扰,一种束缚,制约、阻碍着人们的发展。
○自问:③怎样走出这个圈子?自答:看清这个圈子,认识自己,须要理智的抉择。
○自问:④走出这个圈子以后将会怎样?自答:走出这个圈子,是绝境后的柳暗花明;走出这个圈子,是迷惘时的茅塞顿开;走出这个圈子,将有另一片艳阳天空。
    “以问领想”不仅解决了审题立意问题,有时也解决了行文的结构问题。

【拓展训练】2010年高考语文江西卷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美国著名歌手迈克尔•杰克逊在《童年》中曾深情地歌唱:“你见过我的童年么?我在寻找我来自的世界。”童年,本应天真烂漫;童年,本应百无禁忌;童年,本应无忧无虑……可是今天,令人神往的“童年”却渐行渐远,正从我们身边消失。
    请以“找回童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议论文或记叙文。(2)立意自定。(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指导】为什么/如何( 谁)找回(谁的)童年(的什么),意义与价值   
追问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找回童年的 什么  (纯真、好奇心、天真烂漫、百无禁忌、无忧无虑……)
(要充分利用材料中的信息,包括“……”给我们的启发。)
为什么要“找回童年”?
找回童年有什么意义与价值(重要性)?
如何找回童年?
命题者命制题目时,总要考虑到答题对象,以及这个题目所处的现实,它应该是有针对性的,写作时如果能抓住这点加以挖掘,定会写出更有深意的文章来。因此,追问“为什么”时一定要“追问背景”!
背景(情境)追问法/ “可是今天”,这一转折,实际上暗示了这一命题的背景。 /现在在人为什么要去找回童年呢?怀念、失去、不再拥有
【拓展训练】“把心唤醒”中“唤醒”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要把心唤醒?如何把心唤醒?

【拓展训练】
【例】2008年高考语文上海卷(70分)
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
【审题指导】追问法:他们是谁?他们都做了什么?他们是怎样的人?人们、社会、我为什么会关注他们,又是如何评价的?
    写这篇作文,首先要给“他们”定位。“他们”是谁?“他们”应该是某一个群体,是某一类人,“他们”或者有某种共同的遭遇,或者有某种共同的鲜明特征。考生本人一定要把“他们”具体化,要非常明确,这一点是写好本文的前提。
具体写什么内容,这道作文题给考生的空间是很大的,属于开放型的作文题。考生可以根据平时的积累,选择自己比较熟悉的、平时比较关注的、有过一定思考的“他们”来写,比如可以写西部落后地区同龄人的生存状况、精神面貌,表现他们的勤奋、坚强、同命运抗争的可贵精神,从而告诫自己,要珍惜我们的优越条件,要热爱生活,要努力为社会、为国家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也可以写农民工、写残疾人这些群体,都可以。尽管高考作文题一般不提倡直接表现社会热点,但是这道作文题,也可以写热点,比如年初南方罕见暴风雪、四川地震等重大事件中的特殊群体,可以写灾民、可以写人民子弟兵、可以写志愿者,只要恰切,都是符合作文要求的。
该作文题,应该说也是有现实针对性的,建设和谐社会,需要关注“我们”,也更需要关注我们之外的值得关注的“他们”。现在的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很强,但是关注他人,关注社会的意识也需要培育,命题者之所以出这样的作文题,或许也有这方面的考虑?
                    
(五)化意为象法(化虚为实)
  有些命题作文题目或题目中的某个词语仅仅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这时,我们如果仅从抽象的概念出发来审题立意的话,就很难找到突破口。只要我们化抽象的概念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就容易多了。此法称为“化意为象法”。
【例】 2006年高考作文(湖南卷)
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审题指导】“意气”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虽然题目中的提示已经给出了三个义项,但考生依然较难把握其立意。是肯定还是否定“意气”呢?我们可采用“化意为象法”进行审题立意,将“意气”这个抽象的概念转化成许多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事物或事例等。例如:为朋友两肋插刀是意气,勇斗歹徒是意气;苏武牧羊是意气,张骞出使西域是意气,项羽乌江自刎是意气;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意气,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意气,毛泽东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粪土当年万户侯”是意气等。如此,我们下笔就有方向,同时,也便于行文。“化意为象法”其实是一种联想发散思维法。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