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教师而言,如今是一个网络信息通畅发达的时代,也是一个教学资源“漫天飞舞”的时代。大量的信息、丰富的资源,的确为教师的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凡事有利也有弊,不可否认的是,有一些教师对教学信息资源过度依赖,无形中导致了教师一些本应得到强化的能力正在逐渐弱化。
一、文本解读能力在弱化
文本解读是语文教学的第一步,但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语文教师的第一项能力,就应该是文本解读和教材提炼的能力。余映潮老师认为,语文教师的第一科研能力便是文本的解读的能力。的确如此。走进文本、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进行备课并进而开展课堂教学的前提条件;读通文本、读透文本、读出文本的味道,则是语文教师的基本素养和基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文本解读应该是语文教师的“看家本领”。一因为个教师,能否深入地钻研教材,直接影响着他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文本解读是读者与作者、与文本沟通交流的过程,也应该提倡“有我”。但是,现在有的教师却不愿意花时间去研读文本, 而是以“网上搜索”和“翻阅教参”代替文本研读。现如今,这种“文本解读”与“相关资料”主次倒挂,或带着资料走进文本,或干脆以“资料”替代“解读”的现象比较普遍。“手中无粮”,心中怎能不慌?带着这样的“文本解读”走进课堂,在实施教学时必然会显得缩手缩脚,“底气”不足。
信息提供便利,资源可以使用,但首先还应该要有让自己走进文本、深入教材的意识和觉悟,要分清自主研读和占有资源的主次先后,教师不能做文本的“旁观者”和“看客”而使自己文本解读能力弱化。
二、教案编制能力在弱化
我们不能不正视身边的语文教学中出现的两种奇怪现象,一是一些教师有的还是青年教师在上课的时候是没有教案的,在书本上随意地写上几笔也就成了“教案”;更多的是有教案但不是自己的“产品”,而是“借用”他人的成果,只是所不同的是,有的是“剪切”,有的则干脆“全选”。
教学必须要有教案,只是繁简有别。因为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案是“纲”,是实施教学的依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编制教案是教师的基本能力,编制教案的过程是教师解读文本、疏通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的过程。“教案在手”,有利于教师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教案必须要能自主,可以适当借鉴。编制教案,是教师的一项创造性劳动,因为课堂教学如何开展,靠的是教师的智慧和才干;课也总是自己亲自去上,这就决定了教案必须自己来编制,要靠自主,不能做教案的“搬运工”,特别是在网络发达、资源丰富的今天。在自主编制、体现自我的基础上,可以占有资源,适当借鉴,吸取精华,为我所用,但不能“全盘他化”,而要像鲁迅先生所说的,放出眼光,运用脑髓,自己来“拿”。
三、试题命制能力在弱化
试题命制的能力是教师的基本功,也是教师的一项重要能力。现在有很多学校在招牌教师时有一项教师素质的考查,那就是教师命制试题的能力。这是一件好事,体现了学校对教师能力的重视,是一种很好的导向,因为现在的确有很多教师命制试题的能力在弱化。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一项重要内容,既是对教师“教”的反馈,也是对学生“学”的督促和检查,而如何真实而有效地检测“教”与“学”的结果,关键看我们能否命制出一份真正有效的试题。当前,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对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不很熟悉,对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的实际状况把握不准,所以有的教师不敢命题;另一方面则更是因为信息发达、资源丰富,各种各样的试题铺天盖地,可以信手拈来而无需劳神费力,所以有的教师不肯命题。教师命制试题的能力正逐渐弱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命制试题,既是对教学的“回眸”,也是对教学的“展望”。试题命制,需要教师认真研读考试说明、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基本点和学生现有的学习实际、学习水平,需要教师根据考试性质确定命题的目标、命题的内容和命题的方法。所以,教师要认识到命制试题对教师成长的重要性,要有命制试题的意识和胆量,这项能力不应该被弱化。
四、问题分析能力在弱化
试题的命制是一项能力,问题的分析也是一项能力,而且是更重要的一项能力。问题的分析既包括对试题的分析,也包括对文本问题的分析,其核心是教师的思维。这里不妨仅以试题解析为例。
如今,我们所用的很多试题是现成的,很多问题的答案也都是现成的,而且过程还是非常详尽的,对错明了。而很多教师在试题讲解时所做的更多的是“抄答案”,甚至有的连“抄”也懒得,干脆拿着答案、对着答案去讲,结果造成分析问题能力的弱化。
这是很危险的事情。因为“抄”也好,“拿”也罢,“缺席”的正是教师自己的思维,分析讲解时就难免机械刻板,战战兢兢。其实,教师“做题”的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掌握方法、确定思路的过程;教师“做题”的过程,更是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参与其中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教师思维品质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体现。所以,这项能力理应得到强化。
文本解读中问题的分析能力、教学过程中对出现问题的把握和分析能力亦然。
五、板书设计能力在弱化
有一种现象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现在有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没有一个完整、清晰的板书的,取而代之的是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的五彩缤纷,或是信笔涂鸦,更有甚者,有的教师一节课上下来,黑板上居然一个字都没有!
尽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已经走入课堂,但是传统的板书在教学中仍然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我始终这样认为,板书是一节课的缩影,是课堂教学的精华所在,是集中反映教学内容、有效提高教学效益的重要手段。因此,板书设计的能力理所当然地应该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功之一。但是,这项能力却正在弱化。
板书的内容要科学化。因为板书的内容直接反映着教学的内容,也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所以,教师应对板书内容进行精心选择、精心设计,要高屋建瓴,依据一节课教学的全局、站在一节课的高度来倾力打造,使其达到科学、精炼、好懂、易记的要求。
板书设计要个性化。因为即使是同样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对象,可以设计出不同的板书内容来,所以,板书设计要有自我意识,要匠心独运,体现出个性风采。
板书的设计要艺术化。一个精美的、令人赏心悦目的板书无疑会让人久久难忘,对听课者来说,也无疑是一种美的享受。因此,板书设计在提纲挈领地反映教学内容的同时,要追求艺术化,力争使之成为一件“艺术品”。
当然,在网络信息通畅发达、教学资源“漫天飞舞”的今天,教师身上被弱化的能力可能还远不止这些,像教师的书面表达(写作)能力,甚而至于有些教师的汉字书写能力可能也在弱化,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