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字词语 口号 名人名言 顺口溜 祝福语 短信 教学文档 教学总结 教学反思 考研 自考 企业管理 营销 人力 财务 个人创业 求职指南 厨艺教学 物业 管理文库 谜语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免费教案历史教案高三历史教案第十一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十一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09-02 15:16:48    浏览次数: 432次    栏目:高三历史教案

标签: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高中历史教案,http://www.deyou8.com 第十一章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残暴统治:华北“治安强化运动”;华中“清乡运动”  (肃清沦陷区内的抗日力量)
2.人民反抗:组织领导(中共);斗争形式(工人罢工,农民暴动)
三.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一)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1.标志: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时间:1939年初)
(1)背景:武汉失守以后,国民党领导集团反共投降倾向日益滋长。
(2)内容:确定“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
(3)影响:
①标志着国民政府自抗战以来在政策上的重要转变。(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由积极抗日到积极反共)
②不久,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1939年冬至1940年春;所谓“抗战到底”)
2.后果:国民党政策转向反动
(1)实质:两面政策——在抗日和反共问题上两面飘摇。
(2)两面政策的原因:日本政治诱降——蒋想投降;日本灭亡中国的方针未变——不放弃抗日;蒋的阶级本质——蒋要反共;中共力量可以利用来抗日——不敢彻底决裂。
(3)两面政策的恶果:①削弱、破坏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使国民政府处在十分孤立的地位;③导致正面战场大溃败的局面;④埋下了国民党败亡的伏笔。
3.斗争:中共巩固统一战线的斗争
(1)提出斗争方针:在顽固派军事进攻前,提出“三坚持三反对”,继续争取维持合作,巩固扩大统一战线。
(2)进行坚决回击:面对顽固派的军事进攻,中共领导抗日军民坚持回击,打退了第一次反共高潮。
(二)皖南事变    (时间:1941年初;    地点:安徽南部茂林地区)
1.背景:
(1)方针改变: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后,顽固派开始实行积极反共路线;
(2)二次阴谋: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又谋划第二次反共高潮;
(3)贻误良机:中共中央早就指示新四军军部应尽早北移,但项英等人行动迟缓,贻误良机。
2.概况:
强令北移,遵令北上,突遭袭击,血战牺牲,军长被扣,副军长被杀。
3.围绕事变的斗争:
(1)蒋介石诬蔑威胁;(宣布新四军为叛军,声称将叶挺送交军事法庭审判)
(2)中共的坚决回击;(重建新四军军部;揭露顽固派阴谋——周恩来题词)
(3)国内民主人士愤怒声讨;
(4)国际进步舆论强烈谴责。
4.结果:
打退了第二次反共高潮,民主党派要求与共产党积极合作。
(三)正面战场形势恶化
1.枣宜会战:(1940年5月)
(1)背景:日军为逼迫国民政府投降,向华中华南正面战场发动局部进攻。
(2)结果:张自忠壮烈殉国,日军占领宜昌。
2.豫湘桂战役:(1944年4月初至11月底)
(1)背景:1944年初,日本在太平洋战场逐渐失利,它与南洋的海上交通线被美军切断,迫切需要打通中国大陆的交通线。
(2)规模:抗战时期日军向国民党正面战场发动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
(3)败因: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政策造成的恶果。
3.外交成果:废除治外法权。(《南京条约》附件:领事裁判权)
(四)独裁统治和经济掠夺
1.独裁统治    (特征:一党专政、特务统治、保甲制度)
2.经济掠夺
实行统制经济政策;加强经济垄断地位;官僚资本急剧膨胀。
(统制:用政治手段统一控制经济活动)
归纳:相持阶段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1)对内:积极反共,独裁统治,经济掠夺;
(2)对外:消极抗日,废除治外法权。
四.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一)百团大战
1.概况:
1940年下半年,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发动的一次大规模对日作战。
2.背景:
(1)日本改变侵华方针;(日本诱降)    (2)英美加紧劝降活动;(英美劝降)
(3)反共投降日益滋长。(汪已降蒋欲降)
3.目的:
振奋抗日精神,克服投降危险,争取形势好转。
4.涉及根据地:晋察冀、晋绥、晋冀豫
5.意义:
打击日军气焰,提高中共和人民军队的威望,坚定人民信心。(缺点:过早暴露实力)
(二)敌后军民的艰苦斗争
1.日军的“扫荡”
(1)目的:消灭抗日根据地,巩固占领区,把中国变成太平洋战争的后方基地。
(2)手段:集中兵力进行大扫荡,实行“三光政策”(烧杀抢),施放毒气、细菌,制造无人区。
2.根据地反“扫荡”
(1)战略:基本的游击战,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
(2)战术:民兵积极配合正规军、地方游击队作战,创造出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破袭战等游击战术。
(3)少数民族抗战:蒙古抗日游击队、回民支队
3.根据地的严重困难局面
(1)原因:日军的残酷扫荡,国民党军队包围封锁,严重的自然灾害。
(2)表现:面积缩小、人口减少、经济困难。
(三)抗日根据地的建设
1.军事:反“扫荡”斗争
意义:为根据地建设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
2.政治:“三三制”原则(政权)
(1)性质: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
(2)意义:加强了各阶层人民的团结,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经济:两减两交的土地政策和大生产运动
(1)两减两交的土地政策
①依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②意义:“减租减息”减轻了地主的封建剥削,提高了农民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交租交息”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地主的利益,有利于联合地主阶级一致抗日。
(2)大生产运动
①模范:八路军三五九旅(开垦南泥湾)
②意义:使根据地度过了严重的经济困难时期,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4.思想:整风运动(1942年延安)
(1)内容:反对主观主义(学风)、反对宗派主义(党风)、反对党八股(文风)。
(2)意义:党从思想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3)性质: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一次普遍的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
(4)不足:对敌情过分估计;过干部过火斗争。
(四)中共七大的召开(1945年春,延安)
1.背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前夕。
2.内容:
(1)毛作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    (2)提出党的任务;(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
(3)确立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      (4)选举中央委员。(毛泽东为首)
3.意义:
为争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作了重要准备。(民主革命时期最重要的一次中共党代会)
(五)日本无条件投降
1.反攻阶段到来:第一种观点:1944年春(局部反攻)——1945年8月(全面反攻);第二种观点:1945年8月初到9月初。
2.日本无条件投降:
(1)国际形势:
①日本孤立:欧洲战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日本孤立无援;
②苏联参战:苏联出兵中国东北,摧毁了日本的精锐部队关东军;
③美国投弹: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加速了日本投降。
(2)国内形势:
①毛发声明: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声明,号召中国一切抗日力量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    
②蒋下命令:蒋介石命令人民军队“原地驻防待命”,命令国民党军队积极推进,命令日军只能向国民党军队投降;   
③共军行动: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遵照朱总司令的命令,坚决消灭拒绝投降的敌人。
(3)日本投降:  8月15日宣布投降;9月2日正式投降。
3.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
(1)回顾过去:是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它是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2)展望将来:它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放眼全球:它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4)提高地位:它使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昔日“东亚病夫”令人刮目相看)
4.抗战胜利的原因  
(1)统一战线:在中共倡导下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重要)
(2)国共合作:国民党正面战场和中共敌后战场配合抗日;
(3)路线方针:中共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制定了持久战方针和一整套正确的作战原则,中共领导的人民军队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4)国际配合:海外华侨和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家的支持、配合,加速了抗战胜利的进程。

【要点透析】
1.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1)具有广泛的民族性。团结全民族一切抗日力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包含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以蒋介石为首的亲英美派——大地主、大资产阶级。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