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中主要人物:徐志摩 张幼仪 林徽音 陆小曼 梁思成 页首
三、林徽音
背景资料:
一九○四年西历六月十日生於浙江省杭州市陆官巷住宅。
原籍福建闽侯,祖父林孝恂光绪己丑科(一八八九年)进士。
父亲林长民(一八七六年生),字宗孟,为孝恂长子,早稻田大学习法政。
堂叔林觉民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母何雪媛为侧室,生一子二女,一子一女皆夭折,独存徽音。 父亲又娶二姨程桂林,生一女四子。燕玉、林桓、林恒。
一九一六年入英国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就读。
一九一八年徽音认识了梁启超长子梁恩成。
一九二○年随父亲父英国读中学。
同年秋天徐志摩转往英国就读两人初识。
性格特质:
A 徽音身为家中长女,又因为父亲求学为官经常不在家,所以从小就必须代替父亲料理家中应对进退的事,这使得徽音在见识和气度上都有著大家风范,同时她还有一个视她为知己的父亲,这在一个重男轻女的社会里是一份极为难能可贵的父爱,这份父爱给了徽音自信、受教育的机会、成熟的情感和稳定的性格,而这些特质都展现在後来的人生中,可以说影响徽音一生最多的就是她的父亲。
B 徽音人生若说有痛苦或是阴暗面,却也同样来自父规。由於父亲娶二妾,二妾连生四子,造成徽音母亲的绝望和痛苦,这不但使爱父亲又是母亲独女的徽音夹在中间痛苦难为,也因此她在介入了徐志摩和张幼仪的感情之後,为害怕重蹈覆辙而做出挥别这段感情的决定。
C 徽音能在关键的时候选择斩断情丝固然展现出她在感情上理智成熟的一面,但志摩为她离婚却已成不可改变的事实,徽音终其一生都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愧责。从张幼仪的自传中赫然发现这两个命运相牵连的女人绕著大半个地球、大半个世纪没有相见,却在徐志摩走後十七年才在北平的一家医院见面。当时徽音病重托人带话说她想见张幼仪。徽音当时已经作好了诀别人世的准备,但她心里最无法释怀的还是当年她曾闯入徐志摩人生对幼仪所造成的伤害。在幼仪见了徽音之後坦言:林徽音是爱徐志摩的。从一个曾经被伤害的女人眼中去看另一个女人的感情,幼仪的见证仿佛是替这段扑朔迷离的爱绶于了印记。
D 徽音与丈夫梁恩成之间有相当深厚的了解与默契,这一对民初时代的才子佳人不仅家世相当,学识见识也相当,更难得的是为人同学建筑又成为事业上能够相辅佐的夥伴。梁思成有很好的学养,徽音能够在一个父权的社会同时拥有一个教育她的父亲和一个尊重她的能力而任她自由伸展的丈夫,可以说是极大的幸运。徽音和思成在青少年时代就因为父亲的交谊而相识,两人论及婚嫁是十分自然的事,若非徐志摩的出现在少女的心里撒下了诗的种子同时点燃了爱,微音的一生想来应该是平顺纯,不会添加出那麽多的幻彩。徽音一直都写诗,她的诗贴著她的人生,写诗一支是她情感唯一的出口,这或许是徐志摩给她最深的影响。思成深爱徽音,爱到即便知晓妻子诗中的情感往往别有所托,也能用一种开阔的助襟镒赏她在建筑艺术之外属於文学世界的天分。徽音既有美丽又有才学,爱她的人自是很多,但是能够守护她且珍惜她的想来非思成莫属。
E 徽音虽是一个纤纤女子但行动与言谈都有不让须眉之势。尤其是她论事的精准、辞柔的丰富,常教一班饱学之士在她面前下不了台。徽音柔中带刚却也刚柔并济的特质,放到今天来看,仍是现代女性追求的典范。
F 不管徽音有再多诗与梦,对她而言人生仍是取向实际和稳扎稳打。这一点,梁恩成的性格应是相符合。但矛盾的是人生所向往的永远都是自身匮乏或没有勇气去实践的一种生命形态。徽音缺少的是狂放激情的能量,当一切都被理性的思惟耙梳过之後,生命只剩余灰而非火焰。徐志摩是火焰,他以自身为中心向外延烧,凡与他交会者无不立即发生变化。徽音爱这激越的能量,然而火焰炙人,徽音不能焚身相随,便只能选择逃开了。
剧中主要人物:徐志摩 张幼仪 林徽音 陆小曼 梁思成 页首
四、陆小曼(小字眉)
基本资料:
一九○三年九月十九生於上海。祖籍江苏武进。
父亲陆定,前清举人留学日本帝大,回国後任职北洋政府印支部。
小曼幼时居住上海,九岁随母遥居北京。
一九一六年小曼十三岁,入北京圣心学堂(法国学堂)
一九二○年小曼十七岁,因心脏病发作辍学回家
同年与上校武官王赓结婚。
性格特质:
A 在多数後人的心目中陆小曼是一个奢华虚浮、颓靡浪荡的女子,毫无疑问的那是来自於对她与徐志摩婚後所表现出的生活方式。她的挥霍无度逼得徐志摩南北奔波,为求多得一些收入,除了到处兼课之外还转手古董字画、做房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