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论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

论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

    11-14 22:52:30    浏览次数: 561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论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
 

“反身而诚,然后能忠。能忠矣,然后由己推而达之国家天下。”[23]然而,不管自己如何的“忠”和“诚”,如何想把自己的东西推及他人和行施天下,却有一个必要的限度不能突破,那就是自己不欲不求的事物,不能推介施诸别人,这就是“恕”的原则。“如心曰恕。”(《周礼·大司徒疏》)用孔子自己的话讲,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用《中庸》的话讲,就是“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惟有以己之心,度人之心,才能由己推人,得人之心。所以后人多解释“恕”为“恕以及人”[24]、“推己之谓恕”(《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这个“恕”,也被后人理解为“忠恕”之道的“消极方面”(蔡元培)或“否定方面”(冯友兰)。所谓消极或否定的方面,就是要有所不为,亦即对个人理想追求的积极实现,只能建立在人们共同欲求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为所欲为,横加干预别人。  

实际上,“忠”就是“恕”,“恕”就是“忠”。从广义上看,己之所欲,也包括欲不要自己不欲的东西;而己之不欲,也包括不欲要己所不欲的东西。因此,“忠”与“恕”是一体两面,或者说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问题。所以当子贡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时候,孔子回答说:“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在这里,“恕”就包含“忠”。由此看来,自己所欲所求的东西,主动施诸别人是“仁”;自己不欲不求的东西,强行施诸别人就是“不仁”。因此,孟子说:“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孟子·尽心下》)进而言之,践行“忠恕”之道即为“仁”,否则就为“不仁”。所以孟子记载孔子的话说:“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真正品德高尚的人,正是能将“忠”和“恕”合二为一,以己度人,由己推人。“圣人之于民,亦类也。”(《孟子·公孙丑上》)“圣人”也是人,关键是:“圣人者以己度者也,故以人度人,以情度情,以类度类。”(《荀子·非相》)所以钟泰说:“抑忠则未有不恕,恕亦未有不忠者。忠者尽己,恕者推己。己之不尽,何有于推。苟不能推,又何所尽?故忠恕多并言,或单言恕,而忠即在其中,单言忠,而恕即在其中。不得歧而二之也。”[25]  

“自处而不为利欲所支配,而念念不苟,是‘忠’;处人则视人如己,不侵人以私利,是‘恕’。如此锻炼意志,即是达到‘仁’之境界。”[26] “忠”与“恕”的区别在于,“忠”更倾向于主观的个人情感意志,而“恕”更倾向于客观的社会实践活动。“仁之成就,始于主观之情感,终于客观之行动。全部之社会及政治生活,自孔子视之,实为表现行仁之场地。仁者先培养其主观之仁心,复按其能力所逮由近及远以推广其客观之仁行。”[27]

三、“中庸”之道  

“仁”之道经由“忠恕”之道下滑落实于人伦日用之中,但“忠恕”之道毕竟仅仅是行“仁”之方法,未必能确保得“仁”之实。因为,作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忠”道和作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始终强调的是,以己之所欲或己之不欲来衡量他人之欲与不欲,亦即是“以本人自身为尺度,来调节本人的行为”,[28]难免有个人中心主义的色彩。而问题在于,己之所欲未必是人之所欲,己之所不欲未必是人之所不欲。如果己之欲与人之欲并不一致,甚至是对立,则不可避免地与他人发生碰撞冲突,导致纷争混乱。因此,还必须寻找一个有效保证“仁”德实现的道德伦理约束机制。在孔子那里,这个机制就是“中庸”之道。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先进》)“过”与“不及”之间有个适当的界限。孔子以直尺为喻,把这个界限称为“中”。直尺的两端,就是极端,就是“过”或“不及”。防止极端,就要平衡两端而取其中:“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子罕》)孔子很赞赏尧命舜时所说的“允执其中”(《尧曰》)。他强调,人不应固执己见和偏走极端,而是应适中适当适度适可而止而行。偏离“中”,就有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失误或错误:“攻乎异端,斯害也已”。(《为政》)[29]所以,他坚决杜绝“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等四种自以为是、固执偏见的现象,也认为“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他赞赏的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而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雍也》)实际上,孔子本人也正是给人留下一个执中适中的印象:“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

“庸也者,用也。”(《庄子·齐物论》)“庸言必信之,庸行必慎之。”(《荀子·不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余不敢尽。”(《中庸》) “庸言之信,庸行之谨。”(《易传·乾文言》)“庸”就是用,就是人们生活中所常行常用。孔子的“中庸”,就是人伦日用之中要用中行中,不可走极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就是要求学思结合而取其中,不可偏废。孔子教育点拨学生,也采用执中适中的方法:“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在待人接物上,孔子主张“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子张》)、“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尧曰》)。在审美判断上,孔子主张“乐而不yin,哀而不伤”(《八佾》)。即使对待“不仁”的人,孔子也认为不能嫉恨其人过度:“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泰伯》)

在孔子看来,“中庸”是一种德行至高的境界:“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孔门高足子贡也很难达至“中庸”之境界:“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公冶长》)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尽管“中庸”简易可行,但人们在人伦日用中的各种欲望和诉求,并不总是相同。人各有志,所思所行不同,若不能执中用中,而是各行其是,就会导致矛盾冲突。孔子认为,人们应该“依于仁”(《述而》),同时也应“立于礼”(《泰伯》)。“依于仁”和“立于礼”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因为若自居“仁”德而不知适中行中,而是骄横肆意,则会出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思,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泰伯》)的现象。所以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季氏》),“不知礼,无以立”(《尧问》)。为什么要知礼学礼立于礼呢?因为礼是行为规范的节文,是一种取中用中的尺度。所以孔门高足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学而》)用“礼”行“礼”以“和”为贵,就是以维持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和平和气和谐为贵为先为重。保持人们的和平相处,践行“仁”德,行“忠恕”之道,就要“中庸”。因此,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颜渊》)在这里,孔子不是简单地强调“复礼”,而是强调以礼约束节制自己,使自己不走极端,从而保证社会和气和平和谐,使“天下归仁”。  

“中庸”求“和”,并不是凡事求得一团和气,凡人皆做“和事佬”。因为执“中”需要“叩其两端”才能得到,所以也需要“权”:“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子罕》)“权”既有权衡的意思,也有权变、变通的意思。固守执中而不知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变通,或遇事即畏缩退让,也是一种极端。实际上,孔子最痛恨的恰恰就是“和事佬”,把那些“同乎流俗,合乎污世”的人称谓“乡愿”,认为“乡愿,德之贼也。”(《阳货》)所以在执中的同时,该坚持原则的就不能妥协:“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而该加以变通的就不能固守:“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无自辱焉。”(《颜渊》)对这点,孟子有很好的发挥:“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孟子·尽心下》)

“中庸”表现在人事上面,就是以整全观的视野、自我节制的心态对不同情况采取适中匀和的态度,兼容并蓄,冲突而融合,不走极端,不以强凌弱,争取各方面各人等利益的最大化。它可以避免专断横暴,避免价值崩溃和社会分裂,保证社会秩序稳定和谐,保证人们之间的宽容和自由。这是一种集个人生存(立己)和社会生存(处人)于一体的大智慧。“不为诡激之行,中也;不为功利立教,中也;不为兼并侵夺立训,中也。包罗万有,弃短取长,调和摄用,冶于洪炉,中也。无论精神方面,物质方面,来而不穷其极,化而不成其拘,吾民族之所以蔚然自存于人间世者,与中庸中和,固不得而绝缘焉。”[30]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论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