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咬文嚼字》——也论朱光潜先生的美是主客观统一命题及其当代意义

《咬文嚼字》——也论朱光潜先生的美是主客观统一命题及其当代意义

    11-14 22:56:20    浏览次数: 614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咬文嚼字》——也论朱光潜先生的美是主客观统一命题及其当代意义,
我认为,关键在于朱光潜先生坚持对审美经验的描述上。他用大量的审美经验事实来证明他的命题的正确性。比如,他始终坚持以"花是红的"与"花是美的"来论证。这里,前者属于科学认识范畴,后者属于审美范畴;前者是客观的,而后者是主客观统一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统一的。因为美感或艺术的反映过程既具有被动的感受方面,又有主动的创造方面,这两方面是互相起伏、彼此交错的。这里就构成了主客观的统一。又比如,朱先生提出"物"与"物的形象"的理论。他认为审美的对象不是"物"的本身,而是"物的形象",这正如画黄山不是替黄山照相,画家须经过一番"意匠经营"一样。
朱光潜先生将审美意识论取代审美直觉论,更贴近审美活动的事实,但是,朱光潜先生这里对"意识形态"的理解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意识形态主要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而不是人们头脑中的观念,更不是一般的"思想感情"。"意识形态"不能成为主客观统一的中介。能够与整个客观世界相对应和统一的只有整个的人,而这个人不是"意识形态"的负载物,而是以客观世界为对象并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活生生的人。
朱光潜先生的审美实践论应该说,是基本上解决美学史争论已久的主观与客观,或心与物、人与自然的统一问题。因为只有在实践中人的主客观世界才能寻觅到共同的语言,才能产生"话语"交流。没有实践这个"语境",就无所谓主观与客观,也无所谓美与创造。
在论战中,朱光潜先生胜面越来越大的另一个原因是:朱光潜先生美是主客观统一命题的思维方式具有一定的"现代性、后现代性"特征。
19世纪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总体上说是思辨的,是非经验、实证和分析的。而20世纪西方哲学不同于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在于它的思维方式是经验的、实证和分析的。如胡塞尔的现象学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朱光潜先生美是主客观统一的命题,从思维方式的角度来说,与西方20世纪哲学是相通的。他的审美对象是"物的形象",而不是"物","花是红的"不等于"花是美的"等概念完全可以用经验来分析,来实证。朱光潜先生在早年就用经验、实证和分析的思维方式解释人类审美活动的一些现象。他在解释为什么审美者、植物学家与木材商看到同一棵古松(物)会有不同的形象(物的形象)时指出,根本原因在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带有几分主观的成分"⑽。这种哲学认识论集中反映了20世纪西方哲学一个本质的观念,即"存在--呈现"的问题。
朱光潜先生这种观点与胡塞尔的现象学也有极为密切的内在呼应。胡塞尔现象学认为被人们称为"现象"的东西,实际上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是指客观性在现象中显现出来。另一方面是指客观性,这个客观性仅仅是在现象中显现出来的,并且是'先验的'在排除了一切经验前提的情况下显现出来的客观性"⑾。"而根据显现和显现物之间本质的相互关系,现象实际上叫做显现物,但首先用来表现显现本身,表示主观现象"⑿。这就根本上决定了认识与对象在本质上的相互联系,代表了20世纪哲学的新高度。而朱光潜先生的"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带几分主观的成分"等观点,与此不谋而合,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它揭示了认识活动中主客体之间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朱光潜先生"物"、"物的形象"观点与维特根斯坦的"兔鸭图"有着令人惊异的相似。维氏认为,每个人对事物的观察方式可分两类:"看"和"看作"。同一个物,从不同的角度看,就会产生不同的"看作",不同的形象。当我们从鸭的形象出发,"看作"的就是鸭子;反之,"看作"的就是兔子。"在这里,争论的本质在于不同的形象和概念,而非'物'的本身。概念思维和视觉形象产生了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⒀。毫无疑问,朱光潜先生的"物的形象"实质上就是被"看作"的形象。它是在一种感知方式的物的外观,而绝不是物的本身。
从美学文艺学的层面来看,朱光潜先生美学命题的思维方式与20世纪西方美学思潮有着更为密切的内在联系,甚至有些论述在语言上都非常相似。譬如,法国现象学美学家杜夫海纳把审美的对象设定为"被感知的艺术品"⒁。在艺术品转变为审美对象的过程中,除审美知觉和审美要素外,还有一个关键要素是意义,它"内在于感性,是审美要素自身的结构"⒂。这个"意义"实质上是"物"转化为"物的形象"。这就是说,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另一位现象学家罗曼·英伽登也强调,审美活动中为"既非所谓'主观主义'的,也非'客观主义'美学所能够提供的其中统一"⒃。由此可见,朱光潜先生美是主客观统一命题与现象学美学有了多么惊人的相似,虽然他们的出发点不同,却有着殊途同归的效应。这是论战的胜面越来越大的关键原因之一。


作为一代学术巨匠,朱光潜先生一生为之奋斗的美是主客观统一的命题,是当代中国美学建设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并放射出极有价值的当代意义。
美是主客观统一命题的提出是哲学美学领域的一次变革。朱光潜先生把这个唯心主义所未能解决的美学问题提到马克思主义面前,并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给予了应有的辨析和论证,从而以他几十年的探索完成了西方200年中走过的路程,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提供了一条最近的起跑线。所以说,朱光潜先生这一命题的提出,是美学之成为美学的一个巨大的质的飞跃。
美是主客观统一的命题包含了一系的否定,这里至少有三个方面。第一,否定了美的实体性。美是客观或主观论者都把美看成是一种实体。客观论者将美看成物质实体;主观论者把美看成精神实体。而主客观统一论冲破了实体,认为不存在实体的美。美只是一种境界,一种主体与客体相互追逐和逼近中闪烁出来的光华。第二,它否定了美的认识论、可分析性和可仿效性。美是主观论者和客观论者都把对美的探求看成是一种认识论,是可分析可仿效的。美是主客观统一论不认为美感是一种认知,而是一种体验,是整个人与整个客体在相互感应中发生的一种心理效应。第三,它否定了美的恒定性。美的恒定性意思是,无论客体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主观论者看来,美作为观念或理念是不变的;无论主体处在什么情况下,在客体看来,美作为形式或形象是不变的。迄今为止,大部分实验心理学与艺术哲学就是奠定在这种观念基础上的。其实,他们所认为的美,只是美的现象。实质上,美并不在既定的现实中,美永远具有某种虚幻的性质,永远具有某种属于未来的东西。因此,现实并不能满足人的美的享乐,人为了享有美还必须不断地去探索,去追求。
美是主客观统一命题的思维方式与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有相同之处。这在第三部分已论及。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朱光潜先生在构建这命题过程中,吸收容纳了大量西方现代和后现代哲学、美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学说和理念,但都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和生搬硬套。譬如:对克罗齐"艺术即直觉"说,是经过批判其形式主义美学观点后被采用的;对布洛"心理距离"说,是经过比较、审辩后,认为有利于审美经验的分析而被运用;对立普斯"移情"说和谷鲁斯的"内模仿"说,是因为前者涉及"由我及物",后者涉及"由物及我",二者互补,综合构成物我两忘和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而被采用的;对康德的崇高论、亚里士多德悲剧的"净化"说;对胡塞尔的现象学、维特根斯坦的日常经验和心理分析、杜夫海纳和英伽登审美活动中的主客观关系等,都以自己的统一论加以筛选、改造、吸纳,从而完善了他的美是主客观统一的命题。
美是主客观统一的命题是朱光潜先生一生事业的结晶。这命题是他整个美学思想及其理论体系最典型、最集中、最精粹的代表。这个命题对中国美学乃至世界美学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是中国乃至世界美学发展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不断地改进、完善,并必将对21世纪的中国乃至世界美学产生巨大的作用。

丁 德 发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