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咬文嚼字》——也论朱光潜先生的美是主客观统一命题及其当代意义

《咬文嚼字》——也论朱光潜先生的美是主客观统一命题及其当代意义

    11-14 22:56:20    浏览次数: 614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咬文嚼字》——也论朱光潜先生的美是主客观统一命题及其当代意义,

内容提要:朱光潜先生的美是主客观统一命题对中国现当代美学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美学思想及理论体系的构建大致经历了审美直觉论、审美意识论和审美实践论三个时期。这个命题为大多学者接受的主要原因有两方面:一是朱光潜先生坚持对审美经验的描述,用大量的审美经验事实来证明命题的正确性;二是命题的思维方式具有现代性、后现代性的特征。这命题作为美学终极的追问,对朱光潜先生个人来说,是够完美的,而对于美学这门学科来说,无疑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
关键词:审美直觉、审美意识、审美实践、当代意义

朱光潜先生先生的美学思想及其理论体系是中国美学建设的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国现当代美学史的一座丰碑。在他内容极为丰富、深刻,影响极为深远、广泛的美学思想和理论体系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现当代美学运行的脉胳和走向,从而激励学人总结、反思,以更新的姿态建设21世纪中国美学的未来。


长期来,我国美学界、学术界把朱光潜先生先生列入美是主客观统一的美学流派,这就道出了他美学的基本特征和走向。朱先生没有把美与美感混同起来,把美看成纯粹主观情趣或观念的流露;也没把美与美的事物混同起来,把美归之于纯粹客观实在的表征或反映,而总是在主观情趣或观念与客观实在两者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中寻找美的踪迹。美是主客观的统一,对于朱光潜先生先生来说,不仅是美学的一个问题,也是人生的一种信念。朱先生是抱着这信念执着地奋斗了一生。可以说,理解了朱先生这一命题,也就是真正理解了他的美学。
美是主客观统一的命题是西方探索美的本质根源,并在近代发展起来的一个命题。在此以前,传统的美是主观论和客观论之间已出现互相渗透交叉的现象。从亚里士多德到博克的客观论都注意到美与某些心理因素的联系。从普洛丁到休谟的主观论也在一定程度上承认美的物质形式。主客观统一论则主张把研究的重心放在两者之间的关系上。如狄德罗提出的美在关系说,就认为美都由人和自然社会一定关系产生的。德国古典美学发展了这一命题。康德、歌德、席勒、黑格尔等都有精辟的论述,但限于他们各自的思想体系,都未达到目的。
朱光潜先生先生发展了这一命题。他将审美直觉论(审美心理学)和审美意识论(审美价值论)融于一体,构建了审美实践论。具体地说,朱光潜先生先生的美学思想及其理论体系是从审美经验事实出发,以悲剧心理的审美经验过渡到一般审美经验的心理学研究为起点和中心,从而走向美的探索。他接受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后,又从生产劳动活动出发,对美和审美进行发生学研究,从而又走向由美到审美的追求。所以,就总体和最终研究的行程来说,朱光潜先生先生美是主客观统一的命题始终以审美为中心,注重由美到审美和由审美到美双重走向的往复回环,采取形上与形下、微观与宏观、科学有机整体与哲学实践观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从而构建了美是主客观统一的审美实践论美学。正是这种美学思想与理论体系别具一格,独树一帜,为中国美学作出了巨大而独特的贡献,从而确定了朱光潜先生先生在当代中国美学中不可替代的地位。

朱光潜先生的美是主客观统一命题构建的行程大致分为三个时期。
早期,(30-40年代末)朱光潜先生这时期的美学重在科学的生理心理学构建。这种构建是从悲剧快感的心理学研究起步,过渡到一般审美的心理学研究。他把悲剧快感纳入审美经验范畴中,开始了由审美走向美的构建行程。
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中提出,心与物的关系并不是刺激与感受关系,而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⑴,"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创造的"⑵。显然,这观点脱胎于克罗齐的"艺术即直觉"说。"艺术即直觉"说认为,直觉、表象、想象、表现及创造是同义的,是纯粹独立自主的心灵活动。朱光潜先生对"审美即形象的直觉"作了一系列的心理学解释与分析。他认为,审美直觉是"熔知觉、直觉、概念于一炉的想象"⑶和感受、情感、想象、理性融为一体的复合心理机能。形象是直觉的对象,属于物;直觉是心知物的活动,属于主体。在审美直觉中,物呈于心的只是形象。审美直觉的主观条件是审美态度。
由此可见,朱光潜先生早期美是主客观统一的命题基本上是主观唯心主义的。这点在他1956年写的《我的文艺思想的反动性》一文中已作了自我批判。他写道:"关于美的问题,既然一个形象能恰好表现一种情趣就算美,既然'形象表现情趣'又恰是直觉的定义,那么,美毕竟还是直觉,还是心,还是主观的了。我花了万余言,绕来绕去,终于没有跳出克罗齐主观唯心主义的掌心"⑷。
中期,(50-60年代末)那时正值我国第一次美学大批判。朱光潜先生把美学的构建重点从心理学转移到哲学的构建。这一构建的理论基础和哲学依据是马克思主义的"艺术是一种意识形态"和"艺术是一种生产力"两个原则。朱光潜先生以此去研究美和审美,从而使早期的审美直觉论转变为审美意识论,并向审美实践论急剧转变。
朱光潜先生美学思想及其理论体系的重大转折是在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和对克罗齐的批判中完成的。1958年,朱光潜先生以上述两个原则为武器,对克罗齐美学思想进行了第三次批判。通过批判,朱光潜先生认为直觉不能离开客观事物,强调从经验事实出发,坚持审美同其他精神活动的联系。通过学习,他越发感到上述两个原则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并力图以这两个原则去完善自己主客观统一的命题。他认为"所谓美感就是发现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快感"⑸。 而美就是"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⑹,"美是既经过美感影响又经过美感觉察的一种特质"⑺。但是,由于过分强调意识形态的作用,朱光潜先生陷入了把美与审美都归结为一种意识形态,淡化了心理与实践的有机联系,而使主客观的统一陷于矛盾之中。
理论的逻辑迫使朱光潜先生由审美意识论转向审美实践论,将美是主客观统一的命题奠定在实践观点上。这是朱先生深入研读马克思的《费尔巴哈论纲》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后所生产的美学思想。他突出强调"艺术本身就是实践"。他认为,实践观点不是把美感和艺术活动看成是一种认识活动,而是看成与一般生产劳动具有相同性质的实践活动。美感或艺术活动的主体不是直觉,也不是"意识形态",而是作为包含各种本质力量的有机整体的人;美感与艺术活动实际上是人与自然的相互转化。这就是马克思所讲的"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和"自然的人化"。朱光潜先生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不仅解决了美学上的心与物、主观与客观的对立,而且还将美学与人类发展联系起来,赋予了美学从未有过的重大社会意义。
晚期,(70-80年代)朱光潜先生重在哲学和心理学的双重构建,以不断深化与完善审美实践论,从而不断完善美是主客观统一的命题。这时期,朱光潜先生从哲学角度对美和"美的规律"做了深入的探讨。他指出,"美的规律"是由主体的"物种标准"(需要)与客体对象本身"固有标准"(规律)这二者构成的。"物种标准"实际涉及主体人的全面本质、所有的全部器官⑻。
朱光潜先生以审美实践论为前提,更深入研究了审美的生理心理学。他对审美节奏、审美移情等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审美中的节奏感就是心理与生理的统一,也是主客观的统一。审美节奏是以自然生理节奏为基础的,"如果对象所表现的节奏符合人的自然生理节奏时,人就感到和谐和愉快,否则就感到'失调',就不愉快"⑼。审美情趣可表现在生理的各种自然节奏里,使主体从它们的节奏里体验后感染到那种思想情趣而产生共鸣。朱先生早期就赞成格式塔心理学,多次阐释审美节奏问题。到了晚年,他又把审美节奏建立在主体生理节奏与客体自然节奏的对应基础上,又一次利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同构"说,深化和完善了审美主客体统一的理论。同样,朱光潜先生早期运用立普斯的"移情"说、谷鲁斯的"内模仿"说及闵斯特堡的"运动冲动"说研究了审美境界和审美移情问题。到了晚年,他在实践观点的引导下,又运用这些心理学研究成果来进一步探讨审美移情问题。总之,朱光潜先生在晚期是以哲学的实践观点为基础,坚持科学有机观和综合方法,又充分运用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从而深化和完善了美学实践论的构建。
综上所述,朱光潜先生美是主客观统一命题是从早期的生理心理学构建开始,历经中期的哲学构建和晚期的哲学、心理学的双重构建。而其表现在命题上的美学思想与理论体系是由审美直觉论深化为审美意识论,进而再深化为审美实践论。作为一种实践观点的美学,作为美学终极的追问,即美是主客观统一这一命题,对于朱光潜先生个人来说,是够完美的了。而对美学这门学科来说,无疑还有很多问题是值得而且必须要探讨的。


自朱光潜先生美是主客观统一的命题提出来后,围绕这命题的论战就没停止过。在论战中,朱先生很少占上风,但胜面却越来越大。这是什么原因呢?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