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庄子寓言的史料学价值(二)

庄子寓言的史料学价值(二)

    11-14 22:56:20    浏览次数: 632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庄子寓言的史料学价值(二),

   史据不足,尚待考订者,凡二十六条。

  《达生》:“孔子观于吕梁……”

  《水经注》:“洒水自彭城东南过吕县南,水上有石梁。”《读史方舆杨要》卷二十九云:“吕梁洪州(徐州)东南六十里有上下二洪,相距凡七里,巨石齿列,波流涵涌,列子称孔子观于吕梁。”吕县为春秋宋地,近彭城,孔子观于吕梁,从孔子的行踪看是可能的。

  《山木》:“市南宜僚见鲁哀公……”

  市南宜僚确为鲁哀公时人,但其是否见过鲁哀公则不可考。

  《外物》:“老莱之弟子出薪,遇仲尼……”

  仲尼曾严事老莱,《史记》、《大戴礼》、《战国策》均记之,此条亦属可能。

  《人间世》:“颜阖将讨卫灵公大子,而问于蘧伯玉……”

  《让王》:“鲁君闻颜阖曰……”

  《列御寇》:“鲁哀公问乎颜阖曰……”

  《达生》:“东野稷以御见庄公……颜阖遇之……”

  蘧伯玉为春秋卫人,与孔子同时(见《论语》《左传》),但颜阖既为哀公时人,便不可能与鲁庄公同时,《荀子·哀公篇》“庄公”作“定公”,知《庄子》所记有误、除去这一点,以上四条均属可能。

  《大宗师》:“子祀、子舆、子犁、子来四人相与语……”

  《大宗师》:“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相与为友……而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

  《大宗师》:“子舆与子桑友……”

  《大宗师》:“俄而子来有病……子犁往问之……”

  《山木》:“孔子问子桑户曰……”

  以上五条,为相关的一组,子祀、子来、子舆、子犁四人未详,子桑户疑即《论语》中的“子桑伯子”,孟子反即《论语》中的“孟子反”;子舆张即《左传》昭公二十年所记载的“琴张”,但琴张未必就是孔子的弟子子张。

  《田子方》:“田子方侍坐于魏文侯……”

  《汉书》说子方为贡门人,韩愈说子方为夏门人,《庄子》则载子方自谓是东郭顺的门人(见《田子方》一条)。魏文侯公元前423-387年在位,子贡小孔子三十一岁,子夏小孔子四十四岁,而据《韩非子·外储说》,子方尚能见及韩襄王(公元前311-296年在位)、魏哀王(公元前318-294年在位)时的唐意子(参见《汉书·古今人表》)。《韩非子·外储说》云:“齐宣王问弋于唐意子。”知唐意子活动于齐宣王晚年和韩襄王、魏哀王之时。齐宣王于公元前342-319年在位,子方见到唐意子应在齐宣王晚年,以此推考,子方见魏文侯时,至多二十岁。魏文侯在位三十八年(公元前425-387年),子方见魏文侯必是在文侯晚年,而此时子贡、子夏皆逾百岁,不可能为子方师,故《汉书》、韩愈、《庄子》三说,以《庄子》之说差矣。

  《达生》:“桓公田于泽,管仲御之……”

  《至乐》:“颜渊东之齐,孔子有忧色,子贡下席而问……”

  《让王》:“楚昭王失国……屠羊说……王谓司马子綦……”

  《则阳》:“孔子……是其市南宜僚耶?”

  《养生主》:“公文轩见右师……”

  《养生主》:“鲁有兀者王骀……常季问孔子曰……”

  《则阳》:“仲尼问于大史大、伯常骞、狶韦曰:夫卫灵公……”

  《达生》:“仲尼适楚……见佝偻者……”

  《齐物论》:“瞿鹊子问乎长梧子……”

  《达生》:“田开之见周威公……”

  《达生》:“幻渻子为王养斗鸡……”

  《天地》:“蒋闾葂 见季彻曰:鲁君……”

  《山木》:“阳子之宋……”

  《山木》:“北宫奢为王赋剑……”

  《田子方》:“温伯雪子适齐,舍于鲁……”

  《徐无鬼》:“徐无鬼因女商见魏武侯。”

  《则阳》:“魏莹与田侯卒约……”

  《则阳》:“长梧封人问子牢曰……”

  《则阳》:“则阳游于楚,夷之节言于王……”

  《外物》:“伍公子为大钩巨缁……”

  《让王》:“中山公子牟谓瞻子……”

  《渔父》:“孔子游乎缁帷之林……”

  以上二十三条,大多是迹可查的,只是证据不足,既不能证实也不能证伪,故一并放在第四类,看作是可能的。如“桓公田于泽”(《达生》)之事,《左传》可证,但管仲为桓公御,没有直接的材料证据,故将此条归入可能的一类。又《至乐》“颜渊东之齐”一事,于史无证,但颜渊、孔子、子贡三人行辈却未尝紊乱。《养生主》载“公文轩见左师”。司马注谓公文轩宋人。

  考“右师”官名,当是宋官,则公文轩见右师之事,大约也是可能的。《让王》“楚昭王”一条,屠羊为何许人不详,但楚昭王、司马子綦为同时人,这在《左传》可以找到证据。又如《则阳》载孔子言及市南宜僚,《徐无鬼》载常季问孔子,《则阳》载仲尼言及卫灵公等条,至少人物行辈未尝紊乱,但王骀、伯常骞、狶韦等人则不详。凡此种种,不再一一赘述,此处二十三条并前举十三条,皆有待考据,既未证实也尚未证伪者,当看作可能的一类。

  以上考春秋以降历史人物共一百二十一条,仅四条违悖史实。其余:史据较为确凿者二十四条,史据不足,但前后一贯者五十七条,这两类凡八十一条,均属可信的;而史据不足,但均属可能者三十六条。从这个统计的结果看,《庄子》中所及历史人物(包括重言人物,也包括寓言人物)的相互关系,即人物的行辈、姓字、国籍、身份、行踪等形式方面的杠廊,十之八九是可靠的。因此,无论考“三言”的实际含义,还是考其所记历史人物,都十足地证明:《庄子》的作者是造伪无意而取信有心,对《庄子》的怀疑是缺乏根据的。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对于真理的认识,勿为前贤的思想所束缚,这是对的,但从史料学的角度看,尽信和不信都不是辩证态度。如何运用史料,由虚妄中见真实,由真实中见虚妄,这可以说是考据学的不二法门。一部考据史,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由虚妄变真实,由真实变虚妄的云伪存真的历史。从理论上说,即使象《列子》这样的伪书,也必定有它的史料价值,这全看怎样取舍。对《庄子》的研究,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如《庄子》寓言,可称之为史料中的“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又可惜。确实,要怀疑《庄子》寓言皆妄,这比反过来证明它有可信的方面,实在是省力得多。唐陆德明《释文序录》说《庄子》“言多诡诞”,史迁《庄子传》则说庄子“著作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弦外之音,大概是告诫世人,不可轻信《庄子》,尽管史迁自己也不免有老子活了二百岁这样荒唐的记载。

  史迁《庄子传》又说:“《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这就近旨责庄周为大杜撰家了。当然,《庄子》的确不乏“子虚先生”、“无是公”,如“天根游于殷阳”一类便是,但这可作一种文学性的变体看,庄子发明寓言的初衷,无非是要使人相信,以避“老王卖瓜”之嫌,因此,其历史人物越真实,才越合庄子的本意。可惜世人偏偏不中庄子的圈套;特点有史迁以降,历代文人学者无人敢尽信《庄子》,直到古史辩学派的黄方刚,才重新认识《庄子》书的史料学价值。从研究道家文化的角度看,对《庄子》书特别是《庄子》寓言的材料辩证。的确是无比重要的。

  《庄子》是关于道家文化最古、丰富、最完整的资料,考证道家源流,必以《庄子》为门径,而考证《庄子》中的道家人物,又必以对“三言”的辩证为支点。当然,笔者对《庄子》历史人物一百二十一条的考据,未必精当,但是要证明《庄子》的史料学价值,为本书以下的考据建立一个支点,大约是可以的。以下几章考老子、庄周和其他道家人物,并不完全限于在《庄子》中找证据,但大体上以《庄子》所提供的证据为线索展开,其中有些推考与此章考一百二十一条互为补益,读者可以自行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