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比照郭店楚简《老子》和《太一生水》(二)

比照郭店楚简《老子》和《太一生水》(二)

    11-14 22:56:20    浏览次数: 120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比照郭店楚简《老子》和《太一生水》(二),

 

  《庄子·在宥》篇中有:“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我守其一,以处其和。”《刻意》篇中有:“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一之精通,合于天伦。”《天地》篇中有:“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这里,“一”就是“道”的别名。

  《庄子》书中还有“大一”或“太一”概念。除《天下》篇说关尹、老聃“主之以太一”和举惠施的命题“至大无外,谓之大一”外,《徐无鬼》篇中有:“知大一……大一通之……”(郭象《注》:“大一,道也。”)《列御寇》篇中有:“欲兼济道物,太一形虚。”(成玄英《疏》:“欲兼济群物,导达群生,望得虚空之形,合太一之玄道者,终不可也。”)这里的“大一”或“太一”也可谓“道”的别名,此与《太一生水》的“太一”相同。“太一”同于“道”,这是当时道家通行的用法。然而,《太一生水》的宇宙生成论不仅在道家思想中,而且在整个中国哲学史上,都是独树一帜。我在《从郭店楚简看早期道儒关系》一文中已指出,《太一生水》的思想和《管子·水地》篇的思想只能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种个别,这种思想一般出现得比较早,当气生天地或气生五行的思想成为一种思维模式后,它再出现就不太可能了,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思想认为天总比地更重要或更为先,而天可以说是气,地则可以说是五行中的土(《太一生水》亦云:“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如果说水比气更根本,那么在水与地或水与其他四行之间就必然要插入气,这样也就必然要打散五行系统,中国哲学若要处理好气论与五行说的关系,就必然是气先于水,或气先于五行。《太一生水》中的太一和水是“先天地生”的,这种宇宙生成论不可能成为道家或其他家的通行的思想。因此,《庄子》书中虽然有“太一”概念,但“太一”(“道”)的下属概念并不是水,而是气。

  《庄子》书中有丰富的气论思想,而且气也可以称为“一”或“一气”。庄子认为,人与万物都是由“阴阳之气”生成的,《大宗师》云:“俄而子舆有病……阴阳之气有沴……”“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今一以天地为大炉,以造化为大冶,恶乎往而不可哉”。《大宗师》中还有:“彼方且与造物者为人,而游乎天地之一气。”《知北游》中更有:“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通天下一气耳,圣人故贵一。”庄子及其后学的“贵一”,是包括贵“一气”的。“一气”就是说世界为一连续统一的整体,世界万物的“底层相同”,都是“气”所产生(参见拙著《中国气论探源与发微》第122页)。

  因为“道”和“气”都可称为“一”,但“气”之“一”又不同于“道”之“一”,所以《庄子》书中没有“道生一”的表述,而是说:“伏戏氏得之,以袭气母。”(《大宗师》,成《疏》云:“气母,元气之母;[袭气母],应道也。”)“天地者,形之大者也;阴阳者,气之大者也;道者为之公。”(《则阳》)“察其始也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至乐》)《知北游》中借“黄帝”之口说出的“通天下一气耳”,最终也被认为不如“无为谓”的“三问而不答”,也不如“狂屈”的“中欲言而忘其所欲言”,故而“予与若终不近也,以其知之也”。这些已足可说明“道”是比“气”更根本的范畴,是“道”或“无”生出了“气”;如若说“道生一”,那就陷于表述上的矛盾了。

  在庄子的思想中,“道”的下属概念是“气”。以前,学界大多认为庄子的这一思想是源于老子,其根据就是《老子》四十二章那段话:“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前后文互释,“道生一”的“一”显然就是指“气”。现在,郭店简本《老子》出土,如果说简本只是摘抄本,在此之前的《老子》足本中原有“道生一”一段话,只不过简本的编者在抄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之后把“道生一”这段话给省略了或抄漏了,那么当然还可维持学界原有的观点。但是,“道生一”不仅在通行的《老子》足本中有与“道一同”(道即一)思想的矛盾,而且也与《太一生水》的思想相矛盾,《太一生水》的作者不可能说“道生太一”,也不可能在见了“道生一”这段话后再据此发挥出“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复相辅也,是以成神明;神明复相辅也,是以成阴阳……”这样的宇宙生成论。如果说“道生一”这段话是后来加进《老子》的,这一“假说”在被新的史料予以证伪之前还可成立,那么庄子思想中的“道”或“无”生“气”的思想是否源于老子,就是一个值得重新考虑的问题了。庄子大约生存于公元前368年至前268年,郭店楚墓则葬于公元前300年上下,此时已是庄子的晚年,而当时楚地仍然流传着“太一生水”,楚简的抄手不以其与《老子》相矛盾,竟然把它和《老子》抄在一起。那么,庄子就一定能看到当时的《老子》传本中有“道生一”吗?

  如果庄子在著书时尚未看到《老子》传本中有“道生一”,那么《庄子》书中的气论思想或许另有所本(这是一个依据“假说”而立的“假说”)。我认为,这另有所本的最大可能性是本于当时儒家学派中的易学思想。《大宗师》在论“道”一节中有:

  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

  对这段话中的“太极”,学界有两种相反的观点。张岱年先生认为,“太极”一词出于《易传》,庄子的“在太极之先”是对于“易有太极”的反命题,至少《系词传》的一些章节应写在庄子之前(参见张著《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三联出版社1982年版,第24页)。与此相反,另一些学者认为,“太极”指空间的最高极限,它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庄子首创的,《易传》的“太极”是取自庄子(参见陈鼓应《老庄新论》,中华书局香港1991年版,第196页)。我觉得“太极”为庄子首创说似难以成立。就空间的最高极限而言,“六极”一词(指三维空间的六个极限,即“六合”之极限)已足可表达。《庄子》书中另有几处说到“六极”,如《应帝王》篇的“以出六极之外”,《天运》篇的“充满天地,苞裹六极”。“太极”一词在《庄子》书中仅一见,其与“六极”相对而言,意义并不明确。俞樾在《诸子平议》中认为“先”与“高”不相应,故将此句改为“在太极之上”。若谓“六极”之上还有空间的极限,殊难理解;若谓“太极”是指空间最上的极限,则其只是“六极”之一而已。庄子首创一个意义不明的词,且只用一次,似无此必要。如果说这是针对“易有太极”而发,则符合思想发展的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