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庄子师友型君臣关系浅析(二)

庄子师友型君臣关系浅析(二)

    11-14 22:56:20    浏览次数: 159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庄子师友型君臣关系浅析(二),

 

  孔子最早兴办私学,开风气之先,加之他又和鲁国君主有过交往,于是,他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在追述先师功德时,也就把他说成国君之师,而不再以臣子的形象出现。《礼记·哀公问》记载了鲁哀公与孔子的长篇对话,哀公问大礼、问为政、敬身、成亲、成身等经纬天地、修纲治国的要事于孔子,言语甚为恭敬,与孔子弟子问道于师所执言词别无两样,虽未明言以孔子为师,但以师道尊之却是显而易见。他自认为冥顽不灵,感谢孔子教导。

  这段问答亦见于《大戴礼记·哀公问于孔子》篇。《大戴礼记》还有篇《哀公问五义》,记载了鲁哀公向孔子请教庸人、士、君子、贤人、圣的特征,问事完毕,“哀公曰:‘善’。孔子出,哀公送之。”鲁哀公的言谈举止也表现出对孔子的尊敬,君臣关系是典型的师友型,看不到任何君尊臣卑的等级差别。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是在鲁定公十四年(前496年)离开鲁国,“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他在各诸侯国流浪了十四年。回到鲁之后,虽然有“哀公问政”的记载,但并没有得到重用,更谈不上把他奉为师长。所以,如果对《礼记》、《大戴礼记》有关哀公师事孔子的材料完全相信,未免过于天真,因为春秋时代尚未形成师友型的君臣关系。

  孔门弟子活跃在战国时期,是用战国人的眼光去审视先师和鲁哀公的关系,于是自觉不自觉地以师友相附会,一方面抬高了先师的地位,同时也反映孔门后学愿为帝王师的心态。战国尊师风气产生的社会效应是多方面的,不可避免地要影响到当时的文学创作。实际上,有关孔子与鲁哀公的传说,已经具备某些文学因素,只要稍加发展,就会变成表现师友型君臣关系的文学作品。《庄子》一书确实走到了这一步,成为文学上表现师友型君臣关系的奠基之作。

  《庄子》一书叙述君臣间对答的文字共有近三十处。《德充符》篇有鲁哀公问于孔子的寓言,文中写道,鲁哀公听过孔子的开导后感叹说:“吾与孔丘,非君臣也,德友而已矣。”这里所说的德友,就是以德相友,实际上是一种师友关系。《庄子》一书的许多寓言都是这种师友型模式。《庄子》寓言中的师友型君臣关系,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一种是由碰撞到相容型,一种是协调型。在前一种情况下,君主先是对体悟道性的师长抱着拒绝、轻视的态度,无视彼此之间应该结成的师友关系,君臣关系凌驾于师友关系之上,二者形成碰撞。经历一番交流之后,君主确认师友关系的存在,采取接纳的态度,二人遂以师友相处,君臣关系让位于师友关系。在后一种情况下,君主自始至终对于自己与体道之人的师友关系表示认同,君臣关系与师友关系是协调融洽的,不存在任何矛盾,君臣关系消解于师友关系之中。古代君主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因此,他们往往形成一种偏见,用官本位来衡量人的价值,以政治上的地位划分人的高低,以至于做出许多蠢事。《庄子》寓言中的有些君主就犯有这种通病。

  《天道》篇的匠人轮扁指出齐桓公所读的“圣人之言”不过是“古人之糟粕”,使桓公勃然大怒,气势凌人地说道“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虽然体悟道性,但他在桓公眼中不过是一位斫轮的工匠,根本不具备和自己对话的资格。当他冒犯了自己的时候,随时可以把他处死,而丝毫没有想到对他要以师礼相待。《说剑》篇记载,庄子在前往游说赵文王时,“王脱白刃待之”,是以武力相威胁。在这些寓言中,各国君主都是以势压人,对体道之人甚至以死相威胁,君臣关系和师友关系体现为激烈的对抗,体道者的师长地位暂时还无法确立。只是经过体道者的一番启发开导之后,这些君主才放下官架子,心悦诚服地拜对方为师。齐桓公听完轮扁有关微妙之道的论述无言以对,实际上承认对方讲的是至理名言。赵文王在庄子讲完剑术时惭愧至极,手扶庄子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围绕饭桌走了三圈而不安坐,惶恐之状跃然纸上。《庄子》作者在描述这类师友型君臣关系时,一方面突出君主先倨后恭的形象,另一方面用大道的崇高、无限来反衬君权的渺小和有限。

  《徐无鬼》篇两次写徐无鬼和魏武侯见面的情景。先是写徐无鬼以相狗相马之术说魏武侯,他说的天下马“若恤若失,若丧其一,若是者,超轶绝尘,不知其所”,这种马实际是道的载体。“武侯大悦而笑”,徐无鬼谈狗说马非常随便,寓庄于谐,武侯开心大笑,是因为这些话他从来没有听到过,因而有一种新鲜感,大开眼界而又富有趣味,在体道者面前他显得非常无知、贫乏。徐无鬼再次和魏武侯见面,明确向他指出不是求魏武侯慰劳他,而是他来慰劳武侯,其原因是:“君独为万乘之主,以苦一国之民,以养耳目鼻口,夫神者不自许也。夫神者,好和而恶奸;夫奸,病也,故劳之。”魏武侯身为万乘之主,嗜欲充盈,为满足自己的追求而使举国百姓受苦,这也使他本身的天性受到折磨。徐无鬼指出武侯的狭隘自私,用大道加以开导,从而使武侯改变先前的傲慢态度,虚心向他请教。

  这种以道性的崇高无限来反衬君权的渺小有限,是通过人物的对话和动作展开的,最终导致师友型君臣关系的确立。在庄子寓言中,有些师友关系自始至终与君臣关系是协调的,君主从一开始就对体悟道性的师长执弟子之礼,毕恭毕敬。在这类寓言中,主要是通过渲染君主拜见体道者时的谦恭之态,突出道的至高无上。《天地》篇所载禹拜见伯成子高的情景是这样的:伯成子高正在耕地,“禹趋就下风,立而问焉。”所谓趋就下风,是小步快跑站到下风头位置,迎风而立,也是毕恭毕敬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