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浅谈中国传统民居文化的保护和更新

浅谈中国传统民居文化的保护和更新

    11-14 22:56:46    浏览次数: 739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浅谈中国传统民居文化的保护和更新,
  d、确认是否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改建设计前,对原有民居必须进行详尽的技术性调查,如考察每个细部和节点,测定现存结构体系的坚固程度等,这样才能几充分发挥原有民居的潜力,又避免改建过程中出现不必要的失误。

  ② 改建设计阶段
  改建设计与新设计所不同的是,在设计前建筑师手中必须拥有一套完整的原有民居的平立剖图纸。有些无图纸的建筑,此时须依据实物进行测绘。在改建设计中,建筑师必须和个专业的工程师通力紧密协作,在充分尊重原有建筑的前提下,协调好原有建筑空间与新的功能要求之间的关系。

  ③ 施工阶段

  与新建项目不同的是改建项目在施工过程中要求建筑师及配套专业更频繁地出现在施工现场,以便随时商议解决可能出现的问题。若一时疏忽,对原有的传统造成了某些损害,其损失是无法弥补的。

  ④ 终结与反馈

  对待一个改建项目,必要的经验总结与使用信息反馈会给建筑师今后的工作带来很大方便,其内容主要包括总结改建项目施工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了解使用中的问题,考察其投入使用后所产生的综合效应等。

  四、中国传统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的更新

  传统民居外部空间形态的更新主要包含两部分内容:一是通过扩建来更新和完善传统民居的外部空间形态;二是住宅类模式;三是现代绿色建筑体系对传统民居的充实与提高

  1、扩建设计与民居形态的更新

  扩建是指在原有民居的基础上或在原有民居关系密切的空间范围内,对原有建筑功能进行补充或扩展的新建部分。传统民居扩建部分的设计,不仅要考虑扩建部分本身的功能和使有要求,还要处理好扩建部分与原传统民居的外部及内部空间形态的联系与过渡,从而保持该传统民居的延续性。

  2、住宅类设计模式

  传统民居不是每一种形式都值得我们去延续和再现,必须从众多的传统民居形式中,找出地域特色的范式来,范式与形式不同,形式多而繁杂,范式具有典型意义。通过去粗取精,提炼范式中有形的和无形的某些要素,在住宅设计的创新中得以再现,从而研制出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住宅类设计模式
  住宅类设计模式的存在意义在于使传统的居住模式,能适应新时代的居住生活,它的作用不仅丰富了当前颇为雷同的居住模式。传统民居模式,推陈出新的结果,为住宅设计增加了新品类,更重要的是中国的现存民居是我国的丰厚的文化财富,它的衰危与消失,将是一笔不可估量的损失,住宅的类型设计模式的出现,给民居保护与更新以启迪,给民居在新时代下开拓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住宅类设计模式的发展空间也有一定的容量和范围,并非是和当前大规模建筑的单元式住宅一样,大面积推广。对于在存量较大的旧住宅群中,类住宅设计方式的采用可以很容易达成新与旧的对话,保持原居住环境的完整与统一。在旧区改造中,如果能保持原有的社区,使原住宅对新环境认同,保持原有的交往行为,住宅的类设计模式,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传统民居模式,常受地域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的限定,而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属性,住宅类设计模式,易于表达住宅地域特征,而这种类设计模式也最易体现建筑师们追求的人文主义精神。
  就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而言,继承地方建筑的传统文脉是住宅设计创新的一条有效途径,这是从过去到现在的持续发展。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传统民居都是这种发展前景,有的悄然退出历史舞台,有的幸存至今或成为文物,或继承为人们提供一个“勉强”空间。因此,在继承优秀建筑文化传统时还必须了解和研究传统文化的内涵。只有这样,才能使幸存的“勉强”空间得到根本的改善,使历史的文脉在“类设计”中得以持续发展。
  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UIA第20届建筑师大会的学术主题是“21世纪的建筑”,在“建筑与文化”议题中提到:建筑设计一方面要涉及世界优秀建筑文化,但同时要看到世界文化积极的一面和消极的另一面,与此同时更需要重视发掘、继承和发扬地区文化。由此可见,住宅类设计模式是传统民居的持续发展、走向未来的有效途径。

  3、现代绿色建筑体系对传统民居的充实与提高

  传统民居有很多在创造绿色建筑的方法与技术上的成功之处。但另一方面,由于受客观条件所限(如经济、观念、科技水平等),同时也存在着大量问题。如窑洞夏季多潮湿,通风不好;北方民居多以烧煤取暖,对环境产生严重污染;民居居住条件大多不尽人意。
所谓现代化的技术设备(如空调技术)应用于建筑,一般都有耗能大、污染环境的特点。当今社会、时代在前进,生产方式在改变,科技的发展也远非过去所能比的,这为完善民居的“绿色”形态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我们应利有这一优势,挖掘传统民居的“绿色”本质,使传统民居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注入新的“血液”,对传统民居进行充实与提高,使其产生新的生命力。
  结合现代技术,使传统民居中的自然空调技术与手法更加发扬光大,节约空调能耗。生土建筑(如窑洞)充分利用了地下土壤热容量大而恒温的性能。我们应在此基础上研究土壤蓄能(地冷、地热能)的利用技术(埋管技术、地道风利用技术)。传统民居中很多绿化方法,防止夏季过热,调节小气候,达到了自然空调的效果。我们可考虑利用生物技术,使立体绿化(底层庭院、各层平台、屋顶种植、温室、墙面)技术结合自然条件和气候特征更加完善,容易实现。传统民居中的穿堂风、内天井,四合院等空间布局处理手法,自动调节室内气候,应注意加以借鉴。
  太阳能、风能、土壤蓄能、生活废弃物焚化物、沼气能的利用技术,可以改变传统能源消耗结构,减少对环境污染。太阳能可转化为热能(太阳能集热器、太阳能灶、太阳能热水器),还可转化为电能的实用技术。
  对传统民居中的诸如火炕、火墙的能源循环利用和建筑节能构造等技术、设备应加以消化与提高。
  现代除湿防潮技术,可改善传统民居的居住条件。
  新型建筑围护结构、新型多功能建筑节能材料也可考虑应用于传统民居,并借鉴传统民居就地取材的经验,大力发展天然无害的“绿色”装饰材料。
  当然,完善与提高也包括建筑的布局、平面、空间设计。
人的思维与观念经历一定时期,易形成定势,抱着旧有的东西不放,造成对新事物难以接受。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应注意加强“绿色”思想的宣传,提倡节能,保护自然,是大家形成一种共识。
  梁思成先生早年提出传统建筑创作要“中而不古,新而不洋”,既就是为了追求和反映时代特征,又不洋化,也不抄袭和照搬传统建筑的新建筑风格,而是从西方高技术中吸取有利于我国传统建筑发展的经验技术,为我国传统特色服务。在这一思想文脉中把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理解提高到一个新境界,我们应当据此把握时机,打破传统的束缚,探索新的空间,发挥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优势,保持文化内涵,走出传统建筑创新的正确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荆其敏.中国传统民居百题.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刘晓黎.历史性地段建筑形态的保存.建筑师,1994,(4)
3、Su Cindiih.Chinese Architecture, Past and Contemporary. Hong Kong: Sin Poh Amalgamated, 1964
4、李泽厚, 美的历程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5
5、戴念慈,现代化与传统文化,建筑学报,1990,(3):2



上一页  [1] [2] 

浅谈中国传统民居文化的保护和更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