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曼·罗兰与托尔斯泰
科学导报
罗曼·罗兰与托尔斯泰都是世界级的文学泰斗和思想巨匠,他们的作品也为国人所熟悉。本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对其创作风格和作品特点进行比较,试图揭示二者之间的联系。
心灵的启蒙———“远方来信”
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弥漫着悲观的气息。1886年7月,罗兰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第一次接触到托尔斯泰的著作,特别是《战争与和平》。在罗兰心中,托尔斯泰是莎士比亚之后世界上最伟大的作家,《战争与和平》是古往今来至尊的经典。
每当回忆起这段心路历程,罗兰无不充满深情地说:“我深深至爱着,我从来没有停止去爱的托尔斯泰。两三年以来,我生活在他的思想氛围中,我同他的作品,同《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林娜》和《伊凡·伊里奇之死》亲密无间,胜过与任何一位法国作家的重要作品的关系。这个伟人仁慈、睿智、绝对真实,对我来说,他是我们时代的精神、无政府状态最可靠的向导。”
然而让罗兰陷入困惑和迷惘的恰恰也是这位精神导师。就在他进入大学的当年,托尔斯泰出版了震惊整个欧洲的小册子《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在这本书中,托尔斯泰对代表上流社会的科学与艺术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认为艺术的作用是腐蚀人的心灵,会败坏人心。托尔斯泰的观点不但遭到法国学界的一片奚落,也使年轻的罗兰—头雾水。解铃还需系铃人。1887年4月6日,罗兰终于鼓起勇气,给托尔斯泰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表达了自己的困惑与迷惘:“我还要向你提出一个我思考得最多的问题,你为什么要非难艺术?……我酷爱艺术,因为艺术能使我可怜和渺小的个性放射光芒……”
罗兰发出信后,并没指望会收到托尔斯泰的回信。可是,半年后,他竟意外地收到回信。托尔斯泰在信中逐一回答了罗兰提出的问题,字里行间充满着睿智和仁慈,那平等而朴实的对话,字字句句打动着罗兰的心。
《远方来信》影响罗兰的有以下观点:
第一、平等观。身为贵族作家的托尔斯泰在信中深刻地批判那些不劳而获的上等人:“一个不履行每个人都遵循的道德义务的人,借口爱科学、爱艺术,而过着寄生虫的生活,这种人创造的只能是伪科学、伪艺术……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艺术成果来自于自我牺牲,而不是来自于优越的物质条件。”看来,托尔斯泰所反对的只是那些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脱离生活实践、不关心人民疾苦的所谓的“科学和艺术”。
第二、博爱与幸福。在信中,托尔斯泰阐述了自己对爱与幸福的理解。他说:“倘若世界上存在一种法则,即爱人胜于爱己,那我就感到幸福。”他还说:“我是一个人,而理智教给我怎样才能使所有人幸福,我必须遵循理智教给我的这条法则——爱人胜过爱己。”
第三、反对暴力的艺术观。关于文艺的作用问题,托尔斯泰提出一个著名的论断:“艺术应当消除暴力,也只有艺术才能做到。艺术的使命让爱的王国统治一切。”托尔斯泰把仁爱的心灵、仁爱的行动看作是艺术家最神圣的职责。在托尔斯泰心中,一切阶级和民族的人应该是彼此相爱的。托尔斯泰的这些思想,就这样像种子一样深深埋入罗兰心中,成为他生命的起点、艺术的起源和道德的基础。
走进托尔斯泰的心灵
如果说《远方来信》是罗兰对托尔斯泰主义的接受,那么,当托尔斯泰去世后,罗兰满怀敬意写作《托尔斯泰传》,则是对托尔斯泰的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
罗兰是为托尔斯泰立传第一人,通过写传,他以艺术家、文学家独特的视觉和感悟,洞察出托尔斯泰的思想特征和创作内涵。从理性的角度审视着托尔斯泰。“我们体验着作品中的生活,它成了我们的作品。它之所以成了我们的,是由于它强烈的生命、青春的心灵;它之所以成了我们的,是由于它带着幻灭后的讽刺精神,无情的洞察力,死亡念头的缠绕;它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是由于它对人与人之间的博爱与和平的梦想;它之所以成了我们的,是由于它对于文明世界虚伪的强烈谴责,也由于它的现实主义和神秘主义,由于它具有大自然的气息,它对于无形的力量的感觉,它对无限的迷醉。”通过写传,罗兰沐浴在托尔斯泰心灵的海洋中,体验着托尔斯泰生命的力量和意义,并在思想和感情上经历托尔斯泰的心路历程。
文本比较
《约翰·克里斯朵夫》和《战争与和平》是两个独立的文本,也是罗兰与托尔斯泰两人的代表作,在史诗般宏篇巨著中,凝聚了思想巨匠的思想与情感。提高比较,能使我们进—步理解罗兰对托尔斯泰的接受和超越。
(一)相同之处
l、创作主体都处在压抑和迷惘的文化氛围中。
托尔斯泰创作《战争与和平》时,国内战争不断,他本人也参加了战争。同样,罗兰在创作《约翰·克里斯朵夫》时,正是欧洲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沉闷的,古老的欧洲在重压和腐烂的空气中麻木了。打开窗子吧!让新鲜的空气吹进来?选让我们呼吸英雄的气息!”这是罗兰向世界发出的感叹。他希望将音乐、历史和文学融为一体,创作一部音乐史诗体小说,从新唤起法国乃至整个欧洲人的英雄主义精神。
2、创作动机。
他们都是力图从历史影像中透视当代问题。
3、从体裁上看,都是史诗体小说。
罗兰在构思《约翰·克利斯朵夫》时,以《战争与和平》为摹本,吸取了其体裁上的优势。他说:“这种恢弘浩瀚的构思与创作是前所未有的。当时只有一部作品曾见过,那就是《战争与和平》。”
(二)不同之处
这两部小说的区别也是明显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作品的结构安排上不同。
《战争与和平》是纵向发展的。托尔斯泰再现了1805年~1820年间俄罗斯民族的历史,并以编年史的形式独立延续、交互出现。而《约翰·克利斯朵夫》则既有横向的跨越,又有纵向的延伸。小说的结构既具有托尔斯泰“长河小说”式的开放性,又具有音乐性和史诗性,成为一部独特的音乐史诗体小说。
2、创作模式不同。
《战争与和平》是传记的叙事模式,而《约翰·克利斯朵夫》则是英雄交响曲。罗兰借鉴了交响乐乐章的结构,把这部巨著分为4个乐章:少年-反抗-悲歌-复旦。与此相应的是交响乐的4个乐章:序曲-发展-高潮-尾声。
3、思想内容的不同。
《战争与和平》表达了民族的共性,而《约翰·克利斯朵夫》则表达了人类的共性。
虽然两者都具有长河小说的开放性,但内涵上却有着很大的差异。托尔斯泰是在写一个民族的史诗,他的作品尽管人物众多,但反映的只是俄罗斯民族历史上一段伟大的历程,具有民族性。而《约翰·克利斯朵夫》尽管主要写了一个音乐家成长的历程,但克利斯朵夫却是一个“属于各国人民的,而不是属于一个民族的英雄。”“是一位集各个时代伟大人物感受于一身的精神天才。”他突破了国家与民族的界限,具有人类的普适价值。这也是罗兰对托尔斯泰的超越。
罗兰超越托尔斯泰的根源是什么呢?芽在我看来,主要是双方所处的时代不同。由于时代的发展,作为晚生代的罗兰自然就思考得更深入些,他捍卫“欧洲精神”,“反对法西斯战争”,争取“世界和平”,提倡在精神领域打破国界、突破民族界限,具有了全人类性。关于这一点,傅雷先生有精道的评论:“《约翰·克利斯朵夫》是人类一部伟大的史诗,它所描述歌咏的不是人类在物质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经历的艰险,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征服内界的战绩。”
今天,21世纪带着全球化的梦想向我们走来,但目前这个世界并不安宁:个人私欲膨胀、民族纷争扩大、恐怖主义猖獗。罗兰的人道的理想主义仍然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和理想。从这个意义上说,罗兰依然是我们时代精神的旗帜!
因此,我们说,罗兰精神是永恒的!
作者名片
刘蜀贝,教授,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太原师范学院比较文学研究所所长。曾发表学术专著《罗曼·罗兰传》,主编教材《世界文学新编》。同时发表国家级和省级论文共15篇以上。其中专著《罗曼·罗兰传》和国家级论文《论荷尔德林对尼采早期思想的影响》均获中国比较文学教学研究会科研成果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