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高中语文高中同步辅导高一同步辅导天妒英才是韩非

天妒英才是韩非

    11-14 22:56:46    浏览次数: 721次    栏目:高一同步辅导

标签:高一同步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天妒英才是韩非,

  新郑市地方志办公室主编刘文学说,韩非去秦国,名义上还是作为韩国的使者去的,在呈给秦王的国书里有韩非的《存韩》篇,言辞恳切地劝说秦王“存韩”而先伐赵国。韩非说,韩国侍奉秦国30多年,出外像人们常用的“臂衣”和“车维”一样捍卫秦国;入内像人们常坐的席子和垫子一样侍奉秦国。秦王只要打下了赵、楚、魏等国,发一纸命令就可以使韩国归顺。秦王看罢,犹豫不决。这时,秦国重卿李斯和姚贾来见。官至廷尉的李斯少年时与韩非一起师从荀子,知道他比自己有才华,两人学的都是刑名法术,秦王自然要挑好的用。李斯为保自己,对秦王说:“韩非乃韩国贵族子弟,而今大王想统一天下,按照人之常情,他终究要为韩国效命而不是秦国。而且如果大王不用他,把他放回韩国,无异于放虎归山,不如以罪加之杀掉他。”秦王联想起曾经破获的水工间谍案,觉得韩国卧底确实可怕,不可不防,便将韩非幽禁起来。

 

  李斯这一番话被太史公记了个正着,成为中国历史上忌贤妒能的典型。已害得韩非下狱的李斯并未作罢,带了包毒药去探监,细陈秦国监狱各种毒刑之厉害与秦王不信任韩非之坚决。可怜韩非一介书生,苦无机会辩解,又哪里知道昔日同窗的所作所为。他接过毒药,一饮而尽。

 

  按照这种说法,韩非是因为建议先伐赵而给了被李斯故意曲解的机会,最后见疑于秦王的。在后人所著的历史演义中,也有作者认为,秦王在先伐赵还是先伐韩的问题上早已有了主意,他一直念念不忘年少时在赵国所受的耻辱,大规模伐赵的战争一直不断,因此,纯粹是李斯的陷害将韩非置于死地。《史记》载,韩非下狱后,“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老子韩非列传第三》中录有韩非所写《说难》全文,虽以“游说之难”为题,却通篇畅谈游说君王的技巧和学问,论证有力。司马迁由此感叹,可怜韩非如此精通游说技巧,却也难逃“游说君王之祸”。

 

  他是荀子最得意的弟子

 

  韩非死了,他的学问却没有失传,即便没有如李斯般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单靠一本《韩非子》,法家殿堂里的最高席位也是他的。翻看这本书,里面的主要篇章如《孤愤》、《五蠹》,都是他年轻时所写,在注重舌辨的百家争鸣时代,年轻气盛的韩国公子为何不效仿张仪、苏秦纵横驰骋六国,而选择了著书这种沉闷的方式?他集大成的法家思想又是从哪里学来的呢?

 

  新郑市地方志办公室主编刘文学说,韩非从小就与其他贵族子弟不太一样,一是聪明好学,二是性格内向,患有严重的口吃症。前者换来的渊博知识和独到见解,却要被后者憋在腹中,不能在人前侃侃而谈,上天一开始就跟韩非开了个玩笑。但求知若渴的韩非并未放弃,青年时代,他放弃舒适的贵族生活,背上行囊到楚国的上蔡拜荀子为师。在战国末年,这位活了87岁的长寿翁一直是列国中最为德高望重的大学问家,韩非跟着他读书、作文、辩论,思想和文笔都大为进步。

 

  其时,李斯也是荀子的学生,并且与韩非结下了不错的友谊。刘文学介绍说,李斯老家就在上蔡,也很有才华,荀子有很多学生,最出色的就是他们俩。李斯说起话来滔滔不绝,很能舌辩;韩非嘴上不行,写文章却是气势雄伟、情文并茂。相比而言,韩非之文深刻锐利的洞察力、势如破竹的说服力以及缜密的结构、挥洒的修辞、激越的情感更为老师荀子所欣赏,李斯也承认,韩非才华在己之上。

 

  有意思的是,韩非和李斯可以说一个是法家学派的最高理论家,一个是推行法家思想的实践家,而老师荀子却是先秦儒家学派的最后一个“里程碑”。讲究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是怎么孕育出严刑重罚与“惨礉少恩(恐怖刻薄)”的法家的呢?有学者认为,战国末年的儒家思想与孔孟时代已不一样,带有根本性的变化就是荀子开始认为的人性本恶。这一点也成为韩非全部学说的逻辑起点,简单地讲,要阻止人性恶作乱,就要用尽严刑酷律等各种手段。韩非还学习了法家几位前辈的思想,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与慎到的“势”三者结合,既讲究法律制定和赏罚的执行,又讲究对官吏的选拔任用、监督考核,还注重保持和运用国君的权势地位,从而脱出儒家,成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学习期满后,韩非就回到了新郑。据说此时的他还没有闭门著书立说的打算,看到祖国日益衰落,他多次上书韩桓惠王和继任者韩王安,要求废除任人惟亲的人治,推行法治,有几次甚至是哭谏,但昏庸的韩王始终都无动于衷。韩非一怒之下,转而著书立说,《韩非子》中55篇文章除少量系后人伪作,大部分都是韩非所著。



www.deyou8.com
 

  他著就东方的“伊索寓言”?

 

  如果将先秦诸子的著作译成白话文作比较,《韩非子》一定最受普通读者欢迎。抛却韩非气势磅礴的文风与丝丝入扣的逻辑,单是说理的过程中掺入的大量生动翔实的故事就非常吸引人。据后人统计,韩非著作中的寓言故事有323则之多,不少经典篇章都演绎成为后世常用的成语。

 

  韩非出身韩国贵族,深知官场腐败。他想在官吏中倡导廉洁之风,就在《喻老》篇中树立了这样一个榜样:宋国有个人偶然得到一块玉,想献给宋国的大臣子罕,却被拒绝了。献宝人说:“这可是宝贝呀。”子罕说:“你把这块玉看作珍宝,而我把不接受别人的珍宝看作自己的珍宝。如果我接受了你的玉,那么你的珍宝和我的珍宝都没有了。”从此以后,人们就将“子罕辞宝”作为典故流传下来。

 

  韩非一生都在钻研如何废止人治,推行法治,但他的思想在韩国却不被重视。《和氏》一文就是他对自己不幸经历和主上不能慧眼识才的映射:楚国有个叫卞和的人,在山中凿到一块玉,未雕琢而献给厉王。厉王叫玉工来鉴别,玉工说这是一块普通的石头,厉王就以欺君之罪砍掉了卞和的左脚。后来武王即位,卞和再次献玉,武王命人鉴别,又说这是块石头,卞和的右脚因此被砍去。当文王即位时,卞和不再献玉,他抱着这块“石头”在荆山下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哭干了流出血来。文王派人去问,卞和说,我不是为失足而悲痛,我悲痛的是有人把宝玉当作石头,把忠心耿耿的人叫做骗子,这是最让人伤心的呀!文王命人将璞玉剥开,果是一块至纯美玉,遂命名为“和氏璧”。

 

  除此之外,韩非在《说林》中作“老马识途”说明经验之功用,在《五蠹》中又以“守株待兔”反对固守经验;在《外储说左上》中,他用“买椟还珠”辛辣讽刺郑国的形式主义者,又将韩国宫廷因循守旧的做派讽喻为“郑人买履”;另外还有扁鹊治病、滥竽充数、宋人疑邻、画鬼最易、击鼓戏民、鲁人搬迁、心不在马、曾子杀猪、自相矛盾、螳螂捕蝉,等等,这些寓言充满哲理,发人深思,不可不谓作者构思之精妙,用心之良苦。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天妒英才是韩非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