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小学语文课堂艺术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04-22 02:01:04    浏览次数: 530次    栏目:课堂艺术

标签:课堂艺术资料大全,http://www.deyou8.com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苏联教学家马卡连柯说:“教育是最辩证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但到底什么才是教学艺术?当今教坛上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一定法。我曾看到这么一句话:“教学艺术乃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
  
  在当今如火如荼的课改过程中,我们的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大力提倡研究性的学习,这为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把握好课堂教学便成了重中之重。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只有重视教学艺术,以更好的教学方式把知识更快更好地传授给学生。教材不仅是“教本”,更是学生的“学本”,我们要在课堂中充分地利用好教材。当然,教学不能只是课程教材的传递,更要重视情感的交流,智慧的冲撞,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还要注重技能的训法,方法的掌握,情感的培养,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我们要讲究课堂教学艺术,把学到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充分地发挥出来。以下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感受。
  
  一、教学程序顺逆有道
  
  “顺”是按课文顺序安排教学顺序,逐段讲读课文,如:在讲解《音乐之都维也纳》时,课文主要讲了四方面:一是:维也纳是古典音乐的摇篮;二是:维也纳的建筑物上到处是有音乐的标志;三是:人们的生活一天也离不开音乐;四是讲了两个有代表性的音乐场所国家歌剧院和音乐之友协会大厦。前三者是并列关系,因此教学时我采用了逐段讲解的方法。
  
  “逆”是不按顺序,而是从文章的结尾段导入,因为一般结尾段在文中会起总结、点题的作用,让学生从“点”到“面”,然后引入正文,也可以从重点段教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如:在讲解《梦圆飞天》,我便可以从课文的最后一节引入,“中国人民千年的飞天梦在今朝终于可以实现了”,“飞天梦”是指什么?“今朝”又是什么时候?在谁的带领下?又是怎么样实现的?然后在按顺序教学。在教学中做到顺中有逆,逆中有顺,这应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阅读基础而确定的,“顺”、“逆”有道,对学生理解课文是很有帮助的。
  
  二、教学方法巧拙结合
  
  “拙”,这里指的是遵循常规,采用常规的教学方法。教学时守拙,就是要遵循大纲提出的基本教法;“巧”指不循常规,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教学中“用巧”,要符合教育学和心理学原则。在教学中,我们既要遵循常规,又要突破常规,两者结合运用,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围绕重点部分读思议是突出教学重点的常规教法,这是“拙”;把重点的突破渗透到预习或专门性的练习中,这是“巧”。抒情性浓的课文,读读议议是“拙”,以读带讲是“巧”;意境优美的课文,引导学生把对课文的理解用语言表达出来,是“拙”;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情境,是“巧”。常识性课文的教学,引导学生从部分到整体,逐一概括出常识性知识要点,是“拙”;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参照阅读,加深对常识性知识的理解,是“巧”。教中应根据课文特点,确定是守拙还是用巧,以求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内容疏密有致
  
  古人在论及中国画的构图技巧时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它的意思是说:在国画中留下的空白,可以用来跑马,而用墨多的地方,连风也吹不过去。语文教学也应讲究“疏”与“密”的技巧。对非重点的内容,学生自己可以学得懂的内容,我便放手让他们自己学,或者以读带讲,一笔带过,这是教学上的粗线条。然而,对于文中的重点、难点内容,则必须浓墨重彩,仔细地多讲一些。在教学中,更要讲究“疏中有密”、“密中有疏”、“疏密有致”。例如:我在教学《早》一文中,便注意“疏”、“密”结合。“三味书屋在什么地方?里面的摆设又是什么样的?”学生只需要仔细地读几遍课文,自己动手画画就能很快找到答案,不需要我费太多口舌,学生就能知道,这便是教学中的“疏”。而文中的重点:写鲁迅先生为什么还要写书屋后面的梅花,“东风每一枝“是什么意思?这就需要我重点讲解,于是,我结合前文所说的“鲁迅先生在书桌上刻下‘早’字从此时时早,事事早”、以及出示当时鲁迅先生不屈服于黑暗势力的事迹,把课内课外结合起来,学生很快知道:鲁迅先生就像梅花一样,在最寒冷的时候开放,具有冰清玉洁,傲雪凌霜的品格,在此我花费了比较长的时间讲解课文。这就是教学中的“密”。“疏”与“密”的结合,学生就能更好地读懂课文。
  
  四、教学形态动静搭配
  
  教学中的“动”是指讲解、朗读、讨论、操作,是“有声有行”的教学;“静”是指学生的默读、观察、思考、想象,是无声世界。教学中的“动”,活跃了课堂气氛,能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静”则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深入。在课改的今天,课堂中以学生为主,多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自主学习,整堂课中,让学生读读议议,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如在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一课,我想让学生对爱因斯坦这个人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预习的基础上我抛给学生一个问题“你认为爱因斯坦先生是一个怎么的人?”于是学生们“炸开了锅”通过读课文和结合课外资料,他们给的答案虽五花八门却也是头头是道。有的认为爱因斯坦很伟大,有的认为爱因斯坦很平凡,有的认为爱因斯坦是一个很邋遢的人等等。接着我让他们再用心读书,想一想爱因斯坦为什么邋遢,他的时间都用来干什么了?这时学生就需要“静”,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把问题想得更透彻些。经过我的点拨之后,他们明白了爱因斯坦把所有的时间都用来做科学研究,从而忽略了生活上的细节。这样动静结合的教学形态既使学生思维活跃,又避免学习疲劳。因此,在教学中也要注意“动”、“静”合理搭配,应当考虑年级的特点,课文的特点,这样便能更好地教学,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教学风格情理相融
  
  在教学风格中,有的擅长于“情”,善于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爱学、乐学;有的擅长于“理”,通过符合逻辑性的教学程序的安排和有很强逻辑性的讲述,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学会学习。据心理学研究,上述两种风格都可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教学《爱如茉莉》这一课,我就是让学生充分地读,边读边从细节感悟爸爸妈妈那如茉莉般纯洁美好的爱,再配上轻柔的音乐让学生说说自己父母表达爱的细节。在我的煽情鼓动下,学生们深情地说出有关爸爸妈妈的,有关自己的故事,使气氛极为融洽。都表示愿为自己身边的人多付出一份爱,我想这样教学效果就达到了。学生的学习有两个心理系统在起作用:一是动力系统,如兴趣、情感、动机,一是认识系统在起作用,如观察、记忆、思维、想象。擅于煽情的,促使学生动力系统起作用;长于说理的,则促使学生认知系统起作用。在教学中,应力求把两者结合起来,形成混合性的风格。擅于“煽情”的要学习有条理的讲述,靠逻辑的力量提高教学效率;擅于“说理”的要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爱学、乐学。
  
  教学艺术,美在和谐。在课堂教学中,我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能技巧,使语文课堂处在协调、适中、完美的状态中,使学生在和谐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