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素质教育形势下的语文课外活动,
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人才需求日益迫切,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教育界,发生了传统的应试教育和新兴的素质教育之间的争论。前一种观点认为:衡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学校办得好坏的最重要尺度还是每年的“中考”、“高考”。而素质教育要求全体学生不论其升学与否,都要具备较好的全面素质基础,即不但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科学知识的基础,还必须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体育、美育和劳动素质基础,只有具备较高的全面素质基础的学生,升学以后才有继续深造和发展厚实的潜能,所以开展不开展素质教育,不是一个升学不升学的问题,而是一个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去升学和就业的问题,是一个要造就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上海市特级教师顾泠沅在论及两者关系时提出“少些概念争论,加强实践探索”的口号,他还强调当前教改的重心要从宏观层面下移到教材、教学方法等微观层面,解决好教学效率、师生关系和教学过程等问题。(《中国教育报》 1997 3 27 )
本文试从语文课外活动入手,探索素质教育形势下怎样开展语文课外活动。
一 语文课外活动及其地位
一般来说,语文课外活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课外语文学习活动,具有目的性,在时间上表现为某个特定的具体的过程;另一种课外其他语文活动,指日常性的,社会性的语言文字运用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 教育卷1985年版》 第210页上说:“课外活动(extra-curricular activites)指:学校在各科教学大纲以外,对学生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它是班级教育的必要补充,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组织和吸引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和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才能和特长,为进一步学习和选择职业创造有利条件。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课外活动不是课内的延续,不能以补课和布置各科作业代替和排除课外活动,要让学生头脑并用,在实践中运用已有知识,并借以巩固和补充课内所学的知识、、、、、、”
笔者认为,对语文课外活动认识应是这样:语文课外活动是指在语文课堂教学之外,由教师或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各类语文学习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获取教科书以外的知识,发挥特长,发展才能。语文课外活动不仅仅是课内语文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它在整个语文教育教学活动中有着举足轻重的无法为课堂教学所替代的独立的教育活动,语文课外活动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在历年公布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中均有明确的规定:
1949年《中学语文课程标准草稿》提出:“要养成阅读习惯,课外阅读的鼓励与指导必须配合教材随时进行。换句话说,课外书也该作为一项教材。”
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提出:“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一方面要让学生精读课文,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只读课本,不广泛涉猎,总是不够的。因此,必须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1986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更为强调语文课外活动,指出:“语文课外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指导。”
二 语文课外活动创造性特点及心理学基础
1 实践性
波兰教育家奥根在《教学过程》及《思维教学观》中指出:“以感觉、悟性为基础的认识,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展开,这些因素无论缺少哪一个,教师往往只能招致失败。如果忽略了向学生提供得到生动的直观机会的特定作业方法(远足、直观教具的收集、绘画、幻灯、实验、观察),教师尽是以语言的抽象方式进行教学,教学就会令人生厌。”在这种情形下,记忆力代替了思维力,而这种记忆力是通过机械地背诵教科书的词句,人为地培养起来的。学生受到的教育只停留于观察事实,他要在发展自己思考力上不断得到锻炼。教师要给学生以实践活动的机会,运用所学的知识。并且直接获得的知识,学生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努力,而这种知识对于学生来说是比较生动持续的,间接获得的知识,时间和努力要花费得少得多,但缺乏持续性。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掌握更为牢固的知识,发展多样的思维。
实践性反应了人们的认识规律,符合语文课外活动的特点。语文课外活动要积极制造条件,为学生提供广泛地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语文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主要区别,除传授知识的形式不同外,学生掌握知识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课堂教学侧重知识的传授,而语文课外活动侧重于技能技巧的训练和实际能力的培养。通过语文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广泛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增长知识,锻炼才干,而且对促进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也是十分重要的。
2 开放性
现代化教育需要培养的是适应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适应当今瞬息万变局势的人才。语文课外活动具有开放性,既指对全体学生,也指语文课外活动和其他学科有交叉关系。
开展丰富多采的课外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充分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有一种错误观点,认为只有功课好的学生才有资格参加课外活动,功课差的学生不能参加课外活动,以免影响他们的课内学习,这种观点与教育规律是抵背的。限制功课不好的学生参加课外活动,不仅不能使学生进步,反而会使学生更加厌恶学习。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复杂活动,它既受教师教的影响,也受学生学的影响,既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又受主观心理因素的影响。仅就学生的心理因素而言,潘薮指出:“任何知识的学习过程,都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其中有一类是有关学习积极性的,如注意、情感、情绪、意志等”这一类“对认识过程及其效果有很大影响。”这里指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语文课外活动,正是以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为重要目的。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阅读看作是“开发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智力的有效手段”所谓学习困难,就是学生对教材的领会、理解和记忆有困难,他们往往是一份学习材料还没有理解,另一份学习材料来了,好不容易把前一份内容记熟了,而后一份却忘记了。在这种情况下,一般教师的做法不让这些学生参加课外活动,让他们用更多的时间去学习或复习教材,教师认为既然这些学生连课内的内容还掌握不好,哪有精力去学习课外的东西,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种限制参加课外活动的方法不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学习上困难越大的学生,越应参加课外活动,学习困难的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和阅读课外书籍越多,智力的的可能性会越大。开展课外活动,第一层次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活动,如课外阅读和练笔等等,第二层次是发挥特长的个别活动,这样帮助学生由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通过语文课外活动,锻炼学生基本的语文能力,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要锻炼更高的语文能力。
语文学科的基础工具性,使语文课堂教学的教科书及语文课外活动的材料,都包含着各类学科的知识。另一方面,各学科的教材,都是以说明、记叙、议论等常用的表达方式写成,要理解这些教材,乃至完成各课作业练习、试验报告,都要求学生具有较丰富的语文知识和较强的理解表达能力。语文课外活动广泛地跟各门学科结合,既调动了各方的积极因素提高了学习语文的效率,也充实了课外语文教育的内容,促使学生语文能力全面发展。
3自主性
在语文课外活动中,自主性最突出地表现在学生兴趣上的差异。学生的兴趣所指向的对象是各不相同的,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有的学生喜欢阅读艺术作品,有的喜欢看电影和戏剧,有的喜欢写诗歌散文,有的喜欢辩论、朗诵、演讲,当然也有兴趣基本比较平均,即表现不出任何突出兴趣倾向的学生,他们往往对活动类型抱有选择态度。
在语文活动过程中,应确立学生在课外活动中的自主地位,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商量规划,自己去组织实施,自己去动脑筋动手独立完成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能力,增强学生自我发展意识。学生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摆脱了课堂教学中很容易滋长的依赖心理,自己独立阅读书刊,寻找资料,编写出版刊物,排练、演出戏剧,访问各行各业先进人物。正如霍姆林斯基所说,学生在这种实践中,会“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教师如过多的具体要求,过多的检查督促,管得过细过死,不利于课外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