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怎样引领学生阅读句子

怎样引领学生阅读句子

    11-14 22:56:46    浏览次数: 194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怎样引领学生阅读句子,

文本阅读如何有效地进行?它有没有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抓手?我想,不妨试一试引领学生对文本句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我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文章是由句子组成的,语文文本中一些重要的句子(包括句群)是整篇文章的教学重点,有时也是教学的难点。这些句子或寓意深刻,或隐含复杂信息,或语义理解多元,或句子结构值得推敲……理解这些句子也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它不但可以启迪学生的思维,还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意蕴,把握作者的情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为什么用句子比较阅读的方法呢?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比较是一切理想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了解世界上的一切。”比较是人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形式,是人们认识鉴别事物的一种方法,它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揭示事物的相互关系和差别。概括起来说,“比较”有两层意思,一是“比”,即将两种事物和材料放在一起;二是“较”,它有“相竞”、“比照”之意。通过比较,求同存异,鉴别选择。
    比较阅读的形式是丰富灵活的。大则可以是文章和文章之间的比较阅读,题材体裁、艺术风格、艺术形象等均可,小则是文章某一句子的理解性比较,主要是变换式的比较分析。比较句子的阅读方法是细读文本的一种重要方法,目的是通过对句子的比较阅读,让学生揣摩不同句子的表达效果,从而解决对重难点句子的理解。这是学生语文思维活动的一种自觉训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力、鉴别力和创造力,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下面笔者就具体谈一谈阅读教学中句子比较阅读的几种常用方法。
    一、改变句式或句型的比较
    从用途或语气上讲,常用的有陈述句、祈使句、感叹句和疑问句。从结构上来讲,常指的是单句和复句,单句又有主谓句和非主谓句之分,诸如“把”字句、“被”字句,肯定句、否定句等等,复句又有并列、转折、因果、假设、条件、选择等关系。教学《好嘴杨巴》,如果我们想让学生彻彻底底地认识“好嘴”好在什么地方,不进行句式或句型的比较阅读,学生就读不明白。比较了,我们才知道杨巴的嘴是多么地会说。例如我们可以将“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中堂大人不爱吃压碎的芝麻,惹恼了大人”改成下面的句子进行比较阅读:
    改成疑问句:中堂大人息怒!小人不知道哪里做得不好惹恼了大人?
    改成肯定句:中堂大人息怒!那上面不是脏东西,是压碎的芝麻。你不爱吃就别吃。
    通过比较,学生明白,其实杨巴自己最清楚什么地方惹恼了中堂大人,若用疑问句来回答,则显出杨巴的无知,回答模糊,也解决不了问题,中堂大人不会息怒。若用肯定句来回答,直接指出中堂大人的错误判断,中堂大人下不了台,后果不堪设想。杨巴的回答将责任全部揽到自己的身上,既陈述了事实,又不失李鸿章的面子,这张嘴“好”极了。
    二、变换或增删词语比较
    不同的词语表达不同的意蕴,同一个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所体现出来的情味也不同。为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用词的精妙,强化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通过变换词语或者增删词语来比较阅读句子、理解句子,效果卓著。
    教学王鼎钧的《那树》,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夜晚,树下有更黑的黑暗;于是那树,那沉默的树,暗中伸展它的根,加大它所能荫庇的土地,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以及“这世界上还有别的东西,别的东西延伸得更快,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所有原来在地面上自然生长的东西都被铲除,被连根拔起”句子的深意,我们可以抓住几组数量词的重叠和单一的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一里一里铺过来”“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写“铺”、“架”的速度之快,而“一厘米一厘米”又写出树的“荫庇”速度之缓,两相对照,学生就可以读出自然界的生命生长发展极为缓慢,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的生灵在人类文明的开发面前,显得如此脆弱,这是宇宙生命中多么不和谐的音符。
    教学《湖心亭看雪》,如果我们将“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中的量词加以置换,变成“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叶,舟中人两三个而已”,让学生品味,学生就会明白,原文中的量词“痕”、“点”、“芥”、“粒”一个小似一个,它不仅表明了作者观景视线的移动、景物的的变化,更准确地描绘出一叶小舟在雪夜之下的湖中徐徐缓行,创造了一种似有若无、迷离恍惚的境界,巧妙地写出作者之“痴”。
    三、变换语序比较
    语序是汉语言造句的一种主要的语法手段,不同的语序,词语或者句子的含义可能就大相径庭。教学中,采用这种方式来对句子进行比较阅读,往往会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
    教学朱自清的《春》,如果我们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改成“嫩嫩的、绿绿的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让学生去比较阅读,学生就会明白,原文是强调“嫩嫩的,绿绿的”,强调的是春天刚刚来临时小草质地的“嫩”和颜色的“绿”;如果我们将“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改成“遍地的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让学生比较阅读,学生也会明白,原句是铺衍春天一来,野花开得繁盛热闹的情形;如果我们将“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语序改动成“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白的像雪,粉的像霞,红的像火”,学生一比较就会发现,改动语序的句子描写顺序混乱,表意杂乱无章。比较中,学生就明白作文不仅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序有理。
    四、变换标点比较
    标点符号在汉语言运用中非常重要,它不仅用来表示句子的停顿和语气,更重要的是它具有表意的功能。标点符号在句子中的位置不同,表情达意迥然有异。
    教学《湖心亭看雪》,如果我们将“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中的“与”变成顿号,原句就成了“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这样的表达效果与原句究竟有什么不同?学生比较揣摩,就会明白改句用顿号不如原句用“与”字关联,“与”字在表现语气上更连贯,更简明,把天、云、山、水四个景物融为一体,恰好营造出了“雾凇沆砀”、“上下一白”的画面之美,勾勒出了西湖雪夜模糊而稍显完整的轮廓和整体的画意变幻之美,有一种连绵的美和空间变换的意境美。这是白描手法运用的极致,表现了西湖之雪夜景致的独特、美丽、静谧,这正好同“我”此时的心情相吻合!
    五、变换人称或陈述对象比较
    人称是通过一定的语法形式表示行为动作是属于谁的。第一人称一般用来指称说话人一方;第二人称一般用来指称听话人一方;而第三人称一般用来指说话双方之外的第三方,还可以称代事物。使用不同的人称有不同的作用:第一人称叙述是增加叙述事件的真实性,读者认为这是作者亲历之事;第二人称叙述在于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好像作者和读者娓娓谈话,亲切感油然而生;第三人称叙述在于它的客观性、公正性,作者是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来叙述。句子的人称不同,语意情感有别。
    教学牛汉的《华南虎》,如果我们将“哦,老虎,笼中的老虎,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还是想用尾巴鞭打那些可怜而可笑的观众?”这一诗节中的“你”改为“它”,来让学生比较朗读,在朗读中,学生就会悟出这样的道理:运用第二人称,作者就是让我们走进华南虎的内心世界,直接与华南虎进行心灵的交流、灵魂的碰撞。这样其实就是走进作者苦难的心灵世界,感受作者的人格和尊严。
    教学《好嘴杨巴》时,有这么一个句子较难理解。这句话是:到了需要逢场作戏、八面玲珑、看风使舵、左右逢源的时候,就更指望杨巴这张好嘴了。这句话的陈述对象是杨巴,如果我们学生不知道这句话到底是褒扬还是贬抑,抑或褒贬参半,我们就把这句话的陈述对象换成中堂大人李鸿章试试。中堂大人面对纷繁复杂的官场,总是逢场作戏,遇事八面玲珑,精于见风使舵。因此在晚清官场沉浮瞬息万变的黑暗现实中,中堂大人总能左右逢源,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这样的话我们就明白,作者的这些贬义词表面是写杨巴,其实是在折射李鸿章。杨巴的这些本事其实是在中堂大人下面生存所表现出的一种世故圆滑的“生存智慧”。文章贬词褒用,是在赞美杨巴的那张“好嘴”。
    句子的比较阅读其实是文本细读的一个抓手,是把语文教得像语文的一个载体,也是提升学生语言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怎样引领学生阅读句子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