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悲与痛:生逢乱世的人间离情--鲁迅的药文本解读(人教版高二必修)

悲与痛:生逢乱世的人间离情--鲁迅的药文本解读(人教版高二必修)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366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悲与痛:生逢乱世的人间离情--鲁迅的药文本解读(人教版高二必修),

 个人信息:
 姓名:李俊英             单位:山西省长治市六中
 邮编:046000             联系电话:0355—3867280   13834798128
 邮箱:diandian1910@126.com
 
悲与痛:生逢乱世的人间离情
                ----鲁迅的《药》文本解读
学习准备:
1、谈谈你所知道的鲁迅?
   (知人论世,联系所学过的篇目,了解鲁迅为文之风以及鲁迅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文学地位。)
2、观看历史影片《秋瑾》,体会影片寄寓的情感,并联系本文,说说与本文之间的联系异同。
    (这部影片写的是20世纪初辛亥革命前后,资产阶段革命者从事的革命活动及其结果的故事,情节动人,结局令人悲痛.中国资产阶级革命者虽然进行过无数次的武装革命,但由于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使广大民众在思想上麻木、愚昧、不觉醒,民主革命得不到响应,革命总是陷于失败。“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寂寞里奔驰的勇士,使他们不惮于前驱。”(《呐喊》自序) 秋瑾烈士的被害,使鲁迅更感到“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的必要,鲁迅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创作了《药》。 联系本文故事发生的背景和进程,可以点燃学生的共鸣情绪,唤醒学生体验那个时代沉重的悲情,为分析理解本文的主旨积蓄情势。)
3、现代学者李泽厚在《李泽厚论鲁迅》中说:“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只有他才是真正深刻的。他在发掘古典传统和现代心灵的惊人深度上,几乎前无古人,后少来者。他深沉敏锐的思想充满了强烈的爱憎情感和哲理的深意,他的作品具有强大长久的生命力。”那么在本文中最能触动你的是什么?鲁迅先生想借此表达些什么?  
    (品读文章的起点是对文章情节的梳理,不了解文章的情节,不体味文章的细节,就无法理解文章蕴含着的深沉的情感,就无法把握文章沉重的悲凉。这个问题的设计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熟悉文本内容,关注文本细节,深入探究文本的深邃的内涵。第二个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鲁迅作品的深层性问题、剖析国民的劣根性等,由于学生的阅读层面以及生活体验的不同,这个 问题的答案是开放性的,不是唯一的,这里要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解读,尊重他们的阅读感受。)

建构整合:
一、 探究小说情节精巧的构思和别致的结构
1、奇特的治病药:老栓夫妇为了给小栓治病,举家所蓄换回了一服奇特的药,那药是什么?如何而来?这服药贯穿了小说全篇,小说如何以“药”为线索布局谋篇的? 
    【明确】①给小栓治病的药是人血馒头,是蘸满革命烈士夏瑜之血的馒头;②“药”是老栓用血汗钱从康大叔手中高额换来的。③小说以“药”为线索,按“买药—吃药—谈药—药无效(上坟)”布局谋篇,形成了小说严谨的结构(给各部分加小标题,理清小说“明线”结构)。 
2、 奇“药”无效:人血馒头能否治病? 
【明确】回答当然是否定的,小说采用了两种方式回答。一是小说的进展中小栓不断地咳嗽,在服药之后,“咳嗽”也愈加严重,这说明治痨病的特效药也无效,小栓徘徊在死亡的边缘之上。二是小说结局华大妈给小栓上坟,说明小栓最后还是病死。
3、 奇“药”根治痨病无效,而这“药”深层次的意义---像革命烈士夏瑜的革命能否医治旧中国的痼疾呢?夏瑜本身的命运又如何?
【明确】不能,夏瑜等革命者的行动不能救国,而且他的死也不能唤醒民众的愚昧和麻木。夏瑜被杀—夏血被吃—茶馆被谈—坟场被祭(理清小说的暗线结构)
4、有人常把题目比作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寓意深刻的题目能够很好地暗示文章的主旨,能够紧凑地连接文章的情节,那么本文的题目“药”有哪些意义和作用?
【明确】意义:A、人血馒头是迷信的产物,它不能治病,这是一剂无效的痨病药。B、革命者夏瑜式的奋斗和牺牲也不是疗救中国的良药,这是一场无效的“革命药”。C、“病态”的社会要什么“药”才有“疗救”的希望呢?民众是愚昧的、痛苦的,革命者是悲哀的、寂寞的,革命要想成功,社会想要走出阴霾,必须密切的联系群众,唤醒群众,发动群众,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作用:小说的名字是“药”,发人深省、令人深思,它不仅仅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而且连结了华、夏两家的故事,巧妙地搭建起一座桥梁,用明暗双线结构的方式来组织材料,从愚昧落后的群众和无谓牺牲的革命者两个侧面来表现主题。明暗线的双线结构成为本文的结构特点。
5、思考探究:本文如果不用明线和暗线相互交织的方法来安排情节,可不可以?明暗两条线索能否调换?或者用单线或两条都用明线?谈谈你的想法。
【明确】都不合适,A.用单线有两种情况,一是只写华家的遭遇,这虽然也能构成小说,但主题难以深入开掘,恐怕无法超越“反迷信”“反愚昧”的高度;二是只写真家的悲剧,并把暗线变为明线,这当然也能构成小说,但主题难以深化或有可能使主题散而不集中。况且鲁迅写小说的时代,旧民主主义革命者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一味对他们进行歌颂已不再符合历史的需要了。 
    B.如果小说都用两条明线展开,那么时空难以处理,情节容易零散而不集中,从而导致头绪紊乱。 
    C.这篇小说用明暗线索展开情节,不仅头绪清楚,而且开掘出了深刻的主题。这个主题的深刻在于,把家庭悲剧跟重大社会问题紧紧联系起来,使人们不仅深刻认识到“病态”社会的不幸人们“不幸”在哪里,而且激起人们去思索如何“疗救”这个病态的社会。
一、 分析人物形象沉痛的麻木和浓重的悲凉
1、小说是通过情节的发展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而人物形象的性格是通过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心理和别人对他的评价或态度来表现的,还可以通过作者的叙述来表现,在本文中,鲁迅先生为我们刻画了一群形象生动、性格迥异的人物,小说写了哪几个主要人物?按社会关系给他们分类。
  【明确】麻木的群众:华老栓夫妇、夏四奶奶、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
          猖獗的反动阵线:康大叔、红眼睛阿义、夏三爷
          孤独的革命代表:夏瑜
  2、本文着重塑造哪些人物?鲁迅先生对这些人物的态度如何?
     【明确】民众百姓,小说通过正面描写了一群愚昧麻木的国民。
A、华老栓是民众的典型代表,他生活艰辛、地位低下,他勤劳善良、胆小愚昧,倾其所有买回沾满革命者鲜血馒头想治愈儿子的痨病,结果希望破灭。他的悲剧贯穿小说的始终。让我们看到作者既同情他的不幸,又批判他的麻木落后,可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来概括。 鲁迅先生“活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就是要“引起疗救的注意”。
B、一群麻木的“看客”,例如本文“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的时候 就已等候多时的看客,“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这段带有讽刺意味的描写,活画出看客们的无聊,他们只知道看热闹,以鉴赏他人的痛苦作为一种享受,这种畸形心态正表现了他们的精神麻木、愚昧、冷漠、空虚无聊。
(“看客”心态被鲁迅先生在其他作品中也反复渲染,因为它深刻地揭示了一种冷漠的社会心理氛围,一种缺乏人性关怀的集体意识。对于国民性中这种缺少对生命的尊重、少同情、多隔膜的畸形的社会现象,鲁迅先生是何等地深恶痛绝! 在他看来,麻木的人们隔岸观火,玩味、欣赏别人的苦难,是如同看戏,而只会看戏、做戏的民族是可悲的。鲁迅就是这样,以他博大而深沉的忧患意识以及对本民族的爱,沉痛地向我们展示了我们民族的痼疾。他深深地知道:只有深挖出病根,才能开出有效的“药方”,才能促进人的解放,从而最终促进民族的全面解放!)
3、革命者夏瑜没有正面出场,小说通过侧面描写塑造了一个忧国忘家、至死奋斗的英雄形象,那么,鲁迅先生对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明确】夏瑜在本文中是一个令人感动的正面人物,从他身上,鲁迅先生表现的不是他的英勇精神的颂扬,而是对他命运浓重悲凉的慨叹。作为一个有着济世救民理想的革命者,被族人告发,被狱卒毒打,被民众闲谈,就是他的母亲也不理解他为之牺牲的革命大业,这样的革命者可见是多么的寂寞悲哀。

[1] [2]  下一页

悲与痛:生逢乱世的人间离情--鲁迅的药文本解读(人教版高二必修)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