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语文课,你准备好了吗——与2017年的新分配教师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语文课,你准备好了吗——与2017年的新分配教师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03-14 12:40:34    浏览次数: 375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语文课,你准备好了吗——与2017年的新分配教师谈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

新课标的根本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三维目标“是这个理念的支柱,因此,准确、全面地认识三维目标并加以实施是课改成败得失的关键。

(1) 知识和能力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上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把这些诗句背下来这是知识。

可是你知道“白云生处有人家”一句为什么用“生”而不用“深”和“升”吗?“深”描述程度,‘升’重在表现当时的情景,‘生’,有发源之意,寒山之上,‘生“什么呢?山高则有云气,深林蒸腾岚霭,傍晚时候,有人家就会生炊烟,如许云烟交融升腾,当然非“生”莫属。能揣摩并能用语言表达出,你就具备了赏析能力;如果有此在作文中你会用巧动词了,那你的写作能力也就提高了。

这就是知识和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看一道练习题:7+7+7+7+7+7+6=?

第一种解法:逐想项加。方法死,过程长,耗时多,误差几率高,所显示的智能水平最差。

第二种解法:7×6+6=48。方法对头,过程合理,运算方便,误差几率高,所显示的智能水平正常。

第三种解法:7×7-1=48。方法好,过程短,运算快捷,误差极少,所显示的智能水平是好的,且有一定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因为他看到了‘6“后边的第七个”7“,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对象的共同点,迅速解决问题,这类学生潜质较好,将来发展的前途大。

第四种解法:8×6=48。这是最具创造性和想象力的解法,将“6”分解成六个“1”加到前面六个“7”中,这类学生潜质最好,观察问题很全面,能看到事物间的普遍联系。改变事物的本来盲面目,最快、最好地解决问题,求得正确答案。

由此可见,所谓“过程与方法”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通俗地讲,就是要学得聪明一点,灵活一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质量和速度,而这里最关键的是学会选择,选择最好的方法,寻求最佳的过程,达到最理想的效果。

“鱼”是知识,“渔”是方法,“带着知识走向学生”不过是“授人以鱼”;“带着学生走向知识”才是“授人以渔”。对知识渴求的学生,要的不是你知识的金山,而是你点石成金的手指头。中国人一向看重结果,最典型的理论是邓小平的“白猫黑猫”理论,但真正的学问是要看方法的。我县一名普通的老师靠一道题独特的解法而成为清华大学的研究生,最后成为博士后,——方法反映人的思维特质,决定人成材的方向。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材用得好不好首先取决于教材价值定位准不准。

  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解读现有教材?

  一是要大胆鼓励多元(批判性)解读

  归根结蒂,学生学习母语的过程,首先是一个丰富自我精神,培育自我思想,形成自我个性的过程。可以说,学习一个词,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窗,学习一句话,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门,学习一篇文章,就是把人领进一片新天地。所以,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一是要努力做到正确(权威性)解读

  一方面由于课程目标的变化,各种版本的新课标教材都引入了大量的新课文,另一方面由于价值观念的变化,我们对许多传统课文又有了新的解读。如果不能把握时代脉搏,跟上时代步伐,深入了解这些课文的编写意图和价值取向,则有可能被曲解和误读。

危险的多元——《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网络上广为传播的美国老师教《灰姑娘》一文时,对后母这一形象的再定义,更被许多人引为多元解读的一种典范。然而,当外国的《灰姑娘》变成中国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问题就出来了:

师:课文中有三个主要人物——唐僧、孙悟空、白骨精。大家对这个故事都很熟,我们就不多讲情节了。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一下这三个人物的性格特点。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个人物,找找有关的描写内容,想一想,然后说说他(它)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自学,然后讨论。有人说唐僧为人糊涂,是非不分,但能有一颗慈悲之心,总还是难能可贵的,基本可算做一个糊涂的老好人;有人说孙悟空虽然机智勇敢、忠心耿耿,但做事未免莽撞,如果能讲究一点策略也许会减少很多麻烦。)

生:我想评价一下白骨精。就像课文里说的,它诡计多端,残害百姓……(接下去列举了不少文中的内容来加以证明)

生:不过我觉得白骨精也有好的地方,至少它很孝顺嘛。你看,它抓到了唐僧之后就派人去请自己的母亲一起来吃,这不是很有孝心的表现吗?

师:其他同学认为呢?

(许多学生愕然。有人在微微点头)

生:我听了刚才同学说的,觉得也有点道理,有好处时能马上想到母亲,这总是一件好事。

生:不过它请母亲来吃唐僧,却使得母亲也被孙悟空打死了呀。

生:可是它一开始也没想到会这样嘛。它只是想让母亲也能长生不老。所以母亲被孙悟空打死,不是白骨精的错误嘛。它的出发点还是好的。

(学生继续发表意见,教师不做干预,意见趋向于肯定白骨精的“孝心”。)

师:大家说得真好,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也很有启发。是啊,我们从来都是说白骨精怎么怎么坏,可是经过大家的讨论,我们发现,它的身上也有闪光点值得学习呢。

在这个实录中,孩子们表现出来的多元解读、个性解读的意识和能力都令人刮目相看,但是无论如何,“白骨精也值得学习”,这个结论却令人不寒而栗。千变万化,白骨精就是白骨精,吃人本身就是一种残忍。这就要求老师能够凌驾于课堂之上,要有广博的学识,和高屋建瓴的见识。

比如对《落花生》的解读

错位的价值——《落花生》

“你觉得应该做花生那样的人还是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这是现在的《落花生》课堂上必问的一个问题。而学生的表现也总是大同小异——“苹果石榴派”的人数总是要大大超过“花生派”,而且可以驳得对方无招架之力。就像下面这个课例:

师:在我们今天的社会里,你愿意做像花生这样的人,还是像苹果、石榴那样的人呢?请选择花生的坐在左边,另外的坐在右边。

(绝大部分人坐到了右边)

生:做人不能光看外表,要看他是否有用;像花生那样的人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所以做人应该像花生那样。

生:可是现在的社会是竞争的时代,它需要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如果都像花生一样有用却不好看,谁能知道你有才华呢?

生:而且现在大学毕业生都是到公司去应聘工作,如果你外表不好,别人对你的印象就不好,就找不到你合适的工作。有才华也没地方用。

生:花生就像清洁工吧,虽然不好看,但是如果没有清洁工,我们的环境就会变得很糟。

生:还有农民也是并不好看的,但是没有农民种地,吃什么呢?

生:可是除了农民、清洁工,还有很多很重要的职位都需要你比较讲体面才行啊。国家领导人没有体面行吗?公司的董事长、总经理不讲体面行吗?

生:同样两个人,水平差不多,去做同一份工作,人家肯定会选比较讲体面的人嘛。

……

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的确,现在的社会,我们既需要像落花生那样的默默奉献的人,更需要像桃子、石榴、苹果一样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

文章里许地山实在没有说苹果石榴的半点不好,只不过是用它们高挂枝头的形象和花生深藏不露的特性做了一个比较而已,意在说明即便如花生外表并不好看的,但它实实在在,对人有用,这就是做人最需要的一种品格。再说,这只是一种反衬的写作方法,就像歌曲〈〈小草〉〉一样: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棵无人知道的小草。难道花香和树高不好吗?不是,它只是用了一种衬托的写法,突出小草默默无闻的特点而已。

再往深处想,即便真的是在“苹果”和“花生”间选择吧,作为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小学生,选择前者的可能自然会大得多。但是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真正成为“苹果”式的名人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人都将成为“花生”似的、默默无闻然而却承担着社会“脊梁”角色的普通劳动者。如果你最后成了一颗“花生”,就扮演好它应有的社会角色,只要是有用的,就是值得尊敬的——我想如果要谈本文在当代的现实意义,这才是应该引导学生去接受的价值观吧,至少比之“重视外在的包装”如此肤浅世俗的认识,那样的解读更有它值得学生长期琢磨、体味的意义。



(五)你知道新课标的根本理念吗?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