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教育者,带领学生一起修行的人——《大学》的修养次第对当代教育工作者的启示

教育者,带领学生一起修行的人——《大学》的修养次第对当代教育工作者的启示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797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教育者,带领学生一起修行的人——《大学》的修养次第对当代教育工作者的启示,

重庆市巴南区全善学校 冯友余

教育是一项古老而年轻的事业。在古时,教育虽未作为独立的职业存在,但无论中外,都涌现了很多贤圣之流。一切贤圣教化世间,实质上都是以自己获得的先觉,对人群进行教育感化。中国传统的儒学经典《大学》对教化事业提出了从自我修养“明明德”到“亲民”化物,“止于至善”的清晰而严谨的次第,有志于教育研究者,深思于此,当有所得。

当代中国教育,因西方科技文明东来,面临的时空背景与古时迥异,旧的说法与现代人的知见习气已经无法契合,但是新的中华文化还在东西交融中处于未定之天,历史的经验证明,一切外来文化无论如何优秀,都要以本民族传统的文化为根基,相互融合,才能焕发出新一轮的光彩。非常遗憾的是,“五四”时代的文化前辈为挣脱时代迷闷的巨大压力,在打倒旧文化的口号中,泼掉了传统文化的脏水,同时将婴儿——中华文化的精华部分也一并抛弃了。沿习这种观念,再加上政治方面的各种原因,几十年来,我们几乎割断了与传统的联系。当我们发觉丢掉传统,我们就没有了文化的根,打算重拾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却又因文言的难读和文化断层带来的精神隔膜而举步维艰,所以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来作传统文化的整理工作,为文化和教育在新时代的发展培育更为浑厚的先天元气。

笔者是一名普通的基础教育工作者,和大家一样深感古籍艰涩难读。但基于一种巨大的危机感,几年来甚至于有负眼前学子,亏输授知应考的本业,一头扎进了卷轴故纸中,虽然不吝心力,却所获不多。最有感触的是古人对于身心修养的论述,或可给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带来一些启示。以《大学》为例,我们发现古人有一套“止、定、静、安、虑、得”的修养功夫,并且提出自我品德修养是“本”,感化他人,成就事业是“末”,只要“本”的修养成就了,就不必担心感化他人,成就事业的“末”不能成功!领悟《大学》的这种思想,我认为教育要搞好,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反求诸己,薄责于人,身正为范,德高为师,树立一种在教育工作中带领学生一起修行的信念。

一、《大学》的修养次第

(一)原文片断: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二)翻译臆解:

(伟)大学(养)的道(理),首先在(通过修养)明白(光)明德(性),然后才能深入民间做亲民的工作,达到极其圆满的至善境界。(修养的程序如下:)第一重要的是随时保持知(觉)性,止(息)妄念,然后才能内心平定,外在身体、行为有恰当定位(知道什么该做和不该做),得到(心定身平)的效果后,才能有真正宁静(遇变而宠辱不惊,处事而无私无悔)的境界,于是心身都会时常处在“轻(轻快)安(安适)”、清新的状态中,思虑的慧力自然增长,这就是得到明悟“明德”的修养效果了。(通过修养)明白(光)明德(性)和其他的事物一样,有本有末,有开始和结果,如能知道修养过程的先后程序,就算找到了入道之门,定会逐渐进步,最终悟道得道。

古代那些追求明白光明德性又有志于天下太平的人,首先考虑的是让自己所在的国家得到治理;要治理好国家,应先维持家庭家族的平安;要家和,应先修身;而修身,首在保持心正无私;要心正无私,必须诚意;要诚意,须先返察自己这个“能知”之性的本根;致知必须去除物欲的贪执、周遍(广泛了解)万事万物的理性。

去除物欲的贪执、能周遍(广泛了解)万事万物的理性就能返察自己这个“能知” 之性的本根,这样自能意诚,意诚自然心正,心正自然身修,身修自然家齐,家齐然后国家就能得到治理,国家得到治理后自然天下就太平了。

从天子到普通百姓,修养上全都以修身为本(修身为“内明”与“外用”之间的重大关键)。其身不修(本乱),而事功成(末治)的情况是不存在的。忽略了修身这一关键环节(其所厚者薄),花较多的精力在其它的方面(而其所薄者厚),(能够成功)这是从来没有的。这就叫知性的根本,这也是知性最极致的道理。

(三)拈提阐说:

从《大学》中摘出的这段文字,在原文中居于总述的地位。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先提出大人之学,伟大的学养之道首在随时随地保持本性的光明德性(善),这样才有资格深入民间做亲民的工作,最终达到至善的境界。接着提出了“止、定、静、安、虑、得”程序井然的身心修养方式。“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归纳古人自我修养成功而有志于天下的人的经验,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圣外王”思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强调从天子到普通百姓,修养最极致最根本的道理都是以修身为基础,修身成功了,事业功勋的建立就容易了。反过来,不修身而想完成事业功勋,因本末倒置,就没有成功的可能。

观察现实人生,汲汲于成败,戚戚于得失者如过江之鲫。注重德行修养,先充实自己,再求外有建树的人,实在不多。于是,利益之前,不择手段,即便是以教化人心为事业的知识分子,文凭造假,论文抄袭等学术腐化现象也见怪不怪,用《大学》这面镜子一照,岂不是本末倒置的毛病不言自明吗?然后以如此境界而求能有益于教育教化,纵学生不知为师者之所行,老师就算有身教、有言教也未必能诚其意而正其心,要想教育成功不是和缘木而求鱼、刻舟而求剑同样的不可能吗?

要改进我们中国当前的教育,得首先改变我们对于教育的观念,改变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没有形成非常强大的宗教势力,社会道德体系的维护力量非常弱,经历了文革,中国的知识阶层饱受打击之后,更加势利、缺乏责任感。改革开放是国家民族振兴的必由之路,但对于一个整体上缺乏信仰的民族而言,又让教育面临的社会人心状况变得更加复杂。煤老板赚了再多的钱,可以用来买车、养二奶,但是不愿意多花钱改善煤矿的安全状况,不愿意为工人多发一分钱。中央政府三令五申安全第一,严防矿难事故,但利益吞噬了良心,也赶走了对严重后果的恐惧,灾难仍旧不断发生。经济条件差的阶层,再不像古时迷信今生受苦是前生种因,安于现世而期来世得福,为了一只金戒指,可以剁下别人手指。只要确信法律等强制力量无法约束到自己,相当一部分人会坑蒙拐骗而无惭愧之感,维持人伦秩序的力量之源主要来自于国家机器的强制力,人们心里的道德、信仰、情感等内在力量普遍无法激活。这样一个时代条件下,我们的教育应有一种宗教家的圣者情怀,从事教育的人员要像宗教修行一样建立起对内心世界的观照,外在行为才堪为世范,教育的工作不再是授知应考,而应该是带领学生一起修行!

二、教育者的修行

(一)第一层次:自我修行“明明德”

什么是修行?修行就是修正错误的心理念头和外在行为。

“自我修行”,看起来是只管自己,是较低的要求,其实这是做人做事的根基,是一切事业功勋的基础。如果自己都没有照应好,如何去照应他人?正人先正己,作为教育工作者,事事都与教育有联系,教育无小事,自我修行到位,学生看我们做老师的,真是楷模,衷心敬佩。如果人格修养真到高层次,或许真有不教而善的成果。所以,自我修行“明明德”,既是教育者自我修养的起步,也是教育者感化人心的最高境界,一切事功建立的道理应该也蕴蓄其中吧!

教育者自我修行包括哪些内容呢?

以《大学》的道理来讲,通过“修身”而“明明德”,就是“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随时保持知(觉)性,止(息)妄念,然后才能内心平定,外在身体、行为有恰当定位(知道什么该做和不该做),得到(心定身平)的效果后,才能有真正宁静(遇变而宠辱不惊,处事而无私无悔)的境界,于是心身都会时常处在“轻(轻快)安(安适)”、清新的状态中,思虑的慧力自然增长,这就是得到明悟“明德”的修养效果了。

[1] [2]  下一页

教育者,带领学生一起修行的人——《大学》的修养次第对当代教育工作者的启示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