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人教版高二必修)

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人教版高二必修)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720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人教版高二必修),
    从“情感—性灵—心灵—生命体验”这些不同层面,散文已超越了“实”生活而进入了写“虚”的精神内宇宙。
    情感层面,即俗所谓“七情”⑾:喜、怒、哀、乐、爱、恶、欲。它们是“主体”在现实生活中因受到某种刺激而产生的一种情感或情绪反映。这些情感或情绪,源于天生,不学而能,最贵自然;另外,它和人、事、物、景等实生活紧密勾连。在这个层面作者做的是情感运动。《背影》就是这种典型的“抒情”散文。
    性灵层面,即作为一个个体生命所具有的个性、性格。性灵即自我——从这一点看,能写出鲜活而独特的“这一个”来,是散文具有艺术魅力的很高境界。个性或性格都是多侧面、多色彩的复杂统一体,写出这种“多而能一”的特点很有必要。在这个层面作者所做的是性灵运动。《阿长与〈山海经〉》写阿长,活灵活现,性格突出,是一篇出色的“性灵”散文。
    心灵层面,又向内深入一步,直攫性情的奥府、个性的根据。它不仅包括意识、前意识,而且涵盖下意识、潜意识(如幻觉及梦等)。这种微妙而精深的内心活动,是只有主体“自我”才能体察和表现的,难度很大。在这个层面作者所做的是心灵运动。现在,我们尚难举出很典范的“心灵”散文。
    至于生命体验层面,不像以上几层有内在的递进关系,它只是抽出来予以强调而已。但生命意识与自我意识密切相连,因此,散文中的这种独特的生命体验,也就和作者生命的独特性息息相关。它可遇而不可求。这类散文之所以不能高产,其原因也正在这里。在这个层面作者所做的是生命运动。《我与地坛》即是一篇很优秀的“生命体验”散文。
    由以上所述可知:散文的“向内性”或者“精神性”相当重要。因此,其神髓怕更在于“内”或“虚”上! 所以,欣赏散文既要看到它是一种实、虚结合的艺术:虚,不离实(外物)的铺垫,实,有待虚(精神)的上升,有实无虚,缺乏精神的含金量,犹如趴在地上的写作,而有虚无实,缺少心灵寄植的根基,使人读后如堕五里雾中,又恰似悬在半空的写作;更要看到内(从情感到心灵都是内宇宙)或虚(从情感到精神都是超越生活的),才真正是触发作家作意的激活点,思想、精神的闪光点,散文作品的魅力所在!
    三、即“小”见“大”
    散文写作,题材广泛,所谓宇宙之大,蝇头之微,皆可入文,即指此意;但从写作实际来看,多数篇什却具有“即小见大”的特点。
    郁达夫似乎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就是现代散文的特征之一。”⑿他于此借引了两句西谚。很明显:在这里,“一粒沙”“半瓣花”,都确实小得不能再小了;但写了这“小”,却能从中“见世界”“说人情”,看出“大”来,这不是地道的“即小见大”吗?
    但郁达夫又确实不是在“取材虽小,所见甚大”这一本意上诠释它的。他只是借这熟谚,较机智地论证了“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这现代散文的第三个特点而已。
    建国后,林淡秋在选编1956年《散文小品选》⒀时,在《前言》中又一次提出了散文这种“即小见大”的基本特征。这是他的一个重要“发现”。
    接着,唐弢在1960年发表《关于杂文写作的几个问题》⒁。这实际上是一篇最早对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作出有创见的、系统概括的文章,第一部分就提出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命题,并作了辩证论述。因此,他谈的虽是“杂文”(包括“随笔”),也完全适用于散文。
    季羡林于“新时期”所写的《世界散文精华•序》⒂中,专门谈到“身边琐事问题”,且语出惊人:
    “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到近现代,最能感动人的散文往往写的都是身边琐事。即以本书而论,入选的中国散文中有《陈情表》《兰亭集序》《桃花源记》《别赋》《三峡》《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祭十二郎文》《陋室铭》《钴坶潭西小丘记》《醉翁亭记》《秋声赋》《前赤壁赋》《黄州快哉亭记》等等宋以前的散文名篇,哪一篇不是真挚动人,感人肺腑? 又哪一篇写的不是身边琐事或个人的一点即兴的感触? 我们只能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只有真实地写真实的身边
琐事,才能真正拨动千千万万平常人的心弦,才能净化他们的灵魂。……在这一点上,外国的散文也同中国一样。”
    季老在这里所说的“身边琐事”或“个人感触”,指的都是取材的“小”;而它“真挚动人”“感人肺腑”即作用的“大”,却是内里相通、全然一致的。在季老看来,时不分古今,地不分中外,作为散文写作成功的一条规律,它无例外地都是“即小见大”!
    四、“情致”与“文”
    散文在各种文体中,偏于“阳春白雪”一类,是一种高雅而精粹的表现(非再现)艺术。一般说,它篇幅不长,但立意深,多见识,有真情,饶趣味,特别是其文字表现,有个性、富文采,是民族语言中最为隽美的部分。
    一篇好的散文,总能写出一种独有的情致来。所谓情致,也就是情趣(性情、志趣)和风味。它和所写的内容自然有关,但它并非内容本身,而是透过全部内容所表现、散发出的那种气韵、味道或笔致。这当然和作家的气质、性情即风格有关。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散文就是一种“情趣”的艺术。
    像《背影》,写父子亲情事很少,话不多,只以儿子的“视角”三写父亲“背影”在自己内心所激起的幽深微澜,味之潸然,自有一番动人心扉的情致;而《阿长与〈山海经〉》,开篇即出以谐谑的文笔,继之则庄谐并作,而最后竟变为谦恭而肃敬,这种诙谐而多变的笔墨,反映了作者对阿长自浅而深的认识过程,别有一种回甘余韵的情致;《我儿子一家》,以角色置换的新奇,造成了一种“童趣可掬”的情致美;而《黄鹂》,则由“实”入“虚”,经几番推导而不断飞跃,呈现为一种“哲理升华”的情致美;《紫藤萝瀑布》,颂赞生命的蓬勃向上,情致表现为热烈、奔放;而《我与地坛》,感悟生命的坚韧恒久,情致表现为探询、深思等等——它们虽情况不一,但都表现出了悠长而丰韵的情致来。
    散文的情致和作家的风格密切相关。比如,现代作家冰心散文风格的柔美隽丽(“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指早期),朱自清的绵密醇厚,叶圣陶的清淡平实,徐志摩的繁复浓艳(“浓得化不开”),以及当代作家巴金散文风格的热情坦诚(“把心交给读者”),孙犁的真中见美,睿智幽默,汪曾祺的融奇崛于平淡,周涛的气势磅礴,飞扬跋扈等,就整体精神和神韵把捉而言,都是大体不错的。了解了这些,对具体作品的欣赏当大有助益。
    正如文如其人而人各不同一样,散文的风格也绝不能整齐划一。阳刚固好,阴柔亦佳;朴素、自然固清新可喜,富丽、明艳亦光彩照人。欣赏散文,眼格宜宽。
    “文”即文采,是汉语散文写作或鉴赏中一个重要概念。俗所赞“情文并茂”,就表明了情与文在散文中的至高地位。
    在汉语散文写作中,“文”指的是:在谴词造语时,要注意文字表情的整齐之美、参差之美和回环之美;要讲究文字达意的形象美、色彩美和声音美,力争做到简、雅、达,使写出的散文能观之悦目,读之上口,抑扬顿挫,文采斐然。
──────────
    ⑴⑵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见上海良友图书发行公司1935年4月版。
    ⑶林语堂《论文》,见《大荒集》,1934年6月生活书店初版。
    ⑷叶圣陶《读者的话》,见《剑鞘》,霜枫社1924年版。
    ⑸(日)厨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鲁迅1925年12月译成,见《鲁迅译文集》。
    ⑹参见胡梦华《絮语散文》,见《小说月报》17卷3号,1926年3月10日。
    ⑺巴金《谈我的“散文”》,见《萌芽》1959年第9期。
    ⑻叶至诚《假如我是一个作家》,转引自《当代艺术散文集粹》,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6年1月版。
    ⑼文学表现“人和社会”关系的文体,还有记叙性散文“报告文学”和“史传文学”。因它们都已从“散文”中独立出去,故此处不再论及。
    ⑽这里须顺便说说“游记”:它是表现“人与自然”关系的一大文体,在以我观物、情景交融的审美愉悦中,融会了一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东方美学精神。这种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值得肯定。
    ⑾⑿“七情”的另一种说法是:喜、怒、思、忧、惊、恐、悲。多用于中医药及气功等方面。

    ⒀林序见《散文小品选》,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
    ⒁唐弢《关于杂文写作的几个问题》,见《海山论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一版。
    ⒂见冯至主编《世界散文精华》,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1月版。


 



上一页  [1] [2] 

中国现当代散文欣赏(人教版高二必修)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