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2永久的悔(语文版八年级必修),
第三部分(第10、11自然段)
这部分文章是扣住全文,点明主题——“永远的悔”的具体内容:作者后悔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结果造成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苦结果。
母亲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家乡,没有离开过家,特别是完婚之后,更是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家务劳动上面。家境贫寒,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白的”一口没吃过,有时甚至要吃野菜充饥。这里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呀!作者年幼不懂事,没有想到如何孝敬母亲;年轻时经济能力不能独立,无法实现孝敬母亲的愿望;没有等到自己大学毕业,还没来得及迎养母亲,母亲就永远的走了,自己不能尽孝母亲了。每每想到这些,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于是,看到母亲的棺材,想到母亲思念自己的急切心情;看到那简陋的房屋,想到母亲的一生,心里很不是滋味。觉得对不起母亲,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了。由此可见作者对母亲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
因此作者得出一个世间真理: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容,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九、重点语句分析
1.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距离。
五里路并不能算是很长的距离,然而母亲却一生都未能够走出过这五里路的距离。母亲一辈子也未离开过家乡,未离开过自己的家。特别是结婚以后,母亲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务劳动上。她把自己一生的时光都毫无保留的贡献给了这个家、贡献给自己的子女,而作者年幼时竟然不能理解,成年后也未能尽孝。这里包含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她一生苦难的同情。
2.在当时,对我来说,月饼可真是神奇的好东西,龙肝凤胆也难以比得上的,我难得吃上一次。我当时并没有注意,母亲是否也在吃。现在回想起来,她根本一口也没有吃。
月饼对于我们来说也许并不是什么稀罕东西,但是对于幼年生活贫困的“我”来说,确是美味佳肴。也许是年幼的缘故,我从未顾及母亲是否也曾品尝过月饼。想想母亲一生都过着极为艰苦的生活,把仅有的一点点好吃的东西统统留给了儿子,而自己却忍受着吃糠咽菜的困难生活。作者对母亲一生的艰辛生活感叹不已,对伟大的母爱赞叹不已,更是对母亲的思恋与怀念挥之不去。
3.现在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也没有笑过。
由于年幼时不懂得珍惜母亲的关爱,对苦难生活的记忆远远比母亲的印象深刻。而从没想到,家境贫寒,儿子远离身边,为了艰苦的生活母亲几乎操碎了心,那么,笑容从何而来呢?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给了这个家,给了自己的孩子,她在生活中将承受了多么巨大的苦难与压力呀!这包含了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也包含了儿子多少的同情,以及未能尽孝的无穷的悔恨!
4.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作者年幼时不懂事,没有想到如何孝敬母亲;年轻时经济能力不能独立,虽空有孝心一片,却无法实现尽孝母亲的美好愿望;因此作者立下誓愿:一定要迎养母亲,以补偿自己前些年未能对母亲尽孝的缺憾!谁知没有等到自己大学毕业,母亲却永远的走了,自己也永远不能尽孝了。这也给作者心中留下一个异常沉重包袱,每每想至此处,就会心肝俱裂,泪盈于眶。成为一个永久的遗憾,永久的悔!
5.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有人说母爱如山,崇山峻岭,显示着母爱的博大与宽厚。在母亲的身边永远是最幸福的,而作者似乎经历了人世间种种变迁,终于明白了这世间最简单的情感。什么名誉、地位皆可抛弃;任何优越、幸福都不值得一提;因为母爱如山——重如泰山。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款款依恋,同时也渗透出一丝的悔意,绝不该离开母亲。这是作者一生的悔,永远的悔,令作者心痛不已的悔!
十、写作特色
1.语言细腻,娓娓道来
文章语言细腻,尽显语言大师的风范。全文既无痛哭流涕之句,更少慷慨激昂之词,用词紧凑,娓娓道来。像“望九之年”、“俯拾皆是”、“唾手可得”等词语的使用,平淡之中透出深厚的文字功底,同时也使后文的“永久的悔”是那么的动人心魄,情真意切。
2.双线发展,明暗交错
作者在文章开头的部分写出了自己“永久的悔”的具体内容:不该离开自己的母亲。而紧接着就用大量的文字叙写自己年幼时的苦难生活,尤其是对吃的问题进行了很充分介绍。表面看来这似乎与母亲并无多大的关系,其实却在渗透这样的意图:苦难的生活中,主持家务的母亲就会有更多的苦难与折磨。
紧接着就明明白白的点出了写作意图,自己对于小时候的苦难生活记忆犹新,对母亲的印象却有些模糊,主要原因就是:自己年幼无知,那时候还不懂得关爱母亲,更是不知道孝敬母亲。现在长大成人了,母亲却永远的离开了。双线并行发展而结构紧凑,主题明确。
3.首尾呼应,层层展开
在文章的结构上,大多是要首尾呼应的,此文亦不例外。开头点明主题:不该离开故乡,不该离开母亲。笔调细腻而婉转,痛悔之意跃然纸上。结尾收住全文,扣住主题:作者后悔千不该万不该离开母亲,结果造成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结果。尤其是看到母亲的棺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的痛心之悔。从而得出世间最普通,也是最真挚的道理: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待在母亲身边,即使我一个字也不认识,即使整天吃“红的”。
十一、课后练习题解答提示
(一)略
(二)无论是大诗人孟郊,还是语言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二者在各自的作品中都表现了母子之间难以割舍的深情,体现了人间亲情的伟大。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这种情感意识,应该格外珍惜这种至爱亲情,做一个有孝心的人。
(三)1.母亲一辈子也未离开过家乡,未离开过自己的家。特别是结婚以后,母亲更是把全部精力都放在家务劳动上。她把自己一生的时光都毫无保留的贡献给了这个家、贡献给自己的子女,而作者年幼时竟然不能理解,成年后也未能尽孝。这里包含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和对她一生苦难的同情。
2.母亲一生都过着极为艰苦的生活,把仅有的一点点好吃的东西统统留给了儿子,而自己却忍受着吃糠咽菜的困难生活。作者对母亲一生的艰辛生活感叹不已,对伟大的母爱赞叹不已,更是对母亲的思恋与怀念挥之不去。
3.家境贫寒,儿子远离身边,为了艰苦的生活她几乎操碎了心,那么,笑容从何而来呢?她把自己的一生都给了这个家,给了自己的孩子,她在生活中将承受了多么巨大的苦难与压力呀!这包含了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也包含了儿子多少的同情,以及未能尽孝的无穷的悔恨!
4.作者年幼时不懂事,没有想到如何孝敬母亲;年轻时经济能力不能独立,虽空有孝心一片,却无实现尽孝母亲的美好愿望;没有等到自己大学毕业,母亲却永远的走了,自己也永远不能尽孝了。每每想至此处,就会心肝俱裂,泪盈于眶。成为一永久的遗憾,永久的悔!
(四)略
【同步达纲练习】
一、给加粗的词语注音
后悔 俯拾皆是 简陋 唾手可得 立锥之地
孤苦伶仃 无缘 够呛 模糊 轮廓
懵懵懂懂 寄人篱下 耕耘 白面馍馍
二、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结( )_____ 咽( )_____ 尽( )_____
( )_____ ( )_____ ( )_____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