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醉翁亭记(人教版必修)

醉翁亭记(人教版必修)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956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醉翁亭记(人教版必修),

 电子课文•醉翁亭记②
  
欧阳修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自号“醉翁”,寄情山水,与民同乐,还写出了这篇传诵千古的文章。阅读时要注意体会文中描写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寄托。
环滁①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②。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③,有亭翼然临于泉上④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⑤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⑥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①。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②,云归而岩穴暝③,晦明变化⑤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⑤,佳木秀而繁阴①,风霜高洁②,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③歌于途,行者休于树④,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⑤,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⑥,杂然而前陈⑦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⑧,射⑨者中,弈⑩者胜,觥筹交错(11),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12)白发,颓然乎其间(13)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14),鸣声上下(15),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16)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①,太守也。太守谓②谁?庐陵③欧阳修也。
研讨与练习
一  朗读并背诵全文。(注意文中连用的21个“也”字,它具有表示判断和舒缓语气的作用,要读出它的味道来。)
二  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请仔细找一找,画出有关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三  下面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改写《醉翁亭记》而成的一首词,名为“瑞鹤仙”。你喜欢《醉翁亭记》还是这首词?写一段文字,简要说出自己的想法。
环滁皆山也,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翁之乐也,得之心,寓之酒也。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游也,山肴野蔌,酒洌泉香,沸觥筹也。太守醉也,喧哗众宾欢也。况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太守乐其乐也。问当时太守为谁,醉翁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难点解析
  
师:第一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生:这一段主要写的是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命名的缘由。
师:这一段里的名句是什么?把这句话改写成现代汉语。
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这句话的意思是:醉翁的心意不在酒上,而在秀丽的山水之间。
师:“山行六七里”中的“山”做何解释?
生:山,本来是名词,在这里做状语,是“顺着山路”“沿着山路”或“在山路上”的意思。
生:“名之者谁?”句中的“名”是不是也有词性变化呢?
师:对。名,本来是名词,在这里做动词用,是“命名”的意思。
师:这一段可以分成两层,怎么划分呢?各层的层意是什么呢?
生:第一层到“醉翁亭也”,后面是第二层。第一层写醉翁亭的环境。第二层写醉翁亭命名的缘由,微露主旨,为全文张本。
师:第二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生:这一段主要写的是山间朝暮和四季的景色。
师:第三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生:这一段主要写的是滁人、宾客、太守游琅琊山的情形。
师:“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句中的“渔”和“鱼”有什么不同?
生:渔:捕鱼,钓鱼的意思,是动词。鱼,是名词。
师:这一段的核心是什么?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的作用是什么?
生:全段的核心是“太守醉”。前面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都是陪衬。
师:“非丝非竹”句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生:借代。以丝竹代指音乐。
师:第四段主要写的是什么?
生:归结全文主旨:与民同乐。
师:段中哪三个字道出全篇的主旨?
生:“乐其乐”三个字道出全篇的主旨。
师:贯穿全篇的主线是什么?
生:“乐”。
师:文中“醉”与“乐”是什么关系?
生:“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生:本文的中心是什么?
师:这篇文章极其生动的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心情。
醉翁亭记•课文品析
 
 
 
 
 
3.文言知识
(1)“而”连词,其本身并无实在意义,但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按其所表达的结构、逻辑关系,它的作用有:
①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也可不译。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②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
如:“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醉翁亭记》)
③表承接关系,译为“接着”,也可不译。
如:“有卖油翁释担而立。”(《卖油翁》)
④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却”。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
⑤表修饰关系,译为“地”或不译。
如:“吾恂恂而起,视其缶。”(《捕蛇者说》)
⑥表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设”。
如:“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捕蛇者说》)
(2)“也”语气助词,可以表达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各种语气,但它的基本用法是在表上述各种语气的同时,对某种事物或情况表示肯定和确认。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呢、吧、吗”等。
①表判断语气,相当于动词“是”。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②表陈述语气,可译作“了”。
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
③表疑问语气,可译作“呢”“吗”。
如:“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④表感叹语气,可译作“啊”。
如:“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⑤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实在意义。
如:“是马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马说》)
4.文章主旨
《醉翁亭记》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感人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被贬后悠然自得的旷达情怀。
5.写作借鉴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写景层次分明,并且写景和抒情自然结合,这是写作上值得借鉴之一。
文章先写亭的远景,因为亭之所在是琅琊山,就从这里落笔,用“蔚然深秀”表现它的外观,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本姿,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释亭名由来直抒作者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抒情基调。以下从两个方面展开:第一,写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第二,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据此可见,本文写景层次分明,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语言简练,意蕴丰富,这是写作上值得借鉴之二。
全文不过四百多字,却写出了复杂多变的景物和情境。如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及四时景物变化,言简意赅,片语传神。语句凝练,语句精警含蓄,是本文写作成功的一个方面。像“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而石出”等句子,多为后人沿用。苏轼的《后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句子,就是翻新欧阳修的句子而成为名句的。欧阳修论文,主张“言简而意深”(《论尹师鲁墓志铭》),他特别推崇他的老友梅尧臣论诗的一句话:“状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见《六一诗话》)。而这篇游记,可以说是完美地体现了他的创作观点。
6.课文鉴赏
本文层次清晰,脉络分明。全文采用叙事说明的笔调,用了21个“也”字,每一个“也”不仅帮助煞尾,还成了文意转折的标志。这样文随意转,层层道出,组成一篇锦绣文章。再如,除第一段,每段一开头都有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本文语词虚实相间,句法骈散结合。本文巧用虚词,善于对句,语言流畅优美,从容婉转而音律整齐,形式美和意义美达到了完美的统一。形成纡徐曲折的散文风格。作者在文中除了运用了21个“也”字,还用了25个“而”字,把诗一般的句子散文化。最为典型的就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两句,去掉“而”字,就变成了诗句;加上“而”字,就变成了文句。“而”字的使用,加强了回环咏叹的意味。本文大量运用骈偶句,加强了韵律美。像“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这样的句子,完全是骈文的写法。作者控驭自如,出语自然,浑然天成,毫无雕琢的痕迹,给文章增添了华丽之美。这样整散结合,使文章既有诗的意味,又有散文的美感。

[1] [2] [3]  下一页

醉翁亭记(人教版必修)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