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醉翁亭记(人教版必修)

醉翁亭记(人教版必修)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956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醉翁亭记(人教版必修),
7.疑难剖析
(1)本文描写的内容很丰富,描写的方式和作用怎样?
本文描写很有层次。写醉翁亭的环境采用由面到点、自远而近的顺序,把读者一步步引入佳境;写山间富于变化的景色,采用从早到晚、从春到冬的顺序,让读者体会“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妙处;写游人、太守游山玩水,采用从外到内的顺序,让读者从头到尾领略到一幅欢乐升平的景象。这样不仅景物描写清晰,而且有利于一步步突出主题。全文一个“乐”字贯穿,因景美而乐,因乐而更觉景美,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2)“乐”字如何贯穿全文?
文章开始写“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一个“乐”字,接着便借“山水之乐”道出全文的主线。下文承“山水之乐”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如入佳境。接下来便描绘出一幅太守与民共享山水之乐的风俗画,至全文结穴处,用“醉能同其乐”画龙点睛地勾出全文的主旨。
8.课文结构
 
 
醉翁亭记•课文导读
 
(一)字词解析
1.注音
林壑 hè  晦明 huì  伛偻 yǔ lǚ  山肴 yáo  野蔌 sù
觥筹 gōng chóu  林霏 fēi  暝 míng  洌 liè  弈 yì  阴翳 yì
2.辨音
 
 
3.辨形
 
4.难句试译
(1)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译文:山势回环,山路曲折,看见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座落在泉水边上,这就是醉翁亭啊。
(2)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译文:要说那太阳出来而林间雾气散了,暮云四合而山谷洞穴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3)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译文:一个面容苍老、满头白发的人,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
(4)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译文:游人只懂得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懂得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啊。
(二)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吉水(今江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代表作有《醉翁亭记》《秋声赋》《朋党论》等。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三)重点难点点拨
《醉翁亭记》中的“借景抒情”。文章先写亭的远景,因为亭之所在是琅琊山,就从这里落笔,用“蔚然深秀”表现它的外观,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它的丰姿,使人产生赏心悦目之感。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释亭名由来直抒作者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抒情的基调。以下从两个方面展开:一写亭子四周的自然景色,以“乐亦无穷”表现出作者纵情山水之意;二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四)结构思路
第一部分(1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和得名由来。
第二部分(2段):写琅琊山间的朝暮、四季之景。
第三部分(3段):写滁人游、宾客欢、太守醉酒的生动场面。
第四部分(4段):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抒发作者的情怀。
(五)写作特色
1.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2.结构严谨,条理清楚。
3.骈散结合,相映成趣。
(六)课后习题提示
一、在朗读和背诵中,注意这篇游记的句子多用“也”字煞尾的特点,从而更好地把握语气和文意。
二、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喧哗”,太守颓然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三、通过比较,对散文与词的不同风格特点有一个直观的感受,并形成一点理性认识。黄庭坚的《瑞鹤仙》浓缩了欧阳修《醉翁亭记》的主要内容,基本用原句连缀成篇,显示出极高的提炼再创功力,形式上也完全变成了“长短句”。但由于近乎是文字游戏,又不出新意,所以读起来未免索然寡味。黄庭坚出于对《醉翁亭记》的酷爱,才有此改编。(鼓励有不同的看法,但要言之成理。)
 
 
二三  醉翁亭记•教案示例
  
教学目的
一、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二、了解本文写景、抒情的特色,并复习、巩固骈散结合句法的知识。
教学设想
一、安排二课时。
二、充分利用课内时间,学生进行阅读思考,教师解疑释难,减少讲解和分析。
三、加强诵读,力求当堂能够背诵。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欧阳修的主要经历及其多方面的成就。
二、全文思路
三、诵读中体会语气。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结合检查预习,介绍作者,揭示课题。
提问:指名讲述欧阳修的情况(最低限度要讲出“阅读提示”中作者介绍的内容,如能增加在课外所得材料,应予以鼓励、表扬)。
讲述(根据可接受性原则决定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醉翁亭记》的作者是欧阳修。在政治方面。他以敢言闻名。范仲淹被贬谪,他仗义执言,被贬离朝廷,在地方上做小官(夷陵令、乾德令),后来再度回到朝廷,再度被贬谪多年。一生屡贬屡起,最高官职曾任“参知政事”。在文学方面,他苦学有所成就。苏舜钦、尹洙等在宋初倡导古文运动,虽有先导作用,但效果还不显著,他则领导和完成了诗文革新运动,转变一代文风,并为宋代散文奠定基础。创作上,散文、骈文、诗、词,各体具佳,都有名作传世。在学术方面,他也卓有成就。著有《集古录》一千卷,是有名的考古著作。与宋祁同修《新唐书》,独力撰成《五代史》。此外,还有《归田录》等笔记多种。他贬任滁州知州时,自号醉翁,晚年,又要号六一居士。六一的意思是:“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谓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二、教读课文
1.诵读:以手势帮助表达,注意“也”字语气,使学生在“听”时受启发、感染,进行范读。然后学生参看注解,进行默读。指点,注意壑(hu^)、潺(ch2n)读音;云归的“归”(聚拢),丝竹(指音乐)的解释。并说明,太守是古称,宋代无此官职,正式名称是“知某州”,简称“知州”。指点后指名朗读。
2.层次的理解(按课文分段逐层理解,不释词语):
提问各段内容,学生简答,帮助概括。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地点、作亭者和命名原由;解释“醉翁”及“醉”的意义时转入写山水之爱,点出“乐”字贯串全文。
第二段:用“若夫”引出亭外景物,写朝暮、四时景物变化,仍点到“乐”字。
第三段:用“至于”转入人事,写山中游人之多,亭中宴饮之乐,写游人往来不绝,毫无拘束,暗含太守与民同乐之意。“太守醉”与第一段“饮少辄醉”呼应。
第四段:用“已而”接上文,写了醉归之乐,从归时之景引出禽鸟之乐,转入太守之乐作结,仍暗含太守与民同乐之意。最后点明作记人姓名。
小结:(1)从亭的环境写起到最后点明姓名(这也是作“记”体文的习惯,有时还交代说“××记”),层次清楚。(2)“乐”字贯串全篇,逐步深入。(3)照应周密:开头写太守,末了点明姓名;第一段写“年又最高”,第三段写“苍颜白发”;第二段写“暮而归”,第四段写“夕阳在山”。这种上下文的互相照应,正是结构谨严的体现。
3.问题的探究(提问,启发,引导质疑,归纳):
欧阳修生于哪一年?作《醉翁亭记》时几岁?——生于1007年,作《醉翁亭记》是1046年(参看“阅读提示”),据《年谱》说:“庆历六年丙戌,公年四十,自号醉翁。”(庆历六年即公元1046年)他的《题滁州醉翁亭记》诗也说:“四十未为老,醉翁偶题篇。”赠人诗中又说“我时四十犹强力,自号醉翁聊戏客”。据此可知他自号醉翁的时候其实正在中年。文中还说“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年又最高”也不是事实。自号用“翁”既是夸张,也反映出贬谪的心情。全文用多少个“也”字煞句呢?“也”字是什么词性?有什么作用?——全文共有21个“也”字,是助词,大致有三种作用:(1)表示陈述语气(描述景物);(2)表示肯定语气(介绍人名);(3)表示感叹语气(抒发感情)。学生回忆本堂课开始时教师范读的语气,默读,举出表示三种语气的句子,只要举例正确,不必21个“也”字都说到。结合练习四,指出写景的句子是陈述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醉翁亭记(人教版必修)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