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千古名画 《清明上河图》离奇沉浮记

千古名画 《清明上河图》离奇沉浮记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722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千古名画 《清明上河图》离奇沉浮记,

 


    图片描述: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北宋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幅举世闻名的绘画杰作。这幅画作自问世以来,曾5次进入宫廷,4次被从宫中盗走。辗转流传,曲折离奇、多灾多难,但至今完好。

        宋室衰危一出宫

        首先收藏《清明上河图》的是北宋宫廷。

        据图后明朝鉴赏家李东阳的题跋考证,该图前面应当还有一段,描写的是远郊的山,并且还有宋徽宗赵佶瘦金体的“清明上河图”5字签题,和他收藏用的双龙小印,证明此图不但是北宋末年的作品,而且确实曾经北宋宫廷收藏。然而此部分今天已不复存在,这有两种可能,一是作品流传太久,经常被人玩赏,慢慢地开头部分就坏掉,后人重新装裱时就干脆把这一段破损处裁割掉;另是有人有意地裁截下来,单做一幅画另卖钱,这种事在历史上累见不鲜。

        在《清明上河图》题跋当中,今天能见到最早的是金人张著,以后便是元朝人,而无南宋人的题跋和任何收藏印记,证明该图未曾到南宋而仍然留在北方,怎么回事呢?这牵涉到一桩特大的窃夺案。

        北宋王朝的建立,始终不能解决与北方辽、金、西夏等政权纷争问题。先是与辽,后与金连年不断地发生战争,割地赔款,屈膝求和。公元1126年金兵大举南下,直抵汴京。金兵破城以后,杀人放火,搜刮财物,把宋徽宗、钦宗、后妃、公主、宗室、大臣3000余人,以及各种文物、图书、档案、天文仪器和技艺工匠等全部掳掠而走。

        在这一次窃夺中就包括《清明上河图》。但奇的是,《清明上河图》却没有归入金朝皇宫,而是流传在民间。现卷后贉纸最早的是题跋,是张著、张公药、郦权、王磵、张世积等,都是北宋灭亡后留下的遗民。他们展视此图,缅怀故国,昔日繁华今成瓦砾,感慨系之,题诗以咏。但是此图为何人所有,他们在何处观看,谁都没有说明,以致今日难以查考。想当时金兵入城,一片混乱,有人趁火打劫,将宫中财宝藏匿据为己有,是情理中的事情,《清明上河图》可能就是这样从皇宫中偷盗出来,第一次流入到民间。

        二次出宫多辗转

        蒙古人灭金吞宋,建立元朝之后,统治者到处搜刮财宝,《清明上河图》再次进入宫廷,为皇家所有。到元代后期的至正年间,宫内有一个装裱匠看准了它,趁装裱这件作品的时候,用了一个调包计,用一个临摹本把真本偷换出宫,悄悄地卖给了某贵官。贵官后来被派到真定(今河北省正定)驻守,负责保管这幅画的人,又偷偷把它卖给了杭州人陈某。陈某保存了数年,因为家里窘迫,想得到一笔钱用,并且又听说某贵官快要从真定回来了,害怕事情败露连累到自己,因此急急忙忙要找一个买主,秘密卖掉。恰好这时寓居北京的江西泰和人杨准,是个博雅好古之士,在京搜访古名家笔迹,得到这个消息,尽囊中所有,以重价买了下来。

        杨准得到《清明上河图》是在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不久即回到老家,画也随他到了南方。他得到这一作品,喜不自胜,第二年在家乡,就把得到这一名作的经过详详细细地记录在图后的尾纸上。《清明上河图》第二次从皇宫里偷盗出来的细节,就这样清晰地被记载下来。同年秋,江西新喻(今新余县)人刘汉在杨准家见到这一作品,他是行家,对作者高超的技艺钦佩得五体投地,在杨准之后也写了一个跋,称这一作品为“希世玩”,要杨氏子孙永远“珍袭”。可是,仅仅只隔13年,即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清明上河图》已经到了静山周氏的家里了。究竟是杨准自己卖掉的,还是在他死后子孙卖掉的,就不得而知了。

        根据图后李祁、吴宽、李东阳、陆完等人题跋,以及有关文献记载,《清明上河图》在静山周氏之后,曾经为蓝氏、吴氏收藏,到明弘治年间,则为大理寺卿朱文徽所有,吴宽见到此图,和李东阳30年后再见此图所写的跋,都是在朱的家里。其后就到了徐溥的手里。徐溥,江苏宜兴人,景泰时中进士,累官至华盖殿大学士,在他临终前,说是李东阳的叔祖李祁的字迹在上面,就命他的孙子中书舍人文灿把这一名作赠送给李东阳。李是湖南茶陵人,天顺时中进士,官至文渊阁大学士。他是一名书法家,也是鉴赏收藏家,他的长诗和长跋,对《清明上河图》推崇备至,评价极高。李氏之后,则转到长洲人陆完的手里,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陆完在图后也写了题跋。

        陆完,成化年间中进士,官至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名重一时。曾经接受宁王朱宸濠的巨额贿赂,为其在朝廷说话。后来因朱宸濠谋反作乱被抄家时,发现有与陆完往来信件而被捕入狱,本当处以死刑,因念及他镇压河北刘六、刘七的农民起义有功,改判为谪戍福建靖海卫,最后死在卫所。据文嘉《钤山堂书画记》记载,陆完死后,他的儿子急着要用钱花,就将《清明上河图》卖给了昆山顾鼎臣家。明嘉靖年间,奸相严嵩柄国,权倾朝野,得知《清明上河图》为无上神品,就派人搜寻。一班阿谀奉承、巴结权势的,四处寻求钟鼎彝器、法书名画、奇珍异宝,巧夺豪取,拿去敬献。顾氏将《清明上河图》没有保存多久,就落到严嵩、严世蕃父子手里去了。

        云笼雾罩三出宫

        后来严氏父子获罪,据查抄严嵩、严世蕃家财产登记账中,确实有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一卷,在隆庆时没收到了宫廷,这是《清明上河图》第三次进入皇宫。

        《清明上河图》第三次入宫以后不久,社会上又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当年严嵩的家产被查抄,图书字画都送入皇宫。隆庆皇帝不大喜欢这些玩艺儿,而成国公朱希忠却特别嗜好,想得到这批书画,谋于内廷,当事人奏请皇帝,皇帝指示估成高价,算是抵他的薪水。当价估好以后这批书画快要发给朱希忠时,有一个小太监知道《清明上河图》估价最高,就私自打开箱子将画偷窃到手,正要往宫外走时,管事的人来了,小太监一急,就把画藏在水沟的石罅中。恰好当天晚上下大雨。水涨将石罅淹没了。这大雨一连下了两三天,等到雨停云散后,小太监去沟里取时,画已腐烂得再也收拾不起来了。

        故事被明人詹景凤记录在他著作的《东图玄览编》一书中,绘声绘色,有鼻子有眼,其实这个故事是完全捏造出来的,因为一个简单的事实,即《清明上河图》今天安然无恙地保存了下来,而且没有任何泡水的痕迹。按故事说法,它应当不复存在,即使存在,那也是破烂不堪、污迹斑斑的。那么,人们为什么要造出这样一个故事来呢?它也不是空穴来风,这中间又包含一个大的阴谋盗窃案。

        今考《清明上河图》后贉纸在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陆完题跋后,紧接着就是明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太监冯保的题跋。两跋相距54年。在这54年中,《清明上河图》已五易其主,即从陆完家到顾鼎臣家,再到严嵩家而入内府,然后落到冯保手里。冯保的题跋全文是:“余侍御之暇,尝阅图籍,见宋时张择端《清明上河图》,观其人物界画之精,树木舟车之妙,市桥村郭,迥出神品,俨真景之在目也,不觉心思爽然,虽隋珠和璧,不足云贵,诚希世之珍欤!宜珍藏之。”从冯保跋中再一次证实,《清明上河图》确实进入到了明朝内宫,并且还经皇帝亲自过目。但是,冯保的题跋有一个最大的疑问,即这件名画如何从皇帝那里转到他的手中来的呢?如果是皇帝的赏赐,他能不大书特书吗?因为这是他最荣耀的啊!然而他没有这样写,那么只有另一种可能,即偷盗!

        冯保是何许人?他有没有这个作案的动机和条件?查一查他的身世,便一目了然。原来这冯保是深州(今河北深县)人,号双林。嘉靖时为秉笔太监,隆庆元年(1567年)提督东厂兼管御马监。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病危,立即召内阁大臣高拱、张居正、高仪等至乾清宫,同受顾命。冯保当时已升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穆宗不能说话,即由他来宣读顾命。穆宗死后,万历皇帝朱翊钧即位,年仅10岁,冯保假传遗诏说是“阁臣与司礼监同受顾命”,意思是大臣和太监共同来辅佐年幼的皇帝。这样的遗诏是违反常理的,大臣们都觉得奇怪。在小皇帝登基举行仪式的时候,冯保始终站在皇帝宝座的旁边,当大臣们向新皇帝跪拜朝贺的时候,当然也面向了他,满朝文武,无不感到惊骇。之后,冯保即把司礼监、东厂都揽了过来,兼总内外大权,势力越来越大。冯保何以能如此呢?在宫内他所依仗的是皇帝的母亲李太后,宫外结交的是权臣张居正。张居正为了巩固自己地位,排挤政敌,推行改革,也需要冯保的力量。直到后来皇帝长大亲政、李太后不干预朝政、张居正也死了,冯保才失去依靠被逐出了宫廷,在南京安置,后来死在那里。

[1] [2]  下一页

千古名画 《清明上河图》离奇沉浮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