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权力欲望之外,冯保也是非常贪财的人。平时接受大臣们的贿赂,如一次接受梁国柱所送的钱就达万金,凡被他打击排挤而所查封的家产,只拣出一些平常的东西送给皇帝,而金银珠玉则隐瞒下来据为己有。他的房屋第宅,遍布京城,其花园的壮丽,可比皇帝的园囿。他倒台以后,从家中抄没出的金银就百余万两,其它奇珍异宝,不计其数,可以抵得上全国一年的贡赋收入。
冯保在《清明上河图》上题跋的那一年,万历皇帝朱翊钧才16岁,还没有亲政,他自署的官称是“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兼掌御用干事司礼监太监”,也就是权力膨胀到最大的时候,并且掌管着皇宫所用的一切,他完全有这个作案的条件,就是明着拿,也无人敢过问。他也有作案的动机,因为他非常贪财,并且有类似的劣迹,即从中隐瞒查抄的财产和接受贿赂。同时他还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写得一手好字,从《清明上河图》上题跋也可以看到这一点。由此种种,我们完全可以断定《清明上河图》第三次从皇宫偷盗出来的案犯,正是冯保。
究竟不是正道得来的,冯保心里并不坦然。俗话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他所担心的是小皇帝长大亲政,一旦要查内库账目,要追究丢失的名画,不是他总管太监的责任吗?前述社会上所流传的那个《清明上河图》被毁的谣言故事,很可能就是这个冯保捏造出来的,来一个毁尸灭迹,死无对证。冯保为了得到这一件无价之宝,可谓费尽心机,预谋已久。
《清明上河图》在冯保手里呆了多久,已无从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证明,抄没冯保家产时,并没有这件作品,因为它再没有进入明代的宫廷。这有可能冯保在抄家之前就已秘密脱手了,再不然就是藏匿他处而未查抄到。自冯保以后,一直到清代的乾隆年间,这二百余年中究竟几易其主,倒手过多少次,无人知晓。也正是在这一时间内,社会上伪本《清明上河图》广为流传,目前世界各地所藏这类伪品,据笔者所知不下二三十本。
逊帝偷运四出宫
真本《清明上河图》在清代第一个收藏者是陆费墀,安徽人,乾隆时进士,图中有他收藏印记,但没有说明他是从何处得到的。接着是毕沅收藏,也有收藏印记可证。毕沅是镇洋(今江苏太仓)人,字秋帆,号灵岩山人,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进士,累官至湖广总督。他是一个学问家,对金石书画非常喜好,家藏很丰富,《清明上河图》大概是从陆费墀那儿得到的。收到这幅古画,他当然喜不自胜,并且和他的弟弟毕泷一起欣赏,所以画后纸上有“毕泷审定”的印记。
不想毕氏兄弟也没有将这件国宝保存多久,在毕沅死后的第四年,即清嘉庆四年(公元1799年),湖广一带发生百姓反抗朝廷的斗争,清政府追究地方官的责任,认为毕沅在总督任上对于“教匪”滋事办理不善,剿除不力,并且又认为他任意滥支军费,用来结交送礼、枉法营私。人死了无从处罚,只好追夺他子孙的官职,并将他的家产没收入宫。这样,《清明上河图》便第四次进入皇宫里来了。
清廷收到这件重宝之后,非常重视,把它收藏在紫禁城内延春阁中,并著录在《石渠宝笈三编》里。
《清明上河图》第四次进入宫廷以后,到了公元1911年,清王朝为孙中山所领导的民主革命所推翻,但根据临时政府对清皇室的优待条件,逊帝溥仪仍然留住宫中。溥仪及其周围的顽固派,并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时时梦想复辟,从宫中盗窃国宝据为己有。为了障人耳目,溥仪遂以赏赐其弟溥杰为名,将宫中的重要文物偷运出宫,《清明上河图》即在其中,这是它第四次出宫。
《清明上河图》由溥仪盗出宫廷后先存放在天津,后伪满政权成立,就带到长春伪满皇宫。1945年东北解放前夕,在硝烟弥漫的炮火声中,溥仪仓皇出逃,将珍贵的古代法书名画和金玉财宝随身携带至通化,准备乘机亡命日本。飞机还未来得及起飞,就被苏联军队俘获,国宝交回中国政府。《清明上河图》幸免一次劫难,安然无恙地被保留了下来,先存放在东北博物馆,后交给了北京故宫博物院。这是它第五次进入紫禁城,不过不是昔日的皇宫,而是人民的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