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739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鉴赏(人教版高三必修),

     甘肃省兰州市第七十一中学  闫万学
我国诗歌发展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从以《诗经》为代表的现实主义诗歌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浪漫主义诗歌,到汉魏晋南北朝时发展为乐府诗和建安文学,尤其到了唐代,诗歌的发展便达到了顶峰。不仅在内容上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广阔画面,而且艺术手法达到了后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诗歌被称为文学的极品,即“文学之上乘”。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跳跃、以少蕴多,意境的深邃、形象的不确定性,在教学过程中使师生们普遍感到棘手。可以说,在平时的诗歌鉴赏中,老师和学生都花费了不少的精力,但在具体的考试当中学生又感觉到无从着手。而 “诗歌鉴赏”题自1988年以来,一直是高考重要考点。自2002年起,则由客观题转变为主观试题,题量加大,分值也增多。
诗歌鉴赏为何在高考试卷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呢?其重要原因是,诗歌鉴赏是提高和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一条重要途径,《语文教学大纲》有明确要求,而且《考试说明》也有明确的规定, 能力要求达到E级。因此,诗歌鉴赏便是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一、 鉴赏诗歌的重要性
㈠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想象能力
    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想象能力是学生学习各科知识以及今后发展深造的基础,是创造的前提条件,是从小学就开始培养的一种基本能力。诗歌中的想象丰富而大胆,如李白诗中的“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王维诗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李清照诗中的“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毛泽东诗中“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山舞银蛇,原驰蜡象”等诗句,都能让人神思飞扬,浮想联翩。多读诗,多鉴赏这样的好诗,无疑能培养和提高学生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㈡ 能培养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近几年的高考诗歌赏析题,全国卷及各省市卷均要求考生要用文字来表述,也就是说要学生用通顺流畅的语言,概括表达出自己对诗歌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方面的看法。高考对诗歌赏析的考查已不再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而都采用文字作答的形式来考查。它要求学生不能“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要能把“茶壶里的饺子”倒出来。心里琢磨好了的,嘴里要说得出来,笔下还要写得出来。不仅要读懂,弄清楚,还得句子通顺,语言表达准确,才能得较高的分数。
笔者认为,对文学作品的欣赏,是建立在对语言理解的基础上的。高中学生处于基础教育的最高层次,已经储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语言知识和人生阅历,这些是欣赏诗歌的前提和条件。但与小说、散文、戏剧相比较而言,诗歌又有它的特殊性。篇幅短小,意蕴深刻,叙事简练,情感内敛,它虽立足于现实,但又往往高于现实。诗人大多采取避实就虚的形式,或浓缩历史,或观照未来,或挖掘内心,学生很容易造成对诗歌理解的隔阂感。在语文教学中,对于诗歌的学习和考查,无论是着眼于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增强其知识的逻辑性,还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素质品质,塑造完美人格,都显得尤为重要。诗歌鉴赏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鉴赏诗歌中存在的问题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卷中诗歌鉴赏答题情况来看,题目的难度都不算太大,但学生答题屡屡失误,主要原因是:① 考生对诗歌特点认识不足,把握不准;② 综合分析能力不够,思路不清晰;不能用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鉴赏的内容,③ 存在答题的形式不规范等,这样势必导致不是漏项就是言不由衷或者错答。如我让学生鉴赏2002年的高考全国卷中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题: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标准答案:“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结果,学生对这首诗有着不同的分析和鉴赏,出现了诸多失误,现举几例:
㈠、言不由衷
部分学生因受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在答题时,没有办法将自己所想的内容用恰当的语言加以描述,也许想得很完整,而答题却很糟糕,犯了言不由衷、似是而非的错误。有学生对上面问题的回答是“整首诗在围绕‘折柳’描绘城中景色的同时,也向读者展示一份思念故园的安乐心境,‘折柳’自然是诗眼。”还有学生答道“一、二两句中,诗人先写洛阳城寂静异常。三、四句写从玉笛声中,诗人感受到一种‘折柳’的感觉,这是全诗的重点,诗人由此产生了故园情。‘折柳’权当作关键吧。” 以上分析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样做答怎么能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怎能准确地表达出诗人的思想感情? 
㈡、当作读后感 
有的学生做答“读了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让人感觉心静了许多,我们就应该像诗人一样思念故乡。把‘折柳’作为关键是可行的。”误把对诗歌的语言、形象、技巧的初步鉴赏,对诗歌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当作读后感来写,进行阐发性的理解和发挥,这也是不符合初步鉴赏和评价的要求的。
何谓鉴赏?鉴赏就是鉴别、赏析。赏析出诗歌意境好坏的原因,关键要把握住诗句本身的含义,结合诗人的生活实际进行分析,或者从诗句本身的语言信息中分析出诗所蕴涵的思想感情,而不是置诗句于一边,大谈自己的感受,或引申出一个观点进行阐发性的议论。  
      ㈢、评定式鉴赏
有学生只根据题目要求,评定式鉴赏,脱离原文,简单一笔,象老师写操行评语一样进行回答,寥寥几句,缺少对原文的准确分析,这样的鉴赏虽紧扣了题目要求,但由于脱离了原文,评定式的句子没有了依据,分析也是不全面的。
如“‘折柳’既写人又写景。反复吟诵,很有推敲之味。我佩服诗人高超的艺术手法,更欣赏诗人在幽静的月夜听着笛音和柳枝断的声音的情怀。‘折柳’是关键。” 
“‘折柳’”给人一种离别之感,我同意他们的观点。‘折柳’表现了作者思乡的情怀。同意。”
 以上做答,都只是叙述了些感慨,并没有对题干中的“为什么”进行分析。这类答题的错误在于没有领悟到诗歌的意境,掌握诗歌鉴赏的本质。
㈣、引经据典
有的学生在考试时生怕鉴赏不全面,竭尽鉴赏之能事,潜心钻研,引经据典,与原诗进行分析比较,难免挂一漏万。
如“古人惯用‘折柳’表示送别或离别,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本诗句也有同样的效果。所以是关键。”
     “‘折柳’该是一首曲子,笛子吹奏的是《折柳》曲,它和‘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中的笛声《梅花落》差不多,都能让人生出无穷的思乡之情。”
这两例在分析时,显然只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将原诗的内容与其他诗句加以比较,但又没有揭示内在的“妙处”,其实等于没有分析。在分析过程中,由于对所旁证的诗句理解不全面,往往容易失误。再说,初步的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技巧、思想内容作概要的赏析,无须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题目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显然,引经据典式的鉴赏是没有必要的,只能是画蛇添足。 
    ㈤、缺乏分析
 在鉴赏诗歌时,学生往往将诗句当着一个个例子,只用于证明自己的某些观点,缺少结合诗句本身进行分析,观点与例子之间只是一种水与油的关系,观点脱离诗句本身,诗句成了观点的外衣,显然违背了诗歌鉴赏的规律。
如:“‘折柳’可以作为关键。诗人用了用典的手法,以加强故园之情。”
    “诗歌围绕‘折柳’抒写了笛声、洛城,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如‘散……入春风满洛城’‘何人不起故园情’,因而‘折柳’是中心。”
   “本诗除了用‘折柳’来表现故园情外,用词也极具表现力,如‘暗’‘满’以表现诗人的心境。”  这三例就停留在“观点”加“例子”的层面上,不能体现诗句蕴涵的思想内容,没有分析出“折柳”的寓意,实质上没有对诗句进行鉴赏。
三、鉴赏诗歌的对策
㈠、掌握诗歌特点,挖掘潜在信息
“文贵隐,诗贵藏”。一首诗歌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容纳大量的形象要素和情感要素,就要通过其外显的信息最大限度地蕴涵深层的潜信息。越是卓越的诗人就越注重其诗歌的内涵,越优秀的诗作其内在的潜信息越多且能有机地组合。就诗歌而言,内在信息一般不外两种:形象和情感。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诗歌中所书写的对象也不外人、事、物、景、情,但因其语言凝练,内容又高度集中,所以,在字面之外隐藏着大量的人、事、物、景(形象)和情(情感),我们称之为潜在信息。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