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教学计划 教学总结 教学文档 语文教学 数学教学 物理教学 化学教学 生物教学 历史教学 地理教学 政治教学 诗歌诗词 工作计划 工作总结 心得体会

当前位置:得优网教学文章语文教学语文辅导大全《赤壁赋》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赤壁赋》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11-14 22:57:17    浏览次数: 253次    栏目:语文辅导大全

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赤壁赋》学案(苏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目标】
1、体会景物描写之中深沉的感情,理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2、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3、熟读成诵,增加文言积累,积淀文言语感。  
【预习课文】
1、作者:苏轼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人家庭,从幼年起就受到良好的文学熏陶,尤其是在父亲苏洵由发奋读书而入仕的影响下,早年便‘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宋仁宗嘉花二年(l057年)苏轼中进土,年方21岁,嘉拓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生涯。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主要作品有           、              等。 
2、注音
举酒属(    )客   歌窈窕(     )之章   少(   )焉      徘徊于斗(   )牛之间 
冯(   )虚御风    扣舷(  )而歌       桂棹(  )兮兰桨    溯(  )流光 
幽壑(    )        嫠(  )妇           苏子愀(  )然     山川相缪(  )             舳舻(    )千里      酾(     )酒临江      横槊(     )赋诗     江渚(      )   扁(    )舟       举匏(    )樽而相属(    )    蜉蝣(     )    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 造物者之无尽藏(    )也     洗盏更(    )酌     肴核(    )既尽     杯盘狼籍(  )  相与(     )枕藉(      ) 
  【文本研读】
一、第一段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


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


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


而登仙。


1、找出其中的文言现象。
2、这是“赋”正文前一段简短的叙事,可分几层? 

3、哪些句子描绘了“七月既望”之夜赤壁的景色?这样的景致使泛舟者产生了怎样的心理感受? 



二、第二段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


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找出其中的文言现象。
2、本段可分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3、本段的“喜”从何体现,与上段的“喜”有何不同?




4、本段的“悲”从何体现?作者是怎样描写萧声之悲的?




5、本段在全文结构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三、第三段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


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
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


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找出其中的文言现象。
2、客于明月清风,良宵美景,奏出充满悲哀的言乐,他之所以要“托遗响于悲风”,其缘由是什么?



3、“客”是如何抒发当时的情怀的?本段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  



四、第四段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


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

共适。”


1、找出其中的文言现象。
2、本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感情色彩如何?
3、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五、第五段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找出其中的文言现象。
2、本段感情色彩如何?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3、本文的感情基调是消极的吗?



【资料链接】
作品及背景 
   北宋王朝积贫积弱,内忧外患,危机重重,一大批有政治抱负和社会责任感的文人士大夫要求变法改革,青年苏武也积极参与其中,多次上书并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的建议虽然如此,但由于他希望对改革应采取温和态度的政治主张和坐而论道的书生意气。使他没有认识到当时豪强兼并土地带来的对会危机,所以,宋神宗初年王安石推行新法时,苏轼倾向以司马光为首的旧党反对新法,从而卷入了上层政治斗争的旋涡,成为统治集团内部权利更迭的受害者。 
   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有些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鼾矶;又因为山崖陡如一而墙壁,所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可见赋要做到“体物”与“写志”的完美统一。  
   探究:赋是古老的文体之一。“体物”即描摹景物,“写志”指作者要表达的主题,“体物”与“写志”要高度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