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东山寺僧》:“东林送客处,日出白猿啼;笑别庐山远,何须过虎溪”东林寺在江西庐山北面,东林山南麓。进出东林寺须过虎溪桥,寺僧送客一般不送过虎溪桥,否则会引来山上猛虎的吼叫。在东林寺送诗人出发时,正是日出白猿啼的时候,诗人含笑离别东林寺,离别庐山,行向远方,而且离开庐山会越来越远。送君千里终有别,又何须非得送过虎溪桥呢?在这幅图景里,有僧人、有诗人、有白猿、有日出、有溪桥和流水、当然还有庐山上的景物和东林寺的一切,这是物境。僧人送客之情意,使人闻白猿啼的悲情,乃是情境。“笑别庐山远,何须过虎溪?”实质如此,何须拘于形式?乃是意境。所以说此诗自有境界。
《答友人赠乌纱帽》:“领得乌纱帽,全胜白接[罒離];山人不照镜,稚子道相宜。”有人赠给他乌纱帽,他觉得乌纱帽比白头巾要好得多,就把乌纱帽带起来。他自己不照镜看不到自己戴上乌纱帽的样子,但小孩子们看到了,觉得很相宜。随手写来,非常真切,这就是生活,是活生生的人的生活。这里同样寓有自己不能全面认识自己,别人才能看清自己的一切,这就是意境。
《陪从祖济南太守泛鹊山湖三首》之第一首:“初谓鹊山近,宁知湖水遥;此行殊访戴,自可远归桡。”鹊山湖在山东省历城县鹊山南麓,现济南市北面。当初听说鹊山很近,哪知湖水却浩渺无边,反正这次不是去拜访友人,那就随意行舟吧!一种怡然自得自由放任的心情跃然纸上。此时,李白正被赐金还山,所以没有任何羁绊和约束,因而也就有了这种悠然的情怀。
第二首:“湖润数千里,湖光摇碧山,湖西正有月,独送李膺还。”第一首诗说“湖水遥”,那是概括性地描写水面之浩渺,这一首的前两句则具体写湖水的情状。“湖润数千里”可见湖水之遥,“湖光摇碧山”引人联想湖水环绕着鹊山的情景:红日当空,水面波光粼粼,微风吹拂,鹊山在水中微微摇荡。诗人一行在湖中荡舟直至夜晚月明,明月护送李膺归来。李膺是东汉时人,气节高昂,与宦官作斗争,受到迫害而不屈。李白以李膺自喻,表现出了李白不畏权贵,不阿附权贵的高贵气节。
第三首:“水入北湖去,舟从南湖回;遥看鹊山转,却似送人来。”李白一行驾舟从北湖去,从南湖回,绕着鹊山荡舟。在舟上的人看来,船未动而水在流山在转,这就是运动的相对性,参照系不同运动的状态也不同。
《杜陵绝句》:“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杜陵在今西安市东南的杜陵原上,是西汉后期宣帝刘询的陵墓。五陵是汉代长安城外五个汉代皇帝陵墓所在地,分别是高祖的长陵.惠帝的安陵.景帝的阳陵.武帝的茂陵.昭帝的平陵。李白登杜陵望五陵能望到吗?不能。这就留给我们许多想像的空间,登高望远,就有一种透视的效果,远远望去,迷蒙一片,什么都隐在在朦胧中,落日的余晖照在秋水上仍然是明朗的,那是想像,是虚的,而远山却被落日的流光湮灭了,这是可见的,是实写。五陵被湮灭了,寓意是什么?那就是时间和空间能够改变一切。对于李白来说,此地不留人,自有留人处,他可以浪迹天涯,四海为家,这是空间对人的检验。李白的诗句千古不朽,而帝王的豪华的陵墓却被时间所淹没,这就是时间对人的检验。
《望木瓜山》:“早起见日出,暮见栖鸟还;客心自酸楚,况对木瓜山。”木瓜山在安徽青阳。李白流放夜郎时经过此地,可想而知,诗人此时的心境。早上看日出,晚上见归鸟,那是物境;李白的心理是酸楚的,何况整日面对着这木瓜山,那是情境;木瓜山以产木瓜而得名,木瓜有香气,成熟的果子可以入药,也可以馈赠友人。面对木瓜山自然会使人想起各种人情世故,更增一份凄楚。李白的心理是矛盾的,他看透了现实世界的混沌,他想要过神仙那样的无拘无束的生活,然而真当他处于寂寞境地的时候,又难免生出许多忧伤和悲愁。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的感情世界,没有人的内心世界是不矛盾的,没有人的思想是不多元的。李白日日面对木瓜山所产生的凄楚之情是自然的也是必然的。
《夏日山中》:“嬾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李白描绘了一幅普通人夏日生活的图景。不愿意摇扇,就脱去衣服脱去头巾取凉,把头巾挂在墙上,使自己光脱的头顶吹吹松风。何其朴质,何其平白,毫无雕饰。
《高句骊》:“金花折风帽,白马小迟回;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这是一首描写舞蹈的诗。据《旧唐书》卷二十九载:“《高丽乐》,工人紫罗帽,饰以鸟羽,黄大袖,紫罗带,大口袴,赤皮靴,五色绦绳。舞者四人,椎髻于后,以绛抹额,饰以金珰。二人黄裙襦,赤黄袴,极长其袖,乌皮靴,双双并立而舞。”高句骊本是居于我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古老民族,其舞乐传入唐宫廷,唐廷才有《高丽乐》。李白对舞蹈的描写是素描,如实写出,没有雕饰。
《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唐代重阳节有各种交谊和游乐活动,往往一天内完成不了诸多事项,所以会在重阳的前一日或后一日举行活动,这就成了两重阳。诗里所记的是九月十日的事,是九月九日重阳节的后一天,又称小重阳。诗人认为“遭此两重阳”是“菊花太苦”,赋菊花以人性。反衬出诗人在热热闹闹的活动中内心的苦闷。
《送侄良携二妓赴会稽戏有此赠》:“携妓东山去,春光半道催;遥看若桃李,双入镜中开。”李白的侄子带着两个妓女到会稽的东山去,李白有何感慨呢?李白认为,一路上由两妓相伴,处处春光明媚,动人心弦。远远看去就像桃李花开娇艳无比,李白眼看美人远去,心情是很复杂的。对李白来说,这美人就存在于自己的镜子中,是虚幻的,可望而不可及的,李白真有点垂涎欲滴了。李白显然也很为侄子高兴。携妓而归是唐代文人的风习,是值得引以为荣的。此时的李白难道不会联想起谢安来吗?要是他联想起了谢安,那么他的内心一定是很忧郁的。
五、物景素描,笔笔传情
李白的五绝中有许多即景诗,李白五绝中的即景诗大多用素描的笔法,笔笔传情。诗中景物的背景总是立体的,给人以想像的空间。而且情景交融,自有境界。
《襄阳曲四首》之第一首:“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鞮;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这里的“白铜鞮”当指汉水在襄阳段的堤坝。这是襄阳群体娱乐的地方。江城被绿水环抱,襄阳的花,襄阳的月,真是迷人。读着这首诗,眼前就会浮现出一个场景,在月圆花好的夜晚,人们在江水边的长堤上载歌载舞,多么热闹多么生动传情。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和读者能不忘我地陶醉吗?
《襄阳曲四首》之第三首:“岘山临汉江,水绿沙如雪;上有堕泪碑,青苔久磨灭。”岘山、汉江、水色、沙色、山上的堕泪碑以及碑上的青苔,碑上被磨灭了的碑文等等物景,平实道来,没有雕饰,其中自有诗人对世事沧桑的感慨。山依旧,水仍绿,碑尚在,唯有碑石上生了青苔,碑文已被磨灭,其寓意就是时间的长河能淹没一切。
《秋浦歌十七首》之第八首:“秋浦千重岭,水车岭[山取]]奇;天倾欲堕石,水拂寄生枝。”秋浦河两岸群山连绵,山岭重重,水车岭就是其中之一,水车岭上岩石相对而立显得很奇妙。有些岩石就好像要堕下来一样,所以叫“欲堕石”。天好像就要倾压在欲堕石上,而秋浦河的流水却拂动着寄生在河边树木上的花的藤的枝条。这是一幅用广角相机拍摄的物景的素描,高远之景呈现在眼前,甚为朴素自然,具有远离尘嚣的清净。这就是诗人所要追求的境界。
第九首:“江祖一片石,青天扫画屏;题诗留万古,绿字锦苔生。”在秋浦河边上有万罗山,山上有江祖石,江祖石是一块有一面很平整的石,正如画屏,人们可以在石上题诗,以期留存千古,其实这些字都已经变成绿色的了,石上已经生满了青苔。可见要想在石上留下保存千古的痕迹是很难的。人们都想着如何使自己能够“留千古”,其实只是自欺欺人之举。
第十首:“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万罗山上有“逻人石”,万罗山的对面有江祖潭。这里的“江祖”当指江祖潭,而不是江祖石。“鱼梁”当是堤坝。水从江祖潭流出,水势很急所以舟行犹疾。河两岸山花盛开,人坐在舟中,常有山花拂面。这是何等美妙的情景啊!此时,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人在这神仙境界里,还有什么凡尘俗事放不下呢?又何必需要去摧眉折腰事权贵呢?
第十二首:“水如一匹练,此地即平天;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平天”指“平天湖”。平天湖的水清如白练,在这湖上,可以乘酒船赏月赏花。平天湖是多么明净多么恬静啊!在风景如画的湖上,乘船赏花赏月又是何等舒心快意啊!
第十四首:“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诗人在秋浦并不仅仅写自然的情景,也写轰轰烈烈的生产情景。这首诗就是当时贵池地区百姓炼铜炼银生活的写照。炉火烧得红红的,可以照亮天地。炉中不断溅出火星,同时也冒出紫烟。工人们的脸是红红的,即被炉火映红,也因为被快乐的劳动所陶醉而红,那是健康的外现。在劳动之余,工人们还唱着歌,歌声震响在山谷中。用词造句毫无做作,很自然地描绘了美丽的劳动场景。这是诗人对劳动的赞美,使人与劳动者是相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