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民百姓是怎样选择作品、怎样读作品?现当代文学是怎样走近普通人的生活,成为他们思想精神结构的某些部分?鲁迅多大意义上影响到普通国人的精神世界?这些都是文学生活,我们其实又了解甚少。
现代文学天生就与现实社会密切关联,使命感、责任感,仍然是当代学者的追求,也应当是我们这个学科重要的研究动力。
强调“文学生活”这一概念,把作品的生产、传播,特别是普通读者的反应纳入研究视野,打破现有的只关注作家作品——批评家(文学史家)的“内循环”式研究格局。
孔庆东的很多作品,可以称之为“博客文学”,其特点就在喜用游戏或调侃方式对各种“社会像”——包括自己——进行戏谑漫画,意在打破传统的道德观与价值观,具有明显的亚文化叛逆性。
上世纪80年代那是个思想解放的年代,一切都来得那样新鲜,那样让人没法准备。
五院的书香味浓,文化积淀厚,五院承载着沉甸甸中国文化分量,每位师生在这里都能勾起许多难忘的记忆,五院已经融入到生命中,有一种难于割舍的感情了。
每一代都有一代之难处。
回顾北大中文系建立之初的某些史事逸事,好像已经很遥远了。其实,传统的根须伸展到现在,我们一直都在吮吸它的营养,有些“基因”始终决定着后来的命运。
北大中文系走过许多泥淖与弯路,她的历史图景中也有过不光彩的暗影,但那种自由、严谨、求实的学风,那代代薪传的“系格”,始终没有中断或放弃。
评价一所大学的水平有多重标准,最核心的标准就是看本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