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语文辅导大全,http://www.deyou8.com
要教就站直教——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要教就站直教
——读《不跪着教书》有感
近来无事,偶尔翻读丁东老师的《反思历史不宜迟》一书,我在读书笔记里摘录了这样一句话:“在中国,知识分子主要是看受教育的程度,而国外知识分子只要是指社会中承当的角色,如独立的价值观和批判态度等。”而对于吴非老师来说,不论国内标准还是国外标准,他都算是知识分子。但想到如今遍地大学生的国内环境,漫天喜鹊的时代声音,我有意指向国外标准来谈论吴非老师,这种谈论源于我对《不跪着教书》一书的阅读。
“不跪着”是一种批判
前段时间看过一档节目——《资中筠自选集》发布仪式,梁文道主持,其中皇帝的新装这个段子非常有意思。他说传统讲启蒙的意思是需要一个小孩跑出来勇敢地揭穿皇帝没有穿衣服这个现实,可是今天不是这样;而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皇帝没有穿衣服,皇帝自己也知道没有穿衣服;他不但知道,而且也知道我们知道他没穿衣服,可是他还是就这样走出来了,真脱光了走出来,他就在那满街晃,我们也看着他满街晃,我们还照样装着他是穿着衣服的;这就是我们今天的状况。在我看来,这个段子拿到教育上来可能也非常适用。教育的问题,大家有目共睹,亲历其中的教师,不可能不知道;但是大家就是装作什么事情都没有,该干什么还是干什么,该怎么折腾还是怎么折腾。真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读《不跪着教书》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吴非老师那种特立独行的思维方式和批判态度。吴非老师的这种批判并非无病呻,满腹牢骚;而是出于对教育工作的热爱以及教育问题的关注。他那独特的思维方式,加上他敢于直言的批判态度,总是能一针见血的直指要害,这样的例子满书都是。他不做时代的喜鹊,大写教育赞歌;而是凭着自己的教育良知和教育关怀,无所畏惧,发出力能所及的呐喊。这就是我喜欢读他的文章的重要原因。也许呐喊并不能改变什么,但那是一种声音,而这种声音化为书籍,众人传阅,这是一种声音的传播,同时也是一种思想的传播。这种思想告诉我们,教师不是一台机器,他应该是一位思想者,他要有独立的思考判断力,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如果有可能,教师还应该是知识分子,不是那种仅读过大学出来混工作吃饭的人,而是有独立的价值观和批判态度的人,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不跪着教书,也只有这样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才能堂堂正正的站着做人。
“不跪着”是一种责任
教书育人,言传身教,从知识的传递层面而言,言传重于身教,但从为人品性层面来说,则身教重于言传。据说这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的产生和更新令人瞠目结舌。对于这样的说法,我是将信将疑的,我不大明白这到底是知识爆炸还是信息爆炸,而这些知识和信息到底有没有价值,有多少价值,我还需要仔细评判。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现在学习知识的途径已经多元化了,只要你肯学习,不进校门也可能成为一个满腹经纶的书生。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家长可以对教师的教学提出质疑甚至不以为然的原因,因为掌握知识话语权的并不仅仅只有老师了。所以在我看来,言传固然重要,但身教,更重要。言传的知识学生可能走出校门就忘记了,走上社会又不一定用的上;但身教,教师的为人、为学、为师,那种对知识的崇尚、对学生的关爱、对正义的捍卫、对责任的担当、对尊严的操守、对价值的追索,等等等等,所有这些,终将让学生成为严格意义上的人。
这里举一个吴非老师书里的例子,谈到他在教授一篇报道失实的课文时有意引导学生“背纲离本”,让学生找课文中不报道、不公布人的伤亡人数这个问题,而没有就课文新闻报道的写法。并由此引出对生命价值的追问,以及对生活中一些荒唐逻辑的批判。从而提醒学生要树立起批判的意识和怀疑的精神。要知道,在当时的环境下,这样上课是会收到批评的;但是吴非却没有鹦鹉学舌,而是对教本提出了质疑和批判。敢说真话,质疑权威,不但需要勇气和胆量,更需要一份责任感。现在人的胆量是越来越大,什么事敢干,唯独缺乏责任感。
“不跪着”是一种理想
因为个人的兴趣,我更喜欢读美术专业的书籍,但是偶尔也读一点教育随笔,比如《前方是什么》、《教育实话》、《中国教育问道》、《走在教育的边缘》、《回到教育的原点》、《问诊中国基础教育》、《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是没有用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教师最需要什么》、《杨东平教育随笔》、《教育自传》等书籍,有些通读,有些选读。我的感觉,这些书都在暗示:一方面存在着对当下教育某种程度的不满,另一方面希望教育的回归——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回归到教育的理想,回归到“人”的教育。
阅读《不跪着教书》,我发现这种回归非常的困难,这种困难自己在现实的教学中有深刻的体会,有教育的理想,但却很难去实现。比如《跟孔子学当老师》《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蔡元培教育名篇》《陶行知名篇精选》《夏丏尊教育名篇》《远去的大师:追寻世纪大师的背影》《风雅颂-百年来百位老学人珍闻录》这几本书,我很喜欢读。但是读了以后,回到现实中,就发现自己很孤独,因为现实根本就已经不是这个样子了。再比如现在很多学校喜欢用文化名人的名字做为校名,很多路名用文化名人的名字命名,很多社团也会取用文化名人的名字,很多赛事也以文化名人的名义举办等等;是的,一方面可以看出是对文化的敬仰;但另一方面我也看出,文化名人被看重的有时仅仅是那个“名”而已,而有外在的“名”不一定就有内在的思想,这些校名、路名、社团名、赛事名等到底是在践行大师的思想呢,还是仅仅攀个关系呢?当然,之间也有存在着是对大师的敬仰,希望能发扬大师的精神的,但在现实中往往是做不到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我觉得这是一种对教育理想的“单相思”——我们向往蔡元培的教育理念,我们同样向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但大师所讲的,我们多大程度上能做到呢?也正因为我们做不到或者不能这样做或者不敢这样做,也就更大程度上对这些大师们的教育理想充满了向往。
记得谁讲过这样的一句话,本来想找出原话的,但是翻了读书笔记,没找着,大意是这样的,理想之所以成为理想,那是因为不能实现,实现了也就不能称其为理想了。我想“不跪着”只能是一种理想,什么时候能不成为理想,那最起码是每位教师都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和批判态度,以及拥有允许这种独立和批判的体制与环境。
我是零八年买到这本书的,当时已经是第十二次重印了,现在已经是二十几次的重印了,这从某种程度上可以看出吴非老师的思想所能引起的共鸣,但从中也反映出了问题,那就是吴非老师书中所写的现象还是很多很多。家长可以随时来学校指责教师,上级领导可以对学校的教学随意指手划脚,媒体可以随便对教师的行为评头论足,这些都足以证明学校教育的被质疑以及教师教育自主权的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