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在语文课和“语文生活”间疏通一条通道
文章作者:佚名 来源:羊城晚报 2012-10-6 18:02:25热点推荐:
张志欣:感受语文的美
李彬:对杨绛散文《老王》的深度解读
徐金国:尊重来自有专业尊严的生活——教师节随感
新的学期刚刚开始,由教育部正式印发的义务教育语文等19个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于今年秋季开始实行,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中小学生将陆续使用按照“新课标”编写的新版教材。语文是一门主课,在小学与初中阶段到底应当学什么?怎样来教,又怎样来学?
1
新课标
“新”在哪里?
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素养
这次新课标修订比较明确说明:“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当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这样,就把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起来了。
现在老师们受制于应试教育,很注重做题,注重讲授和操练所谓系统性的语法修辞知识,这并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发展个性,而且容易让学生对语文产生厌烦。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摆脱对语法修辞等概念定义的死板记忆,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可以保留,办法是随文学习,不必刻意追求系统性。
过去,语文课程基本目标曾经是“语文知识”,后来则突出“语文能力”,关注点集中于语言文字运用的技术层面。新课标则要求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为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系统建立了“三个维度”的模型,即包括: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识、能力,是语文课程目标系统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语文课程需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和内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
新课标强调教学的“三维目标”,但不是每一堂课都落实三维,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是长期、隐性的目标,语文教育要靠熏陶,要特别注重引导阅读。阅读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理解、感觉、体验、察悟,包括语感,主要靠大量阅读中去“涵泳”,逐步习得。如果缺少个人的阅读体验与感觉,没有个性化的阅读,而老师讲得太多、太细、太零碎,不见得好,还可能破坏那种“涵泳”的感觉。
“语文素养”是新课标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核心概念。所谓“语文素养”,是指中小学生具有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等人格修养。
2
新课标还有哪些亮点?
多认少写-天天练字-多读好书-创意表达
这次新课标修订光是文字修改就有200多处,很多是吸纳大家的意见,让表述更准确、清晰,有几个值得关注的亮点:
一是适当减负。这个减负不完全是学习负担的减少,更是追求学习效率的提高,以及激发兴趣,教学生学会学习。比如小学生的识字写字教学,过去一二年级就要求会认1600-1800字,会写800-1000字。现在减少识字量,改为认识1600字,其中会写800字。提倡“多认少写”,希望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须达到“四会”要求的做法,不再要求“四会”。
二是更加重视写字与书法的学习。针对目前电脑化之后,写字能力普遍下降,这次修订特别加强了写字教学的分量,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都有相关规定,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明确写上“在小学每天语文课都要求安排随堂练习,天天练字”。
三是阅读教学也有新的理念,那就是强调阅读是个性化行为,尊重学生阅读的感受,老师应加强指导,但不应当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要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与思考。“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要求9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
课标提倡尽可能在语文课和学生的“语文生活”之间疏通一条通道,那肯定会加倍引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起读书的习惯。应当看到现在的应试教育是扼杀兴趣的,学生除了课本和教辅,再没有兴趣读书,这是可悲的。语文课改一定要高度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重视并能多少进入学生的语文生活。
四是写作教学。目前有不少学校搞“提前量”,小学一二年级就布置写作文,是不合适的。课标修订一二年级定位为“写话”,三年级开始是“习作”,初中才是“作文”。另外强调作文教学一定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现在作文教学那种完全面向考试,只教套题作文、馅饼作文、宿构作文的做法,不但助长假大空的文风,助长文艺腔,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也是有很强的负面作用的。所以这次课标修订特别注意引导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写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作教学中应重新强调语言运用的评价,对有新意的表达多加鼓励,但不要过分追求“文笔”。“文笔”不是写作教学的第一要义。语文教学包括作文教学主要培养表达能力,特别是书面表达能力,能写通顺、清晰的文字,这是最主要的。
3
四点建议
不把“文笔”当第一要义,力戒“文艺腔”
在新课标的实施中,针对语文教学,向老师们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尊重语文教学规律,注意教学“梯度”,力求每课一得。语文课是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需要不断模仿、练习、日积月累,逐步培养语感,这个过程比较漫长。语文教学基本规律之一,就是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所以要讲梯度。每一学段、年级,甚至一个学期的前、中、后期,课文、知识点和练习的安排,都依照深浅程度形成一条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线索。但现在的实际情况,是这条线索不清晰,梯度被打乱了。高一就开始瞄准高考,哪还有什么梯度?
第二,课堂教学别太琐碎,别太技术化,要多默读,多涵泳。现在的偏向是教师讲得多,讨论对话多,留给学生读的机会不多,“读”被挤压了。还有,就是讲课太琐碎,美文鉴赏变成冷冰冰的技术性分析,甚至沦为考试技巧应对。本来语文阅读是一种美好的享受,现在变成了苦差事。可以说,没有默读和细读,没有涵泳,也就没有成功的语文课。
第三,鼓励学生多读书,可以读“闲书”。即使从“功利”角度考虑,让我们的语文课有些活力,学生考得好,又不至于失去学习兴趣,那我们也必须想办法“平衡”一下,让学生多一点自主选择读书的机会。
第四,写作教学尽量避免“两不”:不把“文笔”当做第一要义,不教或者少教“宿构作文”。为了准备中考和高考作文,往往就教学生如何把文字写得漂亮,去吸引阅卷教师的“眼球”。这做法影响到整个语文教学,从小学、初中到高中,作文课都往抒情、修辞、文学的方面走。于是那种缺少思想内涵与智性分析,动不动就用典、堆砌词藻、宣泄人生感慨的写法,在中小学生作文中很多见。我把这种文风叫做“文艺腔”。
所谓“文艺腔”有这么几个共同点:多用排比、比喻;喜欢洋洋洒洒列数古今人物典故名言,显示有“文化底蕴”;堆砌词藻,走华丽的路子,大话空话多,炫耀文笔,很少是朴实、清晰、亲切的一路;预设开头结尾,彼此雷同。
写作教学的确有很多困难,但这毕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面,不是无所作为的,只要加大投入,细水长流,就一定会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