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一、新课标是什么
1.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2.是教材编写的依据3.教育行政评价的课程依据
二、新课标的局限性
1.作为指导性文件,课标只能宏观的理性的指导,不能告诉你教什么,怎么教。
2.虽有指导性建议,但非具体方法。教无定法,教师可发挥创造。
3.课标适应全国中小学的需要,不可能照顾到地区差异。
从“课程标准”到“教学大纲”
l
l
l
“新课标”对“大纲”的发展
1.
2.
3.
三、新课标“新”在哪里
1.学科定位更清楚
语文课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运用祖国语文交流、沟通、吸收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增加对“语文素养”的描述,掌握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通过文学熏陶,提高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打好“三个基础”
l
l
l
2.突出核心价值观
语文课标中的渗透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3.增强课标的适切性
对课标调整、改变、补充。如:强调读书对语文学习和思想文化修养中的关键作用
4.增强教学中的可操作性
在新课标和实施建议中,进一步强调关于语文学习的关键性要求,补充相关措施和说明。
比如:阅读中“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用集体的讨论代替个人阅读体验,或远离文本进行过度发挥”,明确要求改正和防止。
5.强化识字和写字教学
(1)更加重视写字和书法学习
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写字的规范和质量。
(2)适当减负
识字的数量做了适当调整
(3)强调识字写字中“多认少写”的原则,力图扭转每学一字达到“四会”的要求、观念和做法。
(4)研制《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字表》,让学生在初级阶段熟练掌握常用字。
6.明确了语文知识教学的要求
课标特别强调要摆脱对语法修辞等的定义的死板记忆,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可以保留,将《语法修辞知识要点》内容扩充,增加了关于汉字、拼音、阅读、写作、文学等方面的知识,不求“细化”、“系列化”。
四、新课标实施的困难
1.社会环境(外)
(1)社会竞争加剧: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娃娃抓起.,….这些口号充满了急功近利,当年小平说的是足球从娃娃抓起啊。
(2)贫富差距拉大:经济——文化,地区差异,东西部,城乡差距,重点与非重点的差距
(3)社会心理浮躁
(4)教育生态恶化:王立军失势管教育,基层教师生存环境恶化。